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黄论选     
正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相似文献   

2.
甘草论选     
正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而筋骨软。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  相似文献   

3.
桑白皮论选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腑,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相似文献   

4.
人参论选     
肺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主生气。人参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微寒清肺,肺旺则气足而神安。脾属血,人身阴气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则阴足而精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气虚则易惊,血虚则易悸。人参微寒益气,味甘益血,气血平和,惊悸自止。  相似文献   

5.
黄芪论选     
正黄芪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秉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  相似文献   

6.
薯蓣论选     
薯蓣即今山药,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宗英宗名曙,避讳改为山药。山药气味甘平,始出中岳,得中土之专精,乃补太阴脾土之药,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治伤中者,益中土也。补虚羸者,益肌肉也。除寒热邪气者,中土调和,肌肉充足,则寒热邪气自除矣。夫治伤中,则可以补中而益气力。补虚羸,则可以长肌肉而强阴。强阴,则耳目聪明。气力益,则身体轻健。土气有余,则不饥而延年。  相似文献   

7.
薏苡仁论选     
苡仁气微寒,禀天秋金之燥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经》云:湿热不攘,则大筋软短而拘挛。苡仁气微寒,清热利湿,所以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也。久风,长久之风也,风淫则末疾,所以手足麻木而湿痹生焉。苡仁甘寒,其主之者,甘以行之,寒以清之也。微寒,禀秋金之燥气而益肺,肺气治则下行,故主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者,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金清则肺实而气益也。  相似文献   

8.
干地黄     
《光明中医》2015,(1):129
<正>内容: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行血之功。填骨髓,血足能化精,而色黑归肾也。长肌肉。脾统血,血充则肌肉亦满矣。作汤,除寒热积聚,血充足则邪气散,血流动则凝滞消。除痹。血和利则经脉畅。生者尤良。血贵流行,不贵滋腻,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久服,轻身不老。补血之功。  相似文献   

9.
正川芎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中风,风邪入脑头痛也;其主之者,辛温能散也。寒伤血,血涩则麻木而痹,血不养筋,筋急而挛;肝藏血而主筋,川芎入肝而辛温,则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挛者痊也。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从病因病机看,五脏失调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心阳虚则血流不畅,命火虚衰;心肾不交,水火相克,则骨髓枯虚;心主神明失用,运动失控,易致筋失气养,出现关节疼痛。肝血不足,血不濡筋;或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现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脾主四肢肌肉,脾病则四肢肌肉功能障碍;脾之调节水液功能失调,则湿邪留滞于关节则肿胀;阳明虚衰则诸经不足,不能濡养宗筋,出现关节不稳、腿软等;脾主运化,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四肢出现酸痛麻之感。肺热伤津,气血精微输布不足,筋失濡润,发为骨痿、骨痹。肾主骨而藏精,肾虚则骨病,肾虚是形成骨关节炎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治伤寒兼虚之阴阳转化证,复阴养筋而设。方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二经,入血分,为足太阴行经药;有养血柔肝,敛阴止汗,调和营卫,平抑肝阳,缓急止痛及益脾阴,能于土中泻木等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古籍有甘草通行十二...  相似文献   

12.
正四君四逆汤系四君子汤与四逆散之合方,具有健脾疏肝、行气和中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损、气血失和的病证。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医方集解·补养之剂》载:"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其中人参益气健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  相似文献   

13.
杨学浩 《陕西中医》2002,23(6):551-552
黄芪味甘、纯阳、微温 ,性平 ,无毒 ,归脾、肺经。入手足太阴气分 ,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珍珠囊》一书载 :“黄芪甘温纯阳 ,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 ,一也 ;益元气 ,二气 ;壮脾胃 ,三也 ;去肌热 ,四也 :排脓 ,止痛 ,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 ,为疮家圣药 ,五也。”这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功效。现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浅述如下。   1 补中益气升陷 首用黄芪  中医文献中指出脾与胃经经脉相为表里 ,脾又为胃行其津液。而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之为病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胃病 ;胃既病 ,则脾无所禀受 ;故脾胃为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芪味甘,性微温,色黄入脾,心白入肺,入手、足太阴经,具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临床上,将黄芪与其他药物配对使用,可提高疗效。黄芪、白术: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主肌表之水湿;白术补气健脾利水,主在里之水气。二药合用,能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同主表里水湿之气。  相似文献   

15.
正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导引法原文风身体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  相似文献   

16.
天麻论选     
天麻,气平,味辛。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天麻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得天地之金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气降味升,阳也。肝为风木,诸风皆属于肝,肝主血,血涩不通,则湿感成痹也。其主之者,天麻气平味辛,入肺而通水道,能活血而散风也。  相似文献   

17.
1 脾与女性的生理关系 在经络上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又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足太阴脾经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内养五脏,外濡肌肤,是维持人体后天生命的根本:同时脾司中气,其气主升,对血液有收摄、控制的作用,即“统血”和“摄血”的功能。脾司中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生血”和“统血”,而胞宫的经、孕、产、育都是以血为用的,因此脾所生、所统的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2 妇产科疾病的发病特点 《妇人良方大全·产宝方序论》曰:“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  相似文献   

18.
脾经腧穴在针灸临床应用广泛,足太阴脾经隶属脏腑为脾,故脾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消化疾病;脾主运化,司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官窍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后天气血的濡养,气血生化有源则五脏六腑得充。脾经的腧穴可通过调理脾运而达到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是膝关节以  相似文献   

19.
甘草     
《光明中医》2015,(1):82
<正>内容: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甘草之甘为土之正味,而有最浓,故其功如此。金疮,脾主肌肉,补脾则能填满肌肉也。解  相似文献   

20.
桑叶论选     
桑叶,气寒,味苦甘,有小毒,出汗。桑叶气寒,禀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