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承  熊秀萍 《河南中医》2019,39(4):521-523
缪希雍认为泄泻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外则风寒暑湿之交侵,内则饮食劳倦之不节,即外感和内伤。气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气机之升降逆调为"病机之要最"。缪希雍治疗泄泻善用风药,除风胜湿;制肝实脾,调和肝脾;暑湿泄泻,清暑益气;久泄责肾,脾肾双补;专用黄连,配伍人参。  相似文献   

2.
葛惠男认为泄泻病多因饮食伤脾,或肝木犯脾,而致泄泻,日久脾虚肝旺,寒温失调,气血不和,泄泻迁延难愈,此时单纯补脾泻肝方药常难奏效。健脾止泻方功能健脾泻肝、平调寒热、疏通气血,治疗此类泄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4.调和肝脾:调和肝脾法是针对肝脾(胃)不和之证而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疏泄功能除了维持本身之气血和调之外,还影响精神活动与消化功能。若肝气郁结,横逆而犯脾土,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称之为肝脾(胃)不和之证。临床见胸胁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或泄泻,而妇女则常见月经不调和带下病等。在治疗上不能单治一脏,只有既疏畅气机以调肝,又培补中土以理脾,肝脾同治,方为恰当。仲景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指此而言。肝气郁结不舒,有实有虚,实者每因七情不畅,气机受阻所引起;虚者则为肝脏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而致。多为两胁作痛,寒热  相似文献   

4.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5.
急性泄泻的病机为湿困而脾病,辨证要点为湿邪的寒热属性;慢性泄泻为脾虚而湿停,辨证重点在于审明肝脾肾三脏的不同及主次关系。急性泄泻不可妄用补涩,慢性泄泻不能过用分利;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清热不可过用苦寒,补虚不可纯投甘温。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论述了把握治疗泄泻法则的重要性。提出清热不可过于苦寒,苦寒太过则伤脾败胃;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困脾;固涩不宜过早,太早则留滞余邪;淡渗利水应有度,过利则津伤阳陷。并分别举例加以论证。指出治疗泄泻要顺应法则,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泄泻证治     
泄泻的病因虽多,但脾、胃、肠三者功能失调是基本的病理变化,其中脾的病变最为主要。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泻日久,更伤中阳,魄门不固,遂愈泄愈虚,愈虚愈泄,形成恶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汪受传教授以温阳法为主的八种方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治疗上应先辨识小儿体质,再辨别虚实、脏腑。针对小儿常脾肾不足、肝有余、饮食稍凉易伤中阳的特点,以温阳运脾为主,同时灵活运用温振脾阳、补益脾气、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补肾阳、益胃养阴、抑木补土八法治疗,使胃升脾降,水谷分运,则泄泻自愈。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10.
邹元甫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撷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腹水涉及肝脾肾三脏,往往两脏或三脏同时受累.治脾宜扶脾利水,崇尚清·沈金鳌关于"脾阴受伤"之说,方药推崇景岳理阴煎,既能滋养脾阴,又助中宫之运.治肝着重补肝化瘀,消其症块,补肝分补血、补阴、补气、补阳之别.治肾强调峻补疏中,兼顾肾阴肾阳, 峻补其下则虚自实,疏启其中则中满自除.晚期每呈阴阳两虚之候,不可再破气逐水,攻之则危亡立见.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12.
薯蓣论选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生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  相似文献   

13.
张洪义认为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土虚木乘,脾虚水谷杂下,清浊不分,水湿下注。治宜补脾柔肝,利湿涩肠止泻。使用痛泻要方治疗,补脾抑肝,祛湿止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15.
12 泻木安土本法适用于肝木乘土的证候。就生理而言肝主疏泄,脾司运化,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运化循常道运转,所谓“土得木而达”。反之,疏泄不能,肝气郁结,乘侮中土,脾受克制,于是运化失常而出现以腹痛泄泻为主证的木横土位的疾患。泄泻一证的成因很多,但归根结蒂,其病机总离不了脾胃病变。由于运水谷、化湿浊的功能出现障碍,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为泄泻。因此,泄泻治脾,几成常法,如和中利湿的胃苓汤及藿香正气散、实中温阳的理中汤、和中消导的保和丸、补脾和胃的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常用的方剂。此外,如上所述,由…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病因多归于外感,饮食、虫积、脾虚之列,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惊吓引起幼儿泄泻亦非鲜见,古称之为“肝泻”或“惊泻”,此与小儿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而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神气怯弱为肝泻的主要生理基础。木旺土虚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何耶?盖肝属春木,主升发,恶抑郁,与脾相关,若骤遇异物、异声、暴受惊吓,则气乱,而致肝木受抑,气机郁滞,不得条达,致肝气横逆,木乘脾土,脾受肝制,使原本有余之肝气得逞其凶,柔弱之脾失于健运,大肠传导失司而成泄泻,即“贼脾则泻”也。可见,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和脾,以肝为主。  相似文献   

17.
脾为后天之本,“脾坚则脏安难伤”,脾气健旺诸病可愈。因此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常用补脾之法,疗效卓著。试述于下。一健脾补虚阴阳气血俱不足而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补阳则碍阴,补阴则伤阳。仲景遵《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之旨。立小建中汤调补脾胃,建立中气。俾中气健运化生气血以溉四旁,使阴阳和调而病愈。若证情较重“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则主以黄芪建中汤。其温中补虚,益气健脾之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泄泻病因复杂,基本病机为脾虚与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参苓白术散组方严谨巧妙,强壮补虚,健脾除湿,佐以调气行滞之品,使其补而不滞。  相似文献   

19.
王伟钢  董长宏 《新中医》1992,24(9):16-17
焦老认为治疗慢性泄泻不能只从健脾利湿论治。现从脾肾虚泄、肝郁乘脾和肠风飧泄三种证候来谈谈慢性泄泻的论治。一、脾肾虚泄证因泄泻年久不愈,中气渐虚,中虚则泻难止,久泻则中愈虚,关门不固,脾气随泻而虚  相似文献   

20.
姚保泰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实践30余年,在治疗胃肠疾病方面,经验丰富,自有创新。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老师在治疗久泻方面的经验介绍如下。1 温中健脾,柔肝补肾法 久泻以起病慢、泻下势缓、便质清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多因脾、肝、肾脏腑功能失调发病,而以脾阳亏虚为主要病机。脾主运化升清,脾阳亏虚,温运失司,水湿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泄泻发生。脾土已虚,肝木乘克脾土,则泄泻愈甚。脾虚日久及肾,脾肾同病,命门火衰,脾土失于温煦,则洞泄无度,经久不愈。由此可见,久泻的发生与转归,关键在于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