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SE和S-100β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S 10 0 β蛋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再灌注模型 ,用神经等级评分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的变化 ,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NSE和S 10 0 β的动态变化。 ③结果 NSE的免疫阳性反应于缺血再灌注后 12h明显增强并达高峰 ,后随时间 (1~ 7d)变化而逐渐下降 (F =4 .0 2 1、6 .10 2 ,q =4 .318~5 .987,P <0 .0 5 ) ,至 14d降至正常。S 10 0 β免疫阳性反应于缺血再灌注后 12h明显增强 ,后随时间 (1~ 3d)变化而逐渐增强 ,7d时有所下降 (F =5 .0 17、7.92 5 ,q=3.76 5~ 5 .6 89,P <0 .0 5 ) ,14d降至正常。神经功能等级评分于再灌注 3d开始降低 ,与再灌注 2h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F =3.92 5 ,q =3.4 16~ 4 .5 4 6 ,P <0 .0 5 )。 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SE和S 10 0 β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hephaestine表达的变化。 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结果 MCAO再灌注后大鼠出现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TTC染色有白色梗死区。hep haestine在正常大鼠的皮层、纹状体有表达 ,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 12h缺血侧皮层、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后 4 8h ,在 2 4h达到高峰 (P <0 .0 1) ,至 1周时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ephaestine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兔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特点.方法 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03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动物模型,将成功的60只兔MCAO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各30只.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两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TIMP-1表达的情况.结果 脑缺血后脑组织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缺血12 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F=14.48,q=4.79~9.39,P<0.01).缺血1 h时脑组织TIMP-1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48 h达高峰(F=52.05,q=4.98~19.43,P<0.01).动物缺血1 h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和TIMP-1表达都低于永久性缺血组,再灌注23 h阳性细胞数最多,再灌注47 h下降(F=8.34、53.34,q=3.10~18.70,P<0.01).结论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与TIMP-1表达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组织缺氧诱导因子 - 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80只随机分为 3组 ,即假手术组 10只 ,缺血再灌注组 35只 ,低氧预处理组 35只。低氧预处理组连续吸入V(O2 ) :V(N2 ) =8:923h作低氧预处理 ,12h后再经插线左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作缺血再灌注模型 ,缺血再灌注组不行低氧预处理 ,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h再灌注后 2h ,6h ,12h ,2 4h ,4 8h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低氧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 - 1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缺血再灌组相比 ,低氧预处理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 ,缺氧诱导因子 - 1α蛋白的表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低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缺氧诱导因子 - 1α表达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扇贝多肽 (PCF)对大鼠脑缺血半影区内Bcl 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 (MCAO)模型 ,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PCF治疗组、蒸馏水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MCAO模型组 ,但不闭塞大脑中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组织缺血半影区Bcl 2和Bax蛋白的表达。③结果 模型组及蒸馏水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Bcl 2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F =6 83.78,q =2 1 .1 3、2 4 .74 ,P <0 .0 1 ) ;PCF组脑缺血半影区Bcl 2蛋白则呈过表达 ,与模型组及蒸馏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q =38.0 8、4 1 .6 9,P <0 .0 1 )。模型组及蒸馏水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Bax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F =5 90 .4 38,q =4 9.5 7、5 1 .98,P <0 .0 1 ) ;PCF治疗组脑缺血半影区Bax蛋白的表达则受到抑制 ,与模型组及蒸馏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q =2 3.80、2 6 .2 3,P <0 .0 1 )。 ④结论 PCF能防止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半影区内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拴线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阻断血流2 h后进行再灌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内即有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假手术组术后肾上腺髓质素表达略有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和缺血对侧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细胞均增多,但以缺血侧区域增多最为明显.动态观察发现,脑缺血再灌注2 h后,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细胞即增多,缺血再灌注6 h达高峰,至1周仍明显增多.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增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段的表达规律,探讨ICAM-1、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分别再灌注2、6、12、24、48、96h,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CAM-1、TNF-α表达水平.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永久缺血组对照.