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介绍崔云教授从肝肾同源论治男科杂病的经验。[方法]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实践,通过分析逆行射精致不育、睾丸鞘膜积液、血精3则代表性验案,阐明崔云教授从肝肾同源理论论治男科杂病的经验。[结果]崔云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与男科疾病的密切关联,诊治男科疑难杂病时从肝肾入手,辨治时施以疏肝补肾或温肾暖肝或清肝滋肾等治法,为男科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肝肾同源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崔云教授临证治疗男科杂病,或辨症(即审症)论治、或辨体质论治、或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临证思路明晰,用药精巧,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崔云教授将肝肾同源理论应用于男科临床,加以发挥并运用"审症—辨人(体质)—诊病—识证"的诊治模式,衷中参西,遣方用药于平凡中寓深意,诊治模式于常法中另辟蹊径,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金匮》“从脾论治”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杂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其治法,有从心、从肺、从肝论治者,但多从脾、从肾论治,在杂病治疗中,“从脾论治”又显得更为重要。纵观《金匮》全书,“从脾论治”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四大法则: 一、健脾扶正法:主要适宜于脾虚及阴阳气血不足所致的多种病证。如: 1.虚劳不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血痹虚劳病篇)以上诸证,为脾  相似文献   

3.
王行宽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2、3、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50余年.临证中对内科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最为擅长,倡导内科杂病宜综合治理,多脏调燮,尤倡“杂病治肝”.本文就王行宽教授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作一浅析,并附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常州林氏喉科奠基人林润卿从肝论治急喉痺的经验及理论依据.林氏认为咽喉虽由肺胃所主,实则内关脏腑.咽喉为病,无不危及脏腑,而脏腑之病,亦多累及咽喉,临证要分脏腑经络而治之.林氏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脏腑五官相连,根据“厥阴上咽喉”及“肝为杂病之源”的理论,对特殊病例,匠心独运,另辟蹊径从肝论治,分别采用清肝法、降肝法、平肝法.肝为刚脏,其体阴,其用阳,以柔为和,喜条达,易郁结,治肝方法颇多,林氏根据喉痹中出现的肝经症状,适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经方化裁,善用旋复花为其特色.林氏从肝论治急喉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足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学术观点及用药特色。[方法]从气血论治、痰证论治、郁证论治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论述,并结合《丹溪心法》原文对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学术观点及用药特色进行探究。[结果]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能确切地反映杂病的病理变化,因而在杂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丹溪心法》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结论]《丹溪心法》一书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治疗杂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曲生主任医师以治疗内科杂证为擅长,尤其对治疗脾胃病、咳喘病经验丰富,本文就曲生教授从脾胃论治痹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清晨发病从肝论治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于杂病多从脏腑辨证,其病机涉及肝者居多.清代名医王旭高认为:"大凡杂证多肝病,临证还需随症观.杂证之中,肝病十居六七."究其原因,与肝之病易犯他脏有关.因此,临床辨证应注重肝脏和他脏的相互关系,除了依据脉、舌、色、症进行分析之外,其发病时间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笔者临床上对于证候表现虽并非肝之本证,但具有清晨发病之规律性者,依据肝气旺于晨的理论,分析肝与他脏的关系,着重从肝论治,一般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今举数例,以求正诸同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五脏同治法介绍国家级名老中医严世芸教授从五脏同治法论治心衰病经验。同时体现严世芸教授治疗心衰病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方不嫌杂的学术思想,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病位在咽,与肺、脾胃、肝密切相关;多由精神心理因素引发,病机责之胃气上逆、肝气郁结。治疗着重辨别不同的病机采用相应的治法,咽部黏着感从痰气论治,方用半夏厚朴汤;灼热感从肝热论治,方用化肝煎;干燥感、痉挛感从阴虚论治,方用养阴清肺汤;虫爬感、瘙痒感从虚风论治,方用四物汤;无吞咽困难的吞咽梗阻感从瘀血论治等,方用启膈散。各证型皆兼顾疏肝理气,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辅以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10.
马智教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他认为当今社会中情志因素逐渐成为各种内科杂病的常见发病原因或诱因,故在内科杂病治疗中强调从肝论治。肝郁为其根本,故疏肝解郁为治肝的通法,并将其独创的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解郁汤加减应用于各种内科杂病的治疗中。文章列举了马老用解郁汤加减治疗不寐、胸痹、郁证、胃痛4个典型病例,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笔者治疗小儿夜啼、血尿、汗证、丘疹性荨麻疹、喑哑、耳聋、掌痛的7个病案,并以案说理,逐一明晰要义,旨在温故知新,以激发中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杂病理论与临床》课程建设包括久病入络、甘寒养胃阴、阳化内风和奇经八脉辨治的基本理论、临床医案、现代研究三部分,是《温病学》大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建设研究可提高温病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莫燕新教授是当代名老中医,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对于内科杂病的治疗,莫燕新教授强调肾中阴阳对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注重益肾之法,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从肾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4.
莫燕新教授是当代名老中医,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对于内科杂病的治疗,莫燕新教授强调肾中阴阳对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注重益肾之法,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从肾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五官科急喉喑、慢喉喑、耳亭耳的针药结合治验医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归纳人参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研究内容,统计100条人参相关条文和61首非重复人参方。结论适用人参的病种有伤寒六经病、六淫为病、杂病、妇人病。适应证是津伤气耗诸症,多发生于汗、吐、下之后。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泻利、发热、口渴、汗出、心下痞粳、烦躁、虚赢少气等。功效为益气生津。常用剂量是三两和二两。与人参常配伍的药有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附子、生姜、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石膏、芍药等。常见配伍组合有人参、甘草;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等等。方剂组成味数是4味至7味。代表性方剂有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四逆汤、白虎加入参汤等。  相似文献   

17.
脏器疗法是中医治疗学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经方,辨证施治,其力倍增,疗效卓著。临床常用猪胰、猪肺、猪大肠、狗骨头粉、猪肾、鸭子、乌贼骨、猪膀胱、猪蹄、羊肺、羊肾等等治疗糖尿病、乙肝、风湿骨病、肠炎、高血压等常见多发病,效果卓著。  相似文献   

18.
疑难杂症是临床中处理颇为棘手的病证,每一位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大夫都可能遇到这类病例,而且随着临床实践水平的不断增多,接触此类病例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乳糜胸是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发生率低,诊治有一定困难;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大多是轻微,亦有少见高热病例。二者均属临床中疑难杂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内科杨国华主任医师治疗此类病症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细于观察,详于辨证,善于分析,终以药而胜病,文章详细介绍了杨国华治疗疑难杂症的2则医案。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为吴门医派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叶氏对络病学说的认识及其在内伤杂病临床应用的经验。叶氏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点,阐明了络病的病因病机,并在前人基础上创辛香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络等治疗大法与方药。深入研究其络病学说对提高辨治疑难杂证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严世芸教授和法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具体内涵,探讨其和法临床运用及论治杂病的经验,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