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coronaryflow,SCF)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左室射血功能正常,经冠脉造影证实,矫正的TIMI血流帧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count,CTFC)〉27的CSF患者及同期经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流正常者共96例,其中CSF组48例,正常血流组48例,所有入选者入院常规化验血脂四项,分析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之间关系。结果:两组入选者基线资料相当,CSF组患者胆固醇水平以及甘油三酯水平与正常血流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L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DL—C水平偏低及LDL—C偏高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比例增高,HDL—C及LDL—C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伟利 《中外医疗》2014,(29):22-23
目的探讨比较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240例临床表现为胸痛患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研究组120例出现冠脉慢血流情况,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血脂、C反应蛋白等相关性指标,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HCY(21.56±2.46)mmol/L、血清Cys C(1.65±0.49)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而不断升高,患者CRP(58.63±37.03)ng/L、TG(2.52±1.53)mmol/L及LDL(7.80±0.46)mmol/L等检验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提示冠状动脉出现慢血流现象,可作为临床冠状动脉临床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半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梗死患者术中慢血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8例老年急诊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9例,分别于冠状动脉内给予5μg/kg和10μg/kg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心血管事件和术后3d内出血情况。结果入组时和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也未见过敏性反应等。A组患者出现轻度出血2例(4.08%),B组3例(6.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半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诊PCI心肌梗死患者术中慢血流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相关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构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的抗炎治疗进行早期干预可能成为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尿酸、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方法:将1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Ⅰ组)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Ⅱ组),分别检测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浓度,观察变化规律,探讨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结果:Ⅰ组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并且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相关(r分别为0.38,0.42,P<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CSF)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6例冠脉慢血流患者按完全 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组在治疗前后进行冠状 动脉造影,观察冠脉血流速度,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冠脉造影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 <0. 05),hs-CR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91例,单支病变组95例,多支病变组102例,其中后两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在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9例.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粥样硬化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E)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三组,A组:32例CAE,无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CAD);B组:34例梗阻性CAD;C组:30例冠状动脉正常。分析比较三组间的病史特点,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血清hs-CRP水平。结果分析结果显示A组WBC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B组和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慢性炎症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和急诊PCI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存在的联系。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从中选取80例因胸痛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为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而对照组则为未出现,对两组患者的HCY、血脂以及血清胱抑素C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HCY以及血清胱抑素C等水平明显较高(P0.05);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治疗组CRP(C反应蛋白)、TG、LDL等检验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PCI中,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出现存在正相关的联系,即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可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出现的早期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CRP)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共1 528例(男954例,女574例)。抽取每位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对造影结果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其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3组。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血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及阿司匹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阿司匹林对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176例冠状动脉单支狭窄>65%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40例的CRP浓度,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CRP浓度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降低CHD患者的CRP浓度(P<0.01),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中TM和PAI-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 lin,TM)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水平的变化。方法:测量42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TM及PAI-1的水平,并与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4h和48h的血浆TM和PAI-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支架置入治疗后,两者能够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在48h后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血浆中TM和PAI-1水平降低,提示TM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AI-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CRP、尿酸、纤维蛋白原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赤峰市医院2008年3月~2010年6月疑似冠心病住院的患者403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83例)和非冠心病组(120例),冠心病组包括男性186例,女性97例,又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87例;双支病变105例;3支病变91例,分别测定血CRP、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CRP、尿酸、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亚组之间比较显示,CRP、尿酸、纤维蛋白原均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与之呈正相关。结论:血CRP、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高CRP、尿酸、纤维蛋白原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方法155例急性ACS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A)组、合并糖耐量异常(B)组、合并糖尿病(C)组,所有病例均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FBG、P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95例作了冠状动脉造影。比较3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及冠脉病变。结果C组、B组与A组的FBG、PBG、FINS、PINS、HbA1c、Hs-CRP、TC、LDL-C、UMALB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组和B组的PINS、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更为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在B组和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糖代谢正常的ACS患者相比,合并糖代谢异常的ACS患者有更高的胰岛素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病变更为严重。糖耐量异常与患糖尿病的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0x-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旱期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ACS组(9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正常对照组(50例)肘静脉、股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抽取斑块局部血液的LOX-1和hs—CRP水平。结果ACS组中的LOX-1和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d0.01),冠脉斑块部位的LOX-1水平明显高于股动脉和肘静脉的LOX-1水平(P〈0.01),冠脉斑块处的LOX-1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900(95%C10.858-0.942),明显高于hs—CRPROC曲线下的面积(Pd0.01),斑块部位LOX-1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LOX-1可以作为诊断早期ACS的一个有效指标,且冠脉斑块处的Lox-1水平对冠状动脉损伤的炎症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血浆MMP-2的含量,并同正常患者(NSF)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相比较,以了解MMP-2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过度表达,是否可提示此类患者是否存在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所选患者血清MMP-2浓度,其中冠状动脉慢血流32例,正常冠脉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结果 (1)在CSF与NCF两组患者之间血清MMP-2浓度差异呈显著性意义(P<0.01);(2)血清MMP-2浓度在CSF组与ACS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慢性炎症可能是CSF的发病机制;(2)MMP-2的过度表达预示CSF患者可能存在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其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0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92例,按照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52例)、双支病变组(43例)、三支病变组(55例)及健康对照组(42例),入院时患者均测定尿酸水平。结果①四组患者在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患者尿酸水平分别为(330±81)μmmol/L、(341±80)μmmol/L、(372±83)μmmol/L、(288±78)μmmol/L,其水平随着病变血管数的增加而升高,显示其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4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尿酸水平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142例,采用心肌梗死溶栓(TIMI)记帧法记录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冠状动脉平均TIMI帧数大于27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68例)和对照组(74例)。对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CSF组与对照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2±0.28)mmol/L vs.(1.29±0.33)m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4.46±2.54)mmol/L vs.(11.81±2.80)mmol/L]、体质指数[(25.91±1.72)kg/m2 vs.(22.82±1.53)kg/m2]、吸烟量[(374.24±182.48)支年vs.(198.68±116.53)支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质指数升高(OR=I.38,95%CI:1.0246~1.8278,P=0.031)、大量吸烟(OR=1.0067,95%CI:1.0025.1.0109.P=0.001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I.12,95%CI:1.1023~1.1291,P=0.0014)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大量吸烟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