结果ICAM-1的表达永久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与永久缺血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除再灌注2 h时段外,ICAM-1表达明显增高(P<0.05);脑缺血再灌注2 h组局部脑组织ICAM-1的表达于再灌注48h达到峰值,再灌注96h仍保持较高水平.TNF-α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半球TNF-α的表达于再灌注2 h开始升高,再灌注12 h,阳性细胞显著增多,24h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96h达基础水平;缺血再灌注组TNF-α的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P<0.01),比永久缺血组TNF-α阳性细胞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组TNF-α的表达与ICAM-1的表达在24、48、96h时间段呈正相关(r分别为0.765、0886、0.787,P<0.05);TNF-α的表达早于ICAM-1的表达,且TNF-α与ICAM-1表达部位相同.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1、TNF-α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且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TNF-α可能诱导了ICAM-1的上调,在神经元迟发性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脑缺血白细胞介绍-1I型受体(IL-1RI)蛋白和mRNA表达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栓线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的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内IL-1RI蛋白和mRNA的表达。③结果 正常及假手术大鼠IL-1RI蛋白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在皮质表达;缺血后IL-1RI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在缺血侧皮质、海马及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在皮质再灌注后12h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正常及假手术大鼠IL-1RI mRNA阳性细胞主要在皮质表达,海马区偶见阳性细胞;脑缺血大鼠IL-1RI mRNA阳性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2h表达增加,再灌注后6h达高峰,随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④ 结论 脑缺血后IL-1RI上调竞争结合IL-1β,通过受体后信号转导加重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了解肌苷 (Inosi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 70 (HSP 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Inosine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腹腔注射Inosine注射液 (1 0 0mg/kg)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HSP 70mRNA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并逐渐增加 ,皮质区 1d达高峰 ,纹状体区 2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少 ,至 1 4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 ;经Inosine治疗后 ,皮质和纹状体区凋亡神经细胞减少 ,其中再灌注 1 2h~ 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F =3.2 38~1 1 .1 6 3,q =2 .4 5 1~ 7.2 0 0 ,P <0 .0 5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HSP 70mRNA的表达于 2h逐渐增加 ,皮质区 1 2h、纹状体区 1d达高峰 ,3d后逐渐降低 ,至 1 4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Inosine治疗组再灌注 1 2h~ 1 4d ,皮质区和纹状体区HSP 70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F =4 .5 73~ 1 0 .2 4 1 ,q =3.1 4 4~ 6 .992 ,P <0 .0 5 )。④结论 Inosine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CAD基因的表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Caspase 3激活的DNA酶 (CAD)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 PCR技术检测MCAO再通后不同时相缺血半暗带皮质CAD基因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6h ,缺血半暗带皮质CADmRNA显著升高 ,密度比值为 0 .74±0 .0 4 ,再灌注 2 4h达到高峰 ( 1.13± 0 .11) ,再灌注 72h后仍有较高表达 ( 0 .80± 0 .12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CAD基因表达上调 ,可能参与了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勿动蛋白 (Nogo A)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肌苷对其表达的影响。②方法 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 6 0只 ,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 1.5h再灌注 2h、12h、1d、2d、3d、7d、14d组 (n =4 ) ,另外 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Bederson等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组织Nogo AmRNA的表达。③结果 对照组在缺血侧皮质和纹状体区Nogo AmRNA表达于 12h和 2d呈双峰增高 ,神经功能于 3d开始恢复。肌苷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Nogo AmRNA在皮质区的表达于 12h增高 ,7d下降 ,在纹状体区 12h、2d、3d增高 (t=1.93~ 14 .96 ,P <0 .0 5 ) ;神经功能于 7d恢复 ,差异有显著性 (t =2 .31,P <0 .0 5 )。④结论 肌苷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go AmRNA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AP-43 mRNA表达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肌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枢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注2 h、12 h、1 d、2 d、3 d、7 d1、4 d组(n=4),另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BEDERSON等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基因(GAP-43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于再灌注2 h~7 d、治疗组于再灌注12 h~7 d,GAP-43 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多(t=2.70~29.8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GAP-43mRNA表达于再灌注2 h一过性下降,12 h和7 d明显增高(t=1.97~7.4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恢复于再灌注7 d有显著性差异(t=2.31,P<0.05)。