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并与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8月天津海河医院收治的NTM肺病患者32例为NTM肺病组,另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MDR-TB患者59例为MDR-T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点。结果 NTM肺病组与MDR-TB组患者胸部CT病变累及肺叶数量分布、单发空洞、多发空洞、支气管扩张、结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TM肺病组患者胸部CT薄壁空洞检出率高于MDR-TB组,厚壁空洞、肺实变、肺不张、钙化(肺内)、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肺体积缩小、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检出率低于MDR-TB组(P<0.05)。NTM肺病组患者胸部CT左肺舌叶及右肺中叶的病变、空洞、支气管扩张检出率高于MDR-TB组(P<0.05);两组其他部位及合计病变、空洞、支气管扩张、结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M肺病胸部CT影像学表现更易见薄壁空洞,MDR-TB更易见厚壁空洞、肺实变、肺不张、钙化(肺内)、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肺体积缩小、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NTM肺病与MDR-TB有一定相似性,但亦有各自的特点,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部CT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征像以斑片、结节、空洞、支扩、纤维索条多形态共存,两肺多发散在分布,上叶多于下叶。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CT影像以实变、空洞、结节、支扩、纤维化为主,病灶累及多肺叶为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46例共有107个肺段发现结核病变,其中肺结核常见部位占72.9%,大多数呈多个肺段病变,单发于结核好发部位的占60.9%,好发与非好发两种部位同时累及的占26.1%。病变的CT征象主要有大片融合影、斑片影、空洞、树芽状支气管播散灶、结节、肿块及纤维索条影等,同一病例可有多种形态病变共存。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具有多部位累及,多型性的病变形态,较易累及结核少见部位,多以实变、空洞、支气管播散等活动性病灶为主,结节及肿块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4.
肖燕  杨宇洁 《西部医学》2014,26(9):1219-1221
目的探讨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特征,并确定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一些有益表现。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CT结果与粟粒性肺结核、支气管结核进行对比。结果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包括磨玻璃样变、实变、结节、小叶中心结节、周边分布、空气支气管征和肺下叶为主。根据主要特征,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可以分为:磨玻璃样变为主、实变为主和多发结节为主的三种类型。大多数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为这些表现的混合。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与肺结核差别不大,但结节分布的主要区域和磨玻璃样变的区域是不同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结节多位于小叶中心,实变为主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和支气管结核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存在远离实变的磨玻璃样变和肺下叶分布。结论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不是特定的,但实变和结节的混合、中心小叶结节的共存、边缘区域的磨玻璃样变及肺下叶分布优势应是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9例NTM肺病患者设NTM肺病组;另按1:1比例筛选同期收治的肺结核病患者59例设肺结核组,比较两组病灶分布及MSCT征象,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析MSCT征象对NTM肺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NTM肺病组中,病灶分布于Ⅱ区患者比重显著高于肺结核组(P0.05);且NTM肺病组中出现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狭窄或闭塞、肺毁损征象患者比重显著高于肺结核组,而出现腺泡结节、实变征象患者比重则显著低于肺结核组(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支气管扩张、支气管中心狭窄、小叶中心性结节、肺损毁是NTM肺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因子纳入预测模型后行ROC曲线分析,MSCT诊断NTM肺病的灵敏度为88.10%、特异度为83.10%。结论MSCT检查合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中心狭窄、小叶中心性结节、肺损毁等征象或提示NTM肺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治痰标本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 MTB/RIF)检测阳性与阴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中心行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139例,根据痰标本Xpert MRI/RIF的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n=74)与阴性组(n=65),比较两组CT征象特征。结果:阳性组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厚壁空洞、无壁空洞、毛玻璃密度影、小叶样肺实变、亚段及段性肺实变、叶性肺实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不均匀增厚、网状影和细线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小叶样肺实变、亚段及段性肺实变、叶性肺实变、毛玻璃密度影、支气管壁不均匀增厚及空洞是痰Xpert MTB/RIF检测阳性活动性肺结核的主要CT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扫描征象对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40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以及30例非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观察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小结节影、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磨玻璃影有16例、树芽征、空洞、肺实变影。其中以磨玻璃影(80.00%)、树芽征(50.00%)、空洞(42.50%)为最为明显的CT征象,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为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紊乱、钙化灶、支气管扩张、肺实变影、小结节影。其中以索条影(80.00%)、肺实变影(60.00%)、小结节影(56.67%)最为明显的CT征象。