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心理 应激反应来研究肝脏象的中医证候是近几年证候研究的热点 ,肝气郁结证在肝脏象证候中处于核心地位 ,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相关 ,患者多表现为认知、人格等心境障碍 ,病理反应涉及中枢及外周神经内分泌等调节网络的失衡  相似文献   

2.
<正> 山东省首届中医肝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在枣庄市召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60余篇,从理论探讨、临床证治、方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临床调护等方面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疡等肝脏疾病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总结。现将主要学术内容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一应激反应来研究肝脏象的中医证候是近几年证候研究的热点,肝气郁结证在肝脏象证候中处于核心地位,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相关,患者多表现为认知、人格等心境障碍,病理反应涉及中枢及外周神经内分泌等调节网络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肝证的发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变得日益紧张和快节奏社会的来临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到生物 -生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 (WHO)提出“亚健康状态”并公布其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者的比例高达人群的 70 %左右 ,中医肝病证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因为肝主疏泄 ,能调节情志 ,并受情志影响。且肝在人体生理功能上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功能 ,若肝之功能异常可影响到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和多脏腑功能的异常。可见 ,对肝证的发病学进行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肝证的构成比肝喜条达、恶抑郁。调查结果显示 [1 ,2 ] ,肝郁气滞…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两种中医肝证情绪状态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不同证候的情绪特征。方法 :按病证结合的方式选择研究对象 ,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进行情绪测量。结果 :偏头痛患者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各项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P <0 .0 1)。肝气郁结证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抑郁维度积分、Beck抑郁量表积分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 (P <0 .0 5 )。结论 :偏头痛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状态。肝气郁结证以抑郁情绪为主 ,其抑郁程度明显高于肝阳上亢 ;而肝阳上亢偏于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6.
<正>肝脏象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时代要求肝脏象研究要借助现代相关学科知识而深入发展,流行病学方法对于中医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乔明琦与张惠云教授带领山东省情志病证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作为不容忽视的时代病,具有中医情志学病因机制,在证候表现上可与中医情志病互参。网络成瘾在形成和发展中与之相关的根本脏腑为肝。从网络成瘾人群体质特性与肝生理上的体用特征、网络成瘾的发病与肝脏的疏泄功能、网络成瘾的负性情绪与肝主情志、网络成瘾的证候特征与肝脏病证的相关性4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同时报道了课题组完成的山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绪调查研究,并以《中华医典》(电子版)中临床医术大全、综合医籍大全为源进行了肝失疏泄致情绪障碍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依据文献数据挖掘探讨了网络成瘾基本中医证候及核心临床表现症状,同时从临床及文献上对网络成瘾与中医肝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医肝脏象学说是藏象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总结 2 0多年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新进展 ,编纂成书 ,力求全面、系统反映肝脏象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代水平。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基础理论 ,内容为现代研究思路、方法、动物模型复制、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等。中篇临床 ,内容为辨证标准、病证结合论治、新方、新药研究等。下篇中医文献 ,收集、整理了肝脏象历代文献 ,为现代研究提供传统理论依据。金益强主编 ,16开平装本 ,定价 :48 0 0元。 (购书地址请见第 6 4页 )《中医肝脏象现代研…  相似文献   

9.
中医肝脏生理病理的现代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常见肝病的病机与辨证、肝病的实验研究及其展望4个方面,对中医肝脏生理病理的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脏的生理病理认识方面,有许多相似性和不同之处。对中医药的研究要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如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特长相结合,以分子和超微结构病理学为基础,并注重宏观整体治疗,必能显示出诊治肝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胡随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兼任国务院学位办第五届终审委员(中西医结合学科组),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主要从事中医肝脏象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中药新药药效学、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黄桂成教授从络病论治膝骨关节炎的辨证特点与用药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黄桂成教授侍诊抄方,整理医案、临证揣摩,总结黄桂成教授从络病角度论治膝骨关节炎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黄桂成教授认为筋骨由络脉充养,络脉不通是膝骨关节炎的病机本质,临证对于膝骨关节炎的辨证立足络病理论,从发病因素、病邪新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病血病等方面着手,治疗上提倡"以通为用",并善于运用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补益药等药通络蠲痹,临床疗效突出。所举医案患者辨为肝肾亏虚、寒湿阻络证,黄教授从"络"论治,以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法,注重通络药与其他药物的灵活运用,经治后患者多年痼疾告愈。[结论]黄桂成教授诊疗膝骨关节炎,从"络"论治,强调辨证与用药的统一,思路清晰,特色突出,疗效明显,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多发性骨髓瘤临床不同时期的表现,从中医辨证分为7个证型,提出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原则,结合化疗又提出不同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另又发现缓解病例,尚不能控制溶骨损伤,就此提出防溶骨损伤治疗设想,已在临床观察中。  相似文献   

