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对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喜马拉雅旱獭进行实验动物化初步研究。方法 根据喜马拉雅旱獭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探索旱獭的实验动物化技术和方法,开展了旱獭在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结果 建立了动物的人工饲养、微生物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以及动物的保定、标记、麻醉及一般外科的一套技术和方法,动物模型建立等研究。结论 人工饲养条件下,动物成活率达到89%;繁殖率为33%;动物实验方法可行、实用,可应用于旱獭一般的动物实验。展开人类疾病喜马拉雅旱獭模型的建立研究,证实喜马拉雅旱獭是理想的人类乙肝、高原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癌症、抗乙肝和艾滋病新药毒性评价的动物模型动物,应用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开展喜马拉雅旱獭动物实验,探讨建立适宜的喜马拉雅旱獭饲养和动物实验用笼具.方法 在旱獭饲养和进行动物实验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设计了不锈钢旱獭专用饲养和动物实验笼具.结果 设计了较为科学的适合喜马拉雅旱獭饲养和动物实验用的笼具,解决了实验用旱獭的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问题,为旱獭动物模型建立和动物实验工作提供了动物实验笼具.结论 设计的喜马拉雅旱獭实验笼具已经得到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喜马拉雅旱獭动物实验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为该动物在人类乙肝疾病研究研究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方法在《医学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方法学》的指导下,以科学、规范为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探索并反复试验,验证其可操作性。结果建立喜马拉雅旱獭抓取、标记、固定、麻醉、给药、取材、处死、活体肝穿刺动物实验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结论为促进青海特有野生动物喜马拉雅旱獭资源开发和进一步实验动物化奠定了必要基础,有利于这一新型实验材料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野生来源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性能及仔獭的哺育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经济实用、规模化的繁殖方法,取代以往从野外获取试验用旱獭的方式。方法 提供适合的饲养环境和条件,由母喜马拉雅旱獭自然哺育新生喜马拉雅旱獭,统计怀孕率、产仔数、成活率、观察仔獭生长情况。结果 建立了56对旱獭繁殖群,成功离乳92只F1代旱獭,自然繁殖成活率为90.76%。目前已建立野生来源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群50对,F1代繁殖群20对,为建立达到标准要求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奠定了基础。结论 该方法的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率和成活率较高,成本低且操作简单,为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旱獭是啮齿目旱獭属的动物,全世界有旱獭14种。我国有4种,其中以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比其它啮齿动物寿命长;对鼠疫、布氏菌病、包虫、类丹毒及肠道寄生虫等有一定的敏感性;且有冬眠特征。喜马拉雅旱獭的人工饲养始于1973年,直到1983年才获得初步成功。美国的美洲旱獭(Marmoto monax)经人工饲养已作为乙肝动物模型用于乙肝病毒的研究,可见旱獭已成为实验动物科学开发研究的新对象。1982年以来,作者及其他学者对喜马拉雅旱獭的生物学特征和人工饲育进行了研究,现将概况作一介绍,并探索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组织分离的1株羊种布鲁菌的基因组生物学信息。方法 应用新一代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对喜马拉雅旱獭组织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功能注释。结果 对获得分离菌株的全基因组概况和功能基因分析,从生物学信息角度挖掘喜马拉雅旱獭分离的布鲁菌关键生物学信息。此株羊种布鲁菌的基因组含3 301个基因,总长度为2 856 832bp,平均长度为847bp; GC含量约57.30%,占基因组全长的86.65%;主要内部基因1 021个,占全基因组的17.03%;插入序列350bp。结论 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喜马拉雅旱獭源性布鲁菌的基因组序列、编码基因和功能等,为了解该布鲁菌菌株的后续有关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为喜马拉雅旱獭源性布鲁菌病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和比较人工饲养正常毛色与白化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学指标,为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21只3岁龄健康、成年白化旱獭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白化旱獭和正常毛色旱獭比较显示,除淋巴细胞百分率(t=2.154)和单核细胞百分率(t=1.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化旱獭雌性与雄性间比较,淋巴细胞百分率(t=2.693)、单核细胞百分率(t=2.796)、总胆红素(t=3.282)、白蛋白(t=2.784)和肌酐(t=3.174)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色表型变异对喜马拉雅旱獭的血液生理生化水平没有直接影响;初步建立了健康成体白化喜马拉雅旱獭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参考值,为该动物实验动物化及其它应用性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青海省乌兰县和同德县喜马拉雅旱獭采集到的鼠疫噬菌体进行分离及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鼠疫防控预警。方法 利用Luria-Bertani(LB)液体培养基和双层琼脂平板进行纯化,分析噬菌体裂解谱,噬菌体分离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乌兰县与同德县100份喜马拉雅旱獭肠道样品分别分离到噬菌体14株和1株,分离率为14.00%和1.00%,两地噬菌体的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3,P=0.001);喜马拉雅旱獭的爪子、肝脏和脾脏样品均未分离到噬菌体。鼠疫噬菌体裂解谱结果显示,乌兰县1株噬菌体分离株仅能裂解18株鼠疫耶尔森菌,裂解率为32.73%,其他13株与同德县的1株噬菌体基本可全部裂解所选的55株鼠疫耶尔森菌,裂解率为89.09%~100.00%。结论 乌兰县喜马拉雅旱獭所采集样品的鼠疫噬菌体分离率较高,符合当地动物间鼠疫疫情高发现状;同德县虽长期处于鼠疫疫情静息状态,但喜马拉雅旱獭所采集的样品分离到鼠疫噬菌体,或可间接指示该地区动物间鼠疫疫情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青海喜马拉雅旱獭类人乙肝病毒的发现及系列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4年在青海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发现一株类人乙肝病毒,该病毒有大量的20~28mm的球形颗粒及20×40~100mm的丝状体及不典型的Dane颗粒,继之对Q666及Q755毒株,经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电镜形态学及动物感染实验,证实中国土拔鼠肝炎病毒确实存在于青海喜马拉雅旱獭中。这个发现为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在新疆、青海、甘肃和陕西等省区。多寄生于牛羊,也可见于猪、驴、犬等,但旱獭感染矛形双腔吸虫尚未见报告。本研究首次在青海喜马拉雅旱獭肝脏胆管中发现矛形双腔吸虫,并对其所致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 喜马拉雅旱獭分布于青藏高原,为草食性动物。由于它与东方土拨鼠属同一属系动物,生活习性相似,并在旱獭肝脏和血清中发现病毒样颗粒,曾试图将其作为乙型肝炎实验动物。在对300只旱獭剖腹探查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喜马拉雅旱獭模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健康成年喜马拉雅旱獭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15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给予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在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食的第4周、12周检测血浆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普通组相比,喜马拉雅旱獭血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浆粘度也有明显增加(P〈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所增加(P〈0.05),全血粘稠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电泳指数则明显降低(P〈0.01),全血还原粘度亦降低,其中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降低明显(P〈0.01)。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喜马拉雅旱獭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胆固醇浓度无关。其中血浆粘稠度中切ηa60l/s(mPa.s)、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低切)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红细胞刚性指数与甘油三酯含量呈正相关。结论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饮食使喜马拉雅旱獭血浆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增高,血液流变学存在特有的变化,提示喜马拉雅旱獭可作为高脂血症防治研究中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2.