结论采用CT扫描征象可较好的对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做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年人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病理对比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青年人BAC患者,根据手术病理,分为孤立结节组(28例)、多发结节组(24例)和肺叶实变组(26例),研究比较各型肺泡癌的影像特点。结果:孤立结节组CT表现相对特异性征象较多,如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等;多发结节组CT表现为两肺弥漫多发结节状、碎路石征象,常伴有胸膜牵拉等征象;肺叶实变组CT表现为肺密度低、蜂窝肺征、血管造影征、枯树枝征及多发腺泡结节。结论:熟悉青年人BAC的CT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对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CT表现、临床特点、病理学基础,以提高CT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切除,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或CT导引下经皮肺活检病理证实的BAC共10例。根据CT表现分为孤立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实变型(7例),误诊8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各型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结果孤立结节型BAC(2例)主要表现为:结节或肿块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围,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具有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征等周围型肺癌的一般表现;多发结节型(1例)两肺中、下叶为栗粒结节样改变,部分结节有融合、实变趋势,类似亚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弥漫实变型(7例),单叶/段实变3例、多叶/段实变4例,CT表现相对特异性征象较多。支气管枯树枝征(6例)、蜂窝征(7例)、磨玻璃征(5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叶间胸膜膨出(4例)。误诊率高,主要误诊为炎症和结核。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复杂多样。误诊主要原因是对BAC的重视和认识不够,熟悉BAC影像、分型及各型CT征象,必要时辅助CT导引经皮肺活检或纤支镜检查,能够提高对BAC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种CT征象在鲍曼不动杆菌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痰液培养证实162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ABP)与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KP)患者190例的临床资料及薄层CT影像学表现等情况,由2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对多种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弥漫纯磨玻璃影或磨玻璃结节、肺实变、胸腔积液更常见于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中(P<0.05),OR值分别为9.120(95%CI:5.212-18.121)、11.332(95%CI:5.2310-18.662)和13.452(95%CI:6.882-22.991),近端或远端支气管壁增厚、实性结节、网格状改变、支气管扩张、马赛克灌注、空洞及淋巴结肿大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阳性单一征象中,弥漫纯磨玻璃影或磨玻璃结节敏感度最高(64.21%),肺实变特异度最高(68.23%),两种联合征象中,弥漫纯磨玻璃影或磨玻璃结节+肺实变敏感度(72.95%)最高,肺实变+胸腔积液特异度(70.44%)最高,三种征象联合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88%、74.64%。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青年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的差异,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证实细支气管肺泡癌青年患者共69例,根据手术病理分为孤立结节组(共25例)、多发结节组(共21例)和肺叶实变组(共23例),比较分析三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点与临床病理。结果:孤立结节组CT表现为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等,病理类型为非黏液型;多发结节组CT表现为弥漫多发结节状,碎路石征,病理类型为非黏液型或混合型;肺叶实变组CT表现为蜂窝肺征、血管造影征、枯树枝征等,病理类型为黏液型或混合型。结论:熟悉细支气管肺泡癌各型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新发与复发活动性肺结核CT影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发与复发活动性肺结核的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2006~2008年住院治疗的新发与复发肺结核患者各100例,对比观察两组CT征象的异同点以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有价值的征象。结果: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空洞征、小叶样实变、亚段以上实变,新发组及复发组CT检出率依次为:86%/81%、75%/65%、66%/59%、37%/33%、66%/55%、28%/35%,纤维条索影、支气管扩张、肺气肿、钙化两组为6%/52%、12%/35%、9%/28%、10%/35%;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空洞征、小叶样实变、亚段以上实变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条索影、支气管扩张、肺气肿、钙化的检出率在新发与复发病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空洞征、小叶样实变、亚段以上实变为共同征象,作为CT活动性征象,而纤维条索影、支气管扩张、肺气肿、钙化为不同征象,作为CT非活动性征象。CT活动性征象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但尚需结合临床和痰检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今我市三甲医院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上述病例的 CT 征象进行分析。结果:本组 CT 表现示7例病灶累及双肺,4例累及单肺;多发病灶6例,单发病灶5例。CT征象最常见为肿块和结节影两种类型,具体为肿块型6例,结节型3例,磨玻璃样斑片影1例,实变影1例;单一 CT 征象5例,多种 CT 征象并存6例;病变伴随征象所示以空气支气管征和支气管扩张最为常见,部分伴 CT 血管造影征。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的 CT 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异性不强,当CT 表现为结节肿块病灶,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扩张的肿块结节影时,可提示本病的可能,应予以穿刺病理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肺韦格纳肉芽肿病的 CT 表现,不断提高 CT 诊断准确率,尽可能避免误诊,及时有效的指导临床诊疗。方法:病例为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肺韦格纳肉芽肿病11例,全部行 CT 平扫及增强,主要对其不同的 CT 征象进行分类总结及研究。结果:结节灶及肿块8例、空洞形成6例、肺实变5例、磨玻璃影4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5例、支气管扩张3例、索条影3例。