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上报的36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对其开展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所选取的368例ADR当中,最易引发ADR的是静脉滴注,由抗菌药所致ADR所占比重为53.53%;中药所致不良反应为23.37%.皮肤损伤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为.结论:需强化ADR监测,规避ADR发生,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儿科用药及不良反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归纳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某些特征,总结其中规律性的经验,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研究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及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设计儿童用药调查表,对住院患儿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调查研究。分析儿科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成人要高得多,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方式、季节、联合用药有关。结论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如果使用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尽可能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儿科医生必须熟知所用药物的动力学及作用机制,用药过程中要进行疗效的监测,必要时还应做血药浓度和各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录 《吉林医学》2010,(33):6023-602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通过随机抽取150份儿科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基层医院药物不合理运用及不良反应较普遍。结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儿科合理用药的制度,控制药物不良反应,保证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门诊处方入手,分析我院儿科用药使用情况,促进儿童的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12月门诊儿科处方,分析用药特点,探讨如何有效地监护儿童的合理用药.结论 通过改进医生不合理处方,临床药师做好用药咨询和药学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浅谈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14周岁以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儿科疾病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高于成人的6.9%,新生儿ADR的发生率高达24.4%,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聋及其它不良反应,约有70%的聋哑儿童是因不合理用药所导致。小儿合理用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董淼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78-3579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1年—2013年报告的104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生素占首位63.46%,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0年儿科用药特点,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儿科门诊处方33 232张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结果 按金额排序,儿科用药前5位的是中成药、抗菌药、免疫调节剂、医院自制中药制剂、止咳药,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情况.结论 儿科用药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当加强管理,提高儿童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探讨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总结分析儿科用药特点,结合儿童生理特点以及儿童药物在体内过程特点总结出儿童用药原则以及特殊药物的用药原则,同时避免应用禁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等,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良反应的有害作用.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为此,在儿童用药过程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非常必要.历史教训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儿童中发生的药害事件并不少见,而许多药害事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甚至无法弥补的.儿童临床用药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是降低和控制用药风险和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分析我国医疗机构、自我药疗、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及用药疗程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及造成危害性。结论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中山市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以中山市某三甲医院2013-2015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528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年龄、性别、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 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肝胆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 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既要关注其抗菌效应,也要高度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危害性.避免无指征用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科学地开展ADR 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新昌县人民医院采取完善并健全药事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药目录与规范引进新药,制订推广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考核指标,加强对临床用药情况督查等措施,有效控制并降低了药占比和患者的医药费用.通过实践认为医院和政府在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中要遵循有利与公正的医学伦理原则,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法规管理两手抓,还要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儿童使用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42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全部为11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60 min内出现.结论 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规范儿童应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眼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眼科临床合理用药与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统计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门诊与住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报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中的544例药品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药品剂型、临床表现、排名前5位药品和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制订相应防控措施。 结果 眼科临床用药中,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含激素眼用制剂、中药注射剂、糖皮质激素会引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师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护士应密切关注用药后反应,药师应加强药学查房与医嘱点评工作,多方面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掌握眼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药物使用监护,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降低药源性损害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诱发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2012年自发上报的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35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醒脑静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呼吸系统损害;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用该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不良反应主要在用药30 min内出现。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在年龄、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儿童用药过程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贾增永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32-133,136
目的调查宿迁市医院门诊退药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收集宿迁市10所医院2011年1~7月门诊药房退药处方4 275张,按退药品种、原因、退药患者年龄分布及退药科室,分析退药现象的产生及特点。结果退药处方以抗感染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分别为1 130张和859张;退药原因中排名第1位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占1 612张,其次为医师处方错误,占1 091张。结论建议医院建立相应的退药制度,加强退药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同时提高医患之间、药剂科与临床科室间的沟通效率,以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20-40岁年龄组,累及神经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8类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反应最为高发。结论:精神类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非常广泛,应加强其临床监测,加快推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诱发ADR相关因素,以建立健全ADR监测制度,保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用药中发生ADR患者546例(男337例,女209例),年龄60~88(71.4±13.2)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54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1.7%)高于女性(38.3%),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ADR发生与使用抗菌药种类、中药注射剂质量、给药途径等相关。ADR常见临床表现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类药物,临故床上必严格掌握,做到安全、合理和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建立完善的ADR监测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4例ADR患者(男218例,女146例,年龄13~88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 364例ADR的发生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中药注射剂质量、静脉给药和患者年龄有关;男性(59.9%)高于女性(4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常见临床表现。结论抗菌类药物使用要严格掌握和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要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关注老年用药。临床用药务必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毛霉菌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及不良反应监测,探索临床药学实践方法。方法对1例肺癌合并肺毛霉菌感染的患者提供了用药分析、给药剂量的换算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多种药学监护。结果通过此病例,临床药师对肺毛霉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积累了更多经验,对药物治疗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测有了深刻体会。结论临床药师在药学实践中应兼顾药物的安全和有效,真正的做一名合理用药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