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灸法之温通、温泻和温补三种作用,指出灸法的适应病证主要是寒证、表证、热证、痛证、虚证和治未病。并对灸法进行了分类,即分为静态性灸法、动态性灸法、按摩灸。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灸法重视不够,重药轻灸、重针轻灸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在对灸法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要明确几点:①灸法是独立的治疗方法;②灸法不是艾灸;③灸法温通不等于温补。应重视灸法这个治疗手段,在改进灸具和灸法的同时,更系统的研究古医籍中灸法的应用,,临床上针、灸、药结合,三者或单用,或合用,总以取得最佳疗效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主要有:病在三阴宜灸;阳热实证禁灸;病性寒者宜灸;先灸后药、灸药并用;单独施灸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主要有:病在三阴宜灸;阳热实证禁灸;病性寒者宜灸;先灸后药、灸药并用;单独施灸等.  相似文献   

5.
从隔物灸的定义、分类、操作方法、适应证、灸具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蔡圣朝主任医师隔物灸治疗经验"进行了论述,认为继承与创新传统灸法和灸具是促进隔物灸发展的有效途径,并通过蔡老师隔物灸临床应用经验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隔物灸在保健和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为今后灸具灸法研究及蔡圣朝灸法临床治疗经验的继承和总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浅析《肘后备急方》隔物灸法。葛洪所创立的隔物灸法,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面灸、隔巴豆灸、隔豆豉灸、隔瓦甑灸与隔雄黄灸,不但对隔物灸法的制作方法、施灸步骤、艾灸壮数和适应病证等做了具体论述,更指出了隔物灸的施灸原则与注意事项,对后世隔物灸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运用督脉铺灸法取效的五大关键因素。督脉铺灸面积广、艾炷大、时间长、火力足、温通力强,应用督脉铺灸法治病获效取决于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明确铺灸部位,督脉为主调节整体,辅以病灶兼顾局部;二是审辨药性刺激,艾绒性烈可透达诸经,生姜、蒜泥协同温通,铺灸药物增强功效;三是掌握操作技巧,药物敷置循序进行,点火燃艾热力持久,酌用留灸延续刺激;四是选择施治时机,以夏季三伏天为佳,注意适当间隔,坚持长期施治;五是注重调养护理,妥善处理灸疮,固护人体正气。若能掌握督脉铺灸的应用关键,可以充分发挥其治病快捷、功效卓著的优势,使传统灸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全面归纳传统文献中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的论述、临床验证及禁忌,并就现代文献中对"热证可灸"的临床发展概况和灸法的机理研究等进行比较,分析出现代文献的论述和研究多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古代文献中的观点,从而指导现代医家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以促进灸法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阐发幽微 深得要旨;二、调理脾胃 振奋阳气;三、善用灸法 辨证施艾(灸);四、崇尚泻血 效如反掌。  相似文献   

10.
<红炉点雪>是明代医学家龚居中所著,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全书四卷,卷一、卷二论述痨瘵,卷三为杂证补遗,卷四为灸法及养生调息等.主要学术思想认为痨瘵以火阴虚为本,治疗顾护肺肾.用药物养生,守法施治.提倡热病热灸,反对泥古禁忌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究,从禁灸部位、禁灸病候、气候环境、机体状态等四方面总结古今灸法禁忌的认知差异,探析禁忌原因,并从施灸顺序、灸量、灸法调护等三方面总结古今灸法的注意事项,提出灸疗时应因人而异,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2.
刘静文  叶楚桥  田宁 《中医学报》2020,35(9):1863-1866
《灸不离宗赋》出自灸法专著《灸绳》篇,其中阐述的灸法对于治疗膝痹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首先,艾当为灸疗膝痹的最佳施灸材料,必须以艾为灸材;其次,必须保持传统的灸法形式,以传统悬起灸为首选的施灸方法;再次,必须选用正确的穴位进行施灸;最后,必须保证充足的灸量,方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医师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灸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全面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的著作,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  相似文献   

14.
李俊  魏军平 《中医学报》2020,35(1):11-14
"热证用灸"的思想基础上溯《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有灸法补泻理论;魏晋时期灸疗用于痈疽肿痛;隋唐时期"热证用灸"应用已从外科阳热痈肿疮疡拓展到内科急证、热证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热证用灸"理论的愈加丰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医家对前人"热证用灸"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继承和总结,同时出现了灸、熨法和药末相结合的神灯照法、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提高了灸法用于疮疡肿毒的临床疗效;近现代出现了"热证贵灸"、灸感三相、腧穴热敏化灸、动力灸法、灯火灸、脐灸等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热证用灸"的规范化研究。一方面,历史上还有不少医家持热证禁灸的观点。"热证用灸"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总结,限制其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故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该求同存异,探索和总结其临床适应证。另一方面,随着灸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科学手段探究灸法疗效的客观化、规范化也越来越多,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证用灸"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南宋医家窦材的《扁鹊心书》,总结、探讨窦材用灸的学术思想及特点。窦材用灸必先明辨经络,辨别阴阳;灸必用补,重视扶阳;临大病时,注重脾肾;每用灸法,屡起沉珂。灸法应用直接灸,取穴少,灸量大,时间长,多有奇效。窦氏灸法应用范围广泛,书中所列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多数于病证之后列有验案,对临床应用灸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通脉温阳灸的特点、治法分类、治疗特点、作用机理、应用等方面对蔡氏通脉温阳灸进行了论述,认为技术创新是继承和发展传统铺灸的最佳途径,并通过通脉温阳灸的技术分析,进一步佐证了通脉温阳灸法的可行性,为今后通脉温阳灸的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集备急灸经》见于敦煌遗书,是一部唐代灸法专著。其中所载灸法特色鲜明,与现代灸法有很多不同。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新集备急灸经》中灸法的应用范围、施用特色,并且对比《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的灸法与现代灸法在取穴、施灸部位、施灸次数、应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归纳出了《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灸法的十一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应用灸法治疗疾病的经验积累过程,这对于分析针灸的进化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红炉点雪》是明代医学家龚居中所著,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全书四卷,卷一、卷二论述痨瘵,卷三为杂证补遗,卷四为灸法及养生调息等。主要学术思想认为痨瘵以火阴虚为本,治疗顾护肺肾。用药物养生,守法施治。提倡热病热灸,反对泥古禁忌等。  相似文献   

19.
古人常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近代针灸家偏重于针法的研究,忽视了灸法的临床应用,艾灸对许多疾病确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在全国性的针灸会议上,不少针灸同道已在呼吁,《中国针灸》杂志也登出王雪苔的“古代灸法考(上)”,着手考证古代的灸法,以期引起现代针灸医师对艾灸治病的重视和研究。魏氏发表“热症可灸论”,比较全面地汇总了古人对热性病施行灸治和禁灸的论述,批驳了一些禁灸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艾灸治病,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黄建军(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文献整理,明代,清代,灸法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计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是已知最早的经脉专著和灸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