13.
“肾主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耳鸣、耳聋的中医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以往的研究认为,甲状腺素、醛固酮、钙和铁等物质可能是中医肾与耳相关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受方法及技术手段的限制,肾主耳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这几个孤立的物质上,没有取得新的进展,不能很好地阐释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及科学内涵。近年来,’肾本质的研究进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在对前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思路进行新的探讨。基于衰老是生理性肾虚的观点,本文认为,老年性聋是由于听觉系统衰老而产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也是机体衰老表现的一部分,老年性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肾虚耳聋的模型。因此,结合肾本质的研究进展和思路,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探讨老年性聋与中医肾虚的相关性及其物质基础,将为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所建所12年来已建立一整套从实验室到临床评价抗生素安全有效性的方法,并且用于进行大量的临床药理研究工作。研究所在分子水平进行抗生素的实验研究,所得结果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按照临床试验规范开展临床研究工作,使研究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近50年来人们相继运用药物、激素、手术等方法建立了基于西医病理和中医病机的两大类多种肾阳虚动物模型。现有模型研究尚不能完全反映中医肾阳虚证的本质,且造模方法不规范,缺少模型方法学、造模影响因素、造模机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继而影响了温补肾阳药物的合理评价。为了更好地研究肾阳虚证的本质和提供更好的温补肾阳药的评价工具,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肾阳虚证的表现为依据,结合现代病因、病机研究,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和中医理论的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同证存在层次、程度、阶段不同亚证型;临床上同一治法存在程度、作用方式的差异;治疗同证的不同方药的取效机制存在差异性.开展证的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以及症-证计量研究,进一步诠释同证异治的实质,为证客观化、微观化与量化研究奠定基础,可望丰富临床辨治思维,提高处方用药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就病毒性肝炎临床的研究方向与主攻目标而言,中西医是完全一致的,即解除病因、改善病理转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无论是基础探索、临床证治、方药筛选等都应围绕这一方向和目标去进行研究。在总结分析近年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病毒性肝炎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目标应以抗病毒、改善肝脏功能、改善和消除症状与体征、抗肝纤维化、调控免疫等五个方面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特色与现代中药研究的相关性。从生物学研究方法、制剂技术、鉴定技术,药理学研究途径、有效成分与复方研究等方面回顾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硫分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是天然药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经筋病理机制并探究外周经筋病理三期针刺方法。方法:从现代文献、《内经》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文献方面,从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经筋理论病理研究、经筋实质等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内经》相关条文,提出对经筋实质指向与模型建构、经筋病理过程假说(分外周经筋病理与中枢经筋病理两大部分),并结合临床实践,对上述病理过程进行验证。结果:经筋临床运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与神经系统,对经筋病理研究方面十分薄弱,经筋实质主要集中在筋肉系统学说、神经学说、神经筋肉统一学说等方面;而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中枢经筋(手阳明经筋头部相交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在脑内,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经筋主要为筋肉系统;外周经筋病理三期过程即"瘀沫期""筋膜拘挛期""筋结病灶形成期"等假说,经临床验证有其合理性。对外周经筋病进行三期分治(瘀沫期采用毫针温针经脉压痛点针刺法、筋膜拘挛期采用小针刀与刺络放血减张法、筋结病灶形成期采用粗银质针温通"解结"法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中风病"中枢经筋"病理过程早期为"热毒水瘀"的"级联形成"与中后期"痰瘀水"胶结;中风病痉挛性运动障碍从经筋病理角度进行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①益气血、生髓充脑、温通经络;②通调跷脉;③温通督脉;④调理经筋——温通解结与神经干刺激法。结论:笔者提出的经筋实质假说与外周经筋病三期病理过程假说具有理论意义与临床现实意义,值得观注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用敏感的NIH系无胸腺裸鼠为实验动物,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通过5种途径8种方式,进行了动物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划痕途径感染率为85.0%、呼吸道为75.0%、直接接触为15.0%,2只感染病毒的孕鼠,所产12只仔鼠全部感染。20只消化道途径的受试裸鼠无一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