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PTCD(经皮肝穿刺胆管外引流术)联合胃镜引导经皮胃造瘘内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黄疸患者20例,分为2组,PTCD联合胃造瘘内引流术组(n=10)。PTCD组(n=10)。PTCD联合胃造瘘内引流术组先行PTCD,再胃镜引导经皮胃造瘘术,在腹壁外与PTCD引流管相连接,将外引流出的胆汁回输至十二指肠内。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并发症、生存期(月)、生活质量和胆汁引流情况。结果手术全部成功,与PTCD组比较.PTCD联合胃造瘘内引流术组患者胆汁引流管通畅,黄疽明显消退,腹胀、腹痛、腹泻等减轻,进食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PTCD联合胃镜引导经皮胃造瘘内引流是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作为晚期或不能切除胆管癌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并为其它姑息性治疗(放疗、化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经其他方法治疗未能解除胆道梗阻。按常规方法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外引流术(PTCD),1周后采用牵拉法完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及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J)。在腹壁外将胃空肠造瘘管与PTCD引流管相连,经空肠造瘘管将外引流出的胆汁回输入空肠。观察所有患者胆汁引流情况、联合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结果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PEG/PEJ用时20~40min,平均35min。所有患者胆汁引流管通畅,黄疸明显消退,腹胀、腹痛、腹泻等减轻,进食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P〈0.01),未见有严重并发症。结论PEG/PEJ和PTCD联合应用是完全性恶性胆道梗阻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5-05/2003-05在我院就诊的梗阻性黄疸32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结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1次性成功率为78.1%(25/32)2次性成功率为93.7%,3次性成功率为96.9%。PTCD置管成功为27例,置管成功率为84.4%,仅1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出血,经充分引流,使用止血药物后消失。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胆管准确率高、成功率高、是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简便治疗的方法,对解除梗阻性黄疸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林浩  李宏  周东风  王波 《山东医药》2000,40(24):40-41
自1995年7月以来,我院对20例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施胆肠置管经体内或体外桥式内引流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6±5.4岁。高位胆管癌6例,中段胆管癌3例,壶腹周围癌11例。方法:1术前常规PTCD,7天后剖腹探查见肿瘤切除困难,亦不能行胆肠吻合。于空肠上端置硅胶管造瘘。术后第3日两管于体外连接,共完成6例。2开腹后选扩张的末梢胆管(右肝或左肝),置一硅塑导管,直径约0.5~0.8cm,尽量置入二级或三级肝内胆管。妥善固定后,导管的另一端绕过肿瘤,于十二指肠降段前外侧壁戳孔插入至…  相似文献   

5.
1980年Gauderer 等首次报告在局麻下经内镜胃造瘘置管喂饲的初步经验,此后又在外科及内镜文献中报道了他们新的经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的导管最初采用16 F Pezzler 蕈形头导管,即将Pezzler 管蕈形头反侧一端切除一段,并在距尾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自发性胆囊内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白发性胆囊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确诊11例。术中证实胆囊十二指肠瘘17例,胆囊胆管瘘7例,胆囊结肠瘘5例,胆囊胃瘘3例。30例行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其中19例行胃肠瘘口修补术,2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和十二指肠造瘘术,2例行十二指肠瘘口修补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6例行T管引流(其中4例用部分胆囊壁修补),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另2例仅行肠腔切开取石。本组死亡2例,余恢复良好。结论结合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有助于术前胆囊内瘘的诊断;本病应开腹尽可能切除胆囊,并根据瘘口部位、大小等综合分析后行瘘口修补等手术。  相似文献   

7.
腹腔积液和脓肿的非手术导管引流在临床上可代替外科治疗,这是介入性放射学的进展,也由于精确横切面成象技术已可用于诊断、导向及估计结果.对腹腔各处的积液和脓肿已可成功地经皮引流,但对胰腺积液尚经验有限.鉴于胰腺假囊肿经皮胃造瘘术已取得初步成功,而囊肿胃造瘘术已被广泛接受.作者经皮经胃进入病灶,然后应用在胃与胰腺积液间形成的通道引流作为治疗.作者于12个月内经皮胃引流治疗7例计8处胰腺积液,6个病灶位于胰体,另2个分别位于胰体远端及胰尾.引流适应症为持续性腹痛、发热和/或有积液增多,先用超声和CT作出诊断,所有患者都用气体或  相似文献   

8.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后体内胆汁缺失,常引起消化不良,而我院成功地实施了2例小肠造瘘回输PTCD外引流胆汁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胆管引流是指从胆总管经乳头经十二指肠到胃腔,于胃前壁、腹壁开孔引出体外形成胆道的引流体系.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做182例胃胆管引流手术,其中≥60岁老年人有55例,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十二指肠残端瘘是胃部分切除术后(毕Ⅱ式)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因瘘口的大小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而异,若不能及时诊断,将引起严重腹腔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病例简介患者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后6 mo,间歇性腹痛4 mo,加重3 d"入院,急诊增强CT检查提示腹壁及邻近腹腔软组织增厚,并见积气,可疑与十二指肠残端相通,未见明显肿块影.在腹腔引流管已拔出的情况下,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行腔道超声造影动态显示腹腔瘘口及瘘道形态,并实时引导置管引流治疗,最终瘘口及瘘道闭合,皮肤愈合.结论腔道超声造影能准确诊断腹腔肠瘘,准确定位,指导置管,为临床提供诊断方法及治疗帮助.  相似文献   

