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医学言"情志"多,论"神志"少.后者不仅包含七情,还涉及神、魂、魄、意、志等.本讲从神与五志入手,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以了解古圣如何认知及应用本草,改善或健全脑功能,校正失衡的心理与情志,达到维持神志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QOL)。方法对91例接受肝叶切除的肝癌患者,采用癌症患者QOL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周QOL均分分别为46.78、34.48和43.99分;影响患者QOL的主要负性因素为:负性情绪和精神压力、疼痛和活动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结论肝脏手术对肝癌患者QOL的影响较大,以术后第1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傣药娜妞即为传统中药臭灵丹,为菊科植物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DC.)Benth.的全草,别名:狮子草、臭叶子、六棱菊、大黑药、臭树、归经草、山林丹、野辣烟。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生于林边、路旁、山坡荒地杂草中。娜妞味苦,气臭,性寒。入水塔。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排脓,通气止痛的功效。下面从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4个方面介绍其研究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傣药牙千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和回顾,对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今后应加大对傣药牙千哈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发挥民族天然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优势,以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大蒜抗胃癌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大蒜抗胃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规范用药行为,提高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性,确保患者安全用药.方法 在排除了拟用药物过敏史后,对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1 372例次患者,选择拟用药物进行皮内试验,皮试液浓度为0.5mg/ml.结果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阴性1 343例次,阳性29例次,阳性率为2.11%;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2 126例次中,共有106例次过敏,占4.99%.结论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必须选择拟用品种进行皮试,包括口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间也存在交叉或非完全的交叉过敏现象;通过1 372例次患者进行了拟用药物的皮内试验表明:本文选用的皮试方法是可靠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傣药中的嘿喃活即为传统中药两面针,别名有:双面针、蔓椒、两背针、野花椒、入地金牛,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为常绿木质藤本,长3~5m。根棕黄色。茎、枝,叶轴上面,叶柄及主脉上都有钩状皮刺。茎棕褐色。有皮孔。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上无翼或近无翼,小叶5~11,对生,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钝或短尾状,无毛,革质而有光泽。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  相似文献   
8.
头孢菌素类药物试敏方法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过敏反应屡见不鲜。目前,多以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来衡量是否可用或慎用头孢类药物。一般来说,对青霉素过敏约有8%~10%对头孢菌素过敏,说明对青霉素过敏并不一定全部都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
肝癌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可在病程各阶段因心理压力和病痛折磨而诱发严重的心理危机和应激反应,从而导致生存质量低下。医学研究证实,劣性的社会关系不利于癌症患者的身心康复,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明显改善其身心状况和生存质量〔1,2〕。了解肝癌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提高和优化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对268例住院肝癌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临床资料和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问,古代本草没有药理试验,没有毒理学研究,更没有药物成分分析,他们是怎样发现、发明那么多有效药物的呢?这确实是个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无法还原上古时期人的生活环境与思维.这让我想起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序中的一句话[1];“盖欲读经者,读于无字处也”.简言之,读懂《本经》不仅仅在字面上,而是要读懂古圣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认知每一味药.为此,本讲拟从本草与五行的某些侧面,浅析《本经》中的类比思维,也许能为学习《本经》提供一些帮助,甚至,能从中萌发更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