结论:CT 对于肺韦格纳肉芽肿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部分 CT 征象有很高的特异性,是目前最常用及最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部弥漫性结节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肺活检病理证实的以肺部弥漫性结节为主要征象的CT资料.结果: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8例,血源性肺转移瘤2例,尘肺3例,结节病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过敏性肺炎4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结论:需要熟悉各种疾病的常见表现,紧密结合临床和CT表现加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CT半定量评分探讨继发型肺结核患者肺结构异常和氧合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搜集2014年1-8月天津医科大学海河临床学院继发型肺结核住院患者资料110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血气分析检查,对肺内病变整体和不同病变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半定量评分,将不同病变评分相加得到该患者分类评分总和,对这些评分与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组1)和PaO2/FiO2≥300 mmHg(组2)患者的病变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肺内病变整体评分和分类评分总和两种方法均与PaO2/FiO2存在相关性,病变整体评分方法简便易行.结节及树芽征、实变、支气管病变、空洞评分与PaO2/FiO2存在相关性,磨玻璃密度影与PaO2/FiO2无相关性.结节及树芽征在继发型肺结核中常见,分别为87.3% (96/110)和70%(77/110),实变以小叶性为主83.6%(92/110),支气管管壁增厚和扩张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7.3%(96/110)和75.5%(83/110),空洞以薄壁为主53.6%(59/110).组1病变整体评分和支气管病变、实变、空洞评分明显大于组2.结论 CT半定量评分可以量化肺结构异常,敏感地反映氧合功能变化,支气管病变在继发型肺结核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与肺结核病(TB)在高分辨CT(HRCT)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差异性,以探讨HRCT在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价值。方法:选取住院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60例,并收集其HRCT资料,并选取此阶段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肺结核病患者91例,收集其HRCT资料,对比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肺结核病在HRCT中的影像学差异性表现。结果:(1) NTM组与TB组在咯血临床症状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NTM组与TB组在小叶中心性结节、播撒灶、薄壁空洞及支气管扩张的HRCT影像学表现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 NTM组与TB组在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左肺上叶舌段的HRCT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NTM组与TB组在HRCT影像学表现中累及多肺叶中存在差异,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TM-PD在HRCT影像学特点以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的支气管扩张、薄壁空洞为主要表现,且病变分布以多叶多段受累多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活动性及非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在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中的表现。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148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45例新发型结核患者(A组)、53例复发型结核患者(B组)以及50例慢性结核者(C组),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B组活动性CT征象(树芽征、肺实变、毛玻璃阴影、节段性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后壁空洞检出率低于C组,差异显著(P0.05);A组活动性CT征象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组非活动性CT征象(肺气肿、支气管聚拢迂曲、纤维条索影、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显著(P0.05);B组非活动性CT征象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活动性及非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在新发、复发及慢性肺结核中的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对活动性及非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进行分析,可对临床诊治肺结核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莉  孔丽丽  李宏军 《北京医学》2016,(12):1268-1270
目的 总结艾滋病(AIDS)并发肺真菌病的胸部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AIDS合并肺真菌病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 AIDS并发肺真菌病病变无明确好发部位.肺内结节20例(66.7%),其中4例结节内可见空洞,粟粒样结节2例.空洞20例(66.7%),2例空洞周围可见晕征.肺实变11例(36.7%),其中4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样阴影9例(30.0%).空气半月征、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各4例(13.3%).肿块和小叶间隔增厚各3例(10.0%).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6.7%).自发性气胸和心包积液各1例(3.3%).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表现26例.肺曲菌病以多发空洞和结节为主要CT表现;肺隐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CT表现为双肺多发群聚空洞,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 AIDS并发肺真菌病时胸部CT表现复杂,常见的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空洞、实变和磨玻璃样阴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及肺功能检查、胸片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及活动后气短。胸片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影及肺过度充气膨胀并两下肺支气管扩张,HRCT像示:①肺小叶中心性小结节影;②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③支气管壁增厚。同时伴有副鼻窦炎或既往有副鼻窦炎病史。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副鼻窦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DPB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