1996年8月6日,玉树州囊欠县拉索尼二队牧童白某因接触叼食自毙獭的藏猎狗而感染鼠疫,来玉树州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驻觉拉监测队就诊。怀疑为腺鼠疫后就地隔离治疗,后经血清学确诊为腺鼠疫。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痊愈,无续发病例。  相似文献   

13.
收集整理近30a的鼠疫监测资料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野鼠鼠疫疫源地,特别是玉龙鼠疫的发现、证实及其流行态势.结果发现玉龙存在野鼠鼠疫疫源地,目前正处于活跃时期,疫源地范围尚不清楚,由于疫区距中心城市较近,其潜在危害较大.玉龙鼠疫与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可能同属一种类型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我省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有齐氏姬鼠、大绒鼠、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一些地带可能存在有鼠疫的活动.从鼠疫菌某些生物学特征看,玉龙鼠疫菌株能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阴性,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菌株相似,提示玉龙鼠疫有可能渊源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可能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沿横断山脉向南扩散的一种过渡型.这一研究发现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鼠疫遗传与进化提供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灰旱獭感染HBV的传代实验。方法 对人工饲养两个月后的健康、HBV本底阴性的灰旱獭,接种含HBV—DNA的人血清,接种后1—4周(每周),2—8个月(每月)查HBV—M—ELISA法,HBV—DNA—PCR—ELISA,AU/AST检测同步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用产生应答的阳性血清同法依次进行第二代、第三伏实验。结果 第一、二代血清和肝组织炎症反应均为阳性,第三代血清无应答,但肝组织呈现炎症反应。结论 初步证实灰旱对HBV攻毒、传代成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室方法处理后,异种角膜具有无细胞、无病源、低抗原的特点,所以异种角膜移植在临床应用具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其能否通过伦理学的论证需要探讨:①异种角膜移植后能否引起人的特性改变,是否违背伦理道德;②动物保护问题;③异种角膜移植是否会传播某些人源性疾病从而可能危害公众健康。异种角膜移植同其他异种器官移植相比较有明显优势。可操作性强。在临床使用前应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伦理学”问题进行论证评估,对使用异种角膜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异种角膜“安全性”的研究,应重视对实验动物的尊重。异种角膜移植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临床角膜匮乏的问题,为众多盲人重见光明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实验用兔是实验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药品、生物制品的热原检定试验、抗血清的制备、皮肤刺激性试验和视神经、微生物学、运动医学等科研及教学领域,在我国的使用量仅次于大、小鼠、金黄仓鼠和豚鼠,是目前尚不可替代的实验材料和模型。国外发达国家实验兔研究与SPF级实验兔的培育和应用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和为顺应我国新颁布的《中国药典》、《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对实验兔质量提出的要求,实验兔正逐步向SPF级/清洁级方向发展。本文就我国SPF级新西兰兔培育和生物特性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裸鼹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具有寿命长、抗肿瘤、耐缺氧、新陈代谢率低、痛觉缺失、触觉灵敏、视觉功能低下、骨骼再生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本文在概述裸鼹鼠上述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肿瘤、衰老、低氧适应以及疼痛等领域研究趋势,对裸鼹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毛丝鼠已成功用于听觉系统、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可进一步开发以用于老年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研究.本文将介绍毛丝鼠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就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长爪沙鼠是源于我国的"多功能"实验动物资源,在某些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长爪沙鼠生物学特性将被发现,这些将使长爪沙鼠资源利用更加多元化.本文对长爪沙鼠的开发研究历程及在分类学、寄生虫学、脑缺血、脂质代谢、神经性疾病和肿瘤学等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白化旱獭重要病原体的自然感染状况, 为建立白化旱獭寄生虫学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对21只野生的白化旱獭和30只正常毛色旱獭采用粪便检查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蠕虫、弓形体、棘球蚴等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51只野生白化喜马拉雅旱獭和正常毛色旱獭检出蠕虫1种, 弓形体和棘球蚴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阿苯达唑片剂和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了旱獭体内寄生虫驱虫和净化, 效果良好。结论 监测结果初步表明白化旱獭寄生虫学质量符合种群动物的寄生虫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