11.
鼻胆管导管为5-7F的长管,其一端弯曲如猪尾或成直角。插入前用导丝撑直,然后通过十二指肠镜,从Vater乳头插入左或右肝管,导管到位后抽去导丝,使导管顶端在胆管内弯曲起到固定作用。抽出内镜后将导管从口腔引出,再将一根胃管从鼻腔插入口腔,把导管插入胃管中,拉出胃管即可使导管从鼻中引出。临床应用经鼻胆管引流的指征为:(1)因结石梗阻引起化脓性胆管炎时,鼻胆管引流可降低胆管内压力,防止败血症的发生。降低压力后,全身应用的抗生素后可控制感染。(2)患者有多个或巨大胆总管结石,在内镜下取石失败或取石不完全,放置经鼻胆管引流可防止胆管梗阻和括约肌切开后引起的胆管炎;并可行胆管造影。(3)胆管梗阻病人作诊断性ERCP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术中联合胆管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疾病合并细径胆总管(≤0.8cm)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首先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管镜法: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和液电碎石取净结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行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术。十二指肠镜法: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或球囊取石。结果191例患者进行了联合治疗。联合胆管镜法治疗117例,术中胆管镜下均取净结石,平均手术时间114min;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影像学复查,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呈现轻度狭窄影像2例。联合十二指肠镜法治疗74例,68例乳头切开和取石成功,5例乳头切开成功,1例中转为其他术式,平均手术时间97min;术后轻症胰腺炎6例。两组均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病例合适,腹腔镜术中联合胆管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我们对膀胱镜逆行插管、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或传统开放肾造瘘手术等方法治疗困难的31例老年梗阻性肾衰竭患者采用经皮肾微造瘘术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皮胃造瘘术插入小肠营养管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胃造瘘术插入小肠营养管,即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PEJ)是一项无需开腹手术及全身麻醉的胃及小肠造瘘新技术,国内开展较少,以下介绍我院近期做的2例PEJ。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内镜引导下经上腹壁进行胃造瘘术是为了维持机体长期为高营养需要所采取的替代疗法,适合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吞咽困难或进食困难而胃肠功能正常者.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确定胃体前壁胃造瘘口的位置,在上腹部相应部位经皮插入穿刺针直至胃腔,在内镜引导帮助下留置PEG管并固定好,插管成功4 h后待肠鸣音恢复时可从PEG管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喂食.结果 9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年龄在45岁~76岁(男7例,女2例),无1例死于手术或其并发症,除1例因术前未做好肠道准备(4 d未排大便),术后出现肠梗阻症状、1例因术后体位不当致使胃液从伤口溢出引起腹膜炎外,其余患者均无其他副作用或并发症,除晚期肿瘤患者外全部患者在术后56 d~182 d恢复饮食并顺利拔管.结论内镜经皮胃造瘘术是一项内镜介入治疗手术,是完全胃肠高营养的替代疗法,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与完全静脉营养比较其价格不贵且能满足机体长期高营养的需要,并避免了经鼻腔插胃管引起的鼻腔不适的粘膜糜烂,与外科胃造瘘术比较因不需切开腹壁和打开胃腔,所以安全度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应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或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初始治疗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6月在腾冲市人民医院实施超声实时引导下PTCD的38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恶性胆管梗阻并发胆管炎,34例为肝胆管结石导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结果穿刺肝右叶胆管30例,穿刺左叶胆管6例,穿刺胆囊2例。首次进针穿刺成功率为92. 1%(35/38),穿刺成功率100%,无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胆管血管瘘等并发症,术后2周89. 5%(34/38)的患者TBil下降≥1/2,32例(84. 2%)患者ALT降至正常范围。3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感染控制后行胆道探查术取石、肝叶切除术等二期手术,或带管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4例肿瘤性胆管梗阻患者带管转上级医院,3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经原穿刺窦道留置胆管支架。结论超声实时引导下PTCD可作为基层医院针对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初始治疗的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减黄技术,其穿刺成功率高﹑对设备要求较低,建议规范技术流程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胆道超声造影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后引流不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PTCD术治疗,放置引流管后出现引流不畅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从PTCD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观察PTCD引流管是否在胆管内,引流管末端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引流管引流范围。结果 64例患者均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无不良反应。42例患者显示引流管于胆管内,并能够追溯到引流管末端具体位置,其中9例引流管末端在肝外胆管,28例位于一级分支,5例位于胆管二级分支。18例患者的引流管末端进入肝内,但未进入胆管。4例患者的引流管盘曲在腹腔,并未进入肝脏。将未进入胆管的PTCD引流管在超声下重新置管,位置不恰当的重新调整位置,单根引流管引流范围不够的追加引流管。所有患者胆汁引流均通畅,24 h胆汁引流量均超过500 mL。在确定PTCD引流管进入胆管、确定进入肝脏、确认进入腹腔以及不能确认几个方面,一般超声造影分别为27例、29例、0例、8例,而胆道超声造影分别为42例、18例、4例、0例,超声造影的准确度更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超声造影对于经PTCD后引流不畅患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查找引流不畅原因,进行相应调整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通过内镜的协助,经腹壁穿刺放置胃造瘘管,以达到胃肠道营养或长期胃肠减压之目的。现将我院PEG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内镜辅助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已广泛应用于需长期鼻饲患者的胃造瘘胃营养管或空肠营养管置入。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患者因腹壁过厚、胃腔体表投影无法显现或位置变异等原因导致PEG失败。此外,PEG所致的胃一结肠瘘、实质性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也时有报道。为进一步提高PEG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将传统PEG操作技术改进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EUS—PEG),克服了上述困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经皮胆囊造瘘术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作者施行经皮胆囊造瘘术82例,分为3组:胆囊炎治疗组16例,胆道阻塞减压组6例,胆管造影组10例。方法:胆囊造瘘术在超声导引下施行。均用前外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