结论肌苷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与神经轴突再生有关的GAP-43 mRNA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bcl-2和p53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bcl 2和p5 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②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缺血 1.5h再灌注后 2h ,6h ,12h ,1d ,2d ,3d ,7d和 14d神经细胞bcl 2 ,p5 3mRNA的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2h在缺血周围区bcl 2mRNA开始表达 ,1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弱 ,14d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p5 3mRNA于再灌注 6h出现 ,1~ 2d达高峰 ,7d达假手术组水平。④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 2和p5 3mRNA的表达与缺血性损伤有一定关系 ,bcl 2和p5 3mRNA参与了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意义。方法:将36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CIP组n=12)、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和假手术组(Sham组n=12);I/R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2h建立模型,CIP组先给予MCAO阻断10 min,再灌注72 h后给予与I/R组相同的处理,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均于术后1d取材检测脑梗死体积、用 Zea 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以及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法测定TLR4和TNF-α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1 d各组大鼠比较,CIP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I/R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IP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I/R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LR4、TNF-α mRNA在CIP组与I/R组的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二者在CIP组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改善由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的表达来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ICAM-1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mRNA及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2、4、10、24、48、96、168h组,分别进行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HE染色。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2h开始升高,至48h达到高峰,持续168h以上。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增高,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时IL-6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与非溶栓时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AM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②方法 选择30 例发病12h 内入院的AMI病人,其中13 例于发病后12h 溶栓成功,8 例溶栓未通,9 例未予溶栓治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病人发病后12,24,48,72 及120h 时的IL-6浓度,并与1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入院后28d 行多普勒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结果 30 例AMI病人发病后12,24,48,72 及120h 的IL-6 浓度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 4.20~6.28,P 均<0.01),溶栓再通组12,48h 时IL-6 浓度与溶栓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 3.42~4.71,P< 0.01)。IL-6 浓度峰值与肌酸磷酸激酶(CPK)、LVEF无相关性(r= 0.21,- 0.31,P> 0.05)。④结论 IL-6 参与AMI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检测IL-6 浓度对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栓线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阻断血流2h后进行再灌注。应用免痘组织化学染色法拴测不同时间段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脑内即有肾上腺髓质表达,假手术后肾上腺髓质素表达略有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既缺血对侧肾上腺髓质素免疫阳性知胞均增多,但以缺血侧区域增多最为明显,P〈0.05。动态观察发现,脑缺血再灌注2h后,肾上腺髓质素免痘阳性细胞即增多,缺血再灌注6h迭高峰,至1周左右仍明显增多。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肾上腺髓质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ART-123)对小鼠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BALB/c 小鼠行4 h 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时静脉注射Vehicle 或ART-123(1 或5 mg/kg)。再灌注24 h 后 评估小鼠脑梗死体积、运动协调、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水平及出血量。结果 ART-123 可减少 MCAO 小鼠脑梗死体积,并呈剂量依赖性(F =4.843,P =0.038)。与Vehicle 组比较,ART-123(5 mg/kg)可 改善旋转试验中MCAO 小鼠运动协调(P =0.028);降低血浆HMGB1 水平(P =0.000)。此外,Vehicle 组和 ART-123 组小鼠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RT-123 可能通过抑制HMGB1 改善小鼠脑 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HSP70 mRNA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影响。②方法取成年健康Wistar大鼠145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H0)、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组(H1)、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组(H2)。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HSP70mRNA表达。③结果H0组HSP70mRNA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h出现,24h明显,48h减少,72h降到最低。H1和H2组HSP70mRNA阳性表达6~48h明显,72h、7d额叶皮质仍有HSP70mRNA表达,较H0组表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F=96.72~716.59,q=11.95~124.73,P<0.001)。H1组与H2组比较,前者HSP70mRNA表达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q=7.56~60.49,P<0.001)。④结论亚低温治疗后脑组织HSP70mRNA表达增多,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的作用优于缺血再灌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