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维敏 《光明中医》2011,26(2):210-211
苦寒碍胃,有伤中之弊,已被古今不少学者所认同。苦寒伤胃,不宜用于脾胃病,特别是脾胃虚寒的病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苦寒药大多有清热燥湿,并有泻下之功,能耗气伤阴,《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苦能燥湿,燥伤阴,阴伤则胃无以受纳,寒能伤阳,阳伤则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不良,出现痞满、隐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2.
急性泄泻的病机为湿困而脾病,辨证要点为湿邪的寒热属性;慢性泄泻为脾虚而湿停,辨证重点在于审明肝脾肾三脏的不同及主次关系。急性泄泻不可妄用补涩,慢性泄泻不能过用分利;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清热不可过用苦寒,补虚不可纯投甘温。  相似文献   

3.
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于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泄泻日久,脾胃两虚,气阴俱伤,中气下陷,生化式微,肝失所养,横逆克脾,运化失司,水谷留滞,气机紊乱,寒热错杂。治疗既不宜分利,又不可纯补,补之而恋邪,消之则伤正,温之而热炽,寒之则伤阳,利之而伤阴。  相似文献   

4.
陈丽平  宋兴 《河南中医》2006,26(12):20-22
在治泻九法中,李中梓将淡渗法列在第一,为治泻九法中最平易的一法,作用原理主要是利小便以实大便,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该法运用要点有三:①明宜忌———淡渗不可妄投,违者气液两伤;②知分寸———淡渗不可太过,过则津伤阳陷;③善兼施———淡渗健脾,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4则验案探讨王自立主任医师运脾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为王自立主任医师临床治疗脾虚不运的主导思想,用药贵在切病,辨证准确,则药精方简而效佳,而且在药物用量上以轻为上,小剂量施治,处处保护脾胃的生发之气;药性则不可过于苦寒以免伤脾败胃,不可香燥太过而耗胃阴,不可滋腻大补以碍脾运,需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理气而不破气;运脾汤中枳壳为运脾调气之关键,寓理气于补益之中,寓调气于健胃之间,共奏健脾促运,调气和胃之效。  相似文献   

6.
小儿泄泻,历代医家分类不一,根据我们临床体会,常见的不外感受外邪及伤食引起的泄泻或脾虚泄泻三个类型。在外邪引起的泄泻中,以湿邪较为多见,这是因为脾恶湿喜燥,故湿邪最易伤脾,脾气被伤,水湿不运,清浊不分则引起泄泻。所以寒、暑、热三邪,往往与湿邪合病。因此湿邪所致泄泻又有寒湿、暑湿和湿热的区别。小儿泄泻在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原则,“湿盛者”以祛湿为主,治法有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脾虚”老以扶正为主,治法有健脾温胃,抑肝扶脾等,但不管用何种法则治疗泄泻,其“分利法”在处方用药上亦必在其中。如:小儿泄泻若寒湿  相似文献   

7.
介绍汪受传教授以温阳法为主的八种方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治疗上应先辨识小儿体质,再辨别虚实、脏腑。针对小儿常脾肾不足、肝有余、饮食稍凉易伤中阳的特点,以温阳运脾为主,同时灵活运用温振脾阳、补益脾气、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补肾阳、益胃养阴、抑木补土八法治疗,使胃升脾降,水谷分运,则泄泻自愈。  相似文献   

8.
名老中医谢昌仁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麟 《四川中医》2002,20(11):3-4
本文整理了谢昌仁主任医师提出的慢性泄泻的临床特点及辩证要点,整理归纳出祛风胜湿法、升阳益胃法、调和肝脾法、补脾温肾法等治疗慢性泄泻的四大法则,临床应用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厥阴  相似文献   

10.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11.
陈承  熊秀萍 《河南中医》2019,39(4):521-523
缪希雍认为泄泻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外则风寒暑湿之交侵,内则饮食劳倦之不节,即外感和内伤。气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气机之升降逆调为"病机之要最"。缪希雍治疗泄泻善用风药,除风胜湿;制肝实脾,调和肝脾;暑湿泄泻,清暑益气;久泄责肾,脾肾双补;专用黄连,配伍人参。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珍玉教授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发为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而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致发泄泻的常见原因。治疗上以健脾为治泄之首务,脾健则湿除泻止;以疏肝为运脾之手段,肝畅促脾健运湿;以温肾为健脾之羽翼,火旺利脾气运化;  相似文献   

13.
徐富业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富业教授为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师在辨证论治慢性泄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出治泄六法 ,获效甚多。现介绍如下。1 健脾止泻法急性泄泻初期多表现为一派湿热、食滞证候 ,常用苦寒清热除湿、消食导滞等法治疗。若因苦寒太过伤胃 ,致脾阳受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15.
介绍罗凌介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提出"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祛瘀不可太破,养阴不可太腻"六大治疗原则,临床中随证灵活用药,效果甚佳。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葛惠男认为泄泻病多因饮食伤脾,或肝木犯脾,而致泄泻,日久脾虚肝旺,寒温失调,气血不和,泄泻迁延难愈,此时单纯补脾泻肝方药常难奏效。健脾止泻方功能健脾泻肝、平调寒热、疏通气血,治疗此类泄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泄泻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寒湿热内犯肠胃较为多见,内伤则有饮食所伤、肝脾不和、脾胃虚弱以及肾阳虚衰等。治疗泄泻的同时进行饮食、情志等护理,会使病程缩短、疗效提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久泻乃属“泄泻”之范畴,似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患者甚为痛苦,治疗颇为棘手。其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二途。一为六淫,寒湿暑热皆致,然与湿关系尤为密切;二为饮食失调,伤及脾胃,脏腑功能受损之故。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脾胃功能不健,则水谷消化精微吸收功能造成障碍,脾气  相似文献   

19.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尤以夏季多见。《幼幼集成》中载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血,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泄泻作矣”。根据泄泻的发病机理,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笔者采用运脾温中为主的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治疗小儿泄泻9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苦能燥湿吗     
黄连、黄柏、黄芩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清热易理解,这些药性味苦寒,《内经》讲“治热以寒”,这是正治之法。但“苦”何以燥湿呢?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把黄连解毒汤喝下去,舌苔很快会变白变厚变腻,这显然是湿气太过了。因为苦寒太过伤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