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目的疗效,并介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目的手术方法.[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目的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3例;其中用舣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62例(开窗组),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除减压术治疗31例(保棘组).获随访82例(其中开窗组54例,保棘组28例),平均随访4年.以术后间歇性跛行足否消失做为减压是否充分目的标准,以术后遗留活动性腰痛做为术后腰椎不稳目的标准.[结果]开窗组术后间歇跛行消失40例(74.1%),残留活动性腰痛5例(9.3%).保棘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23例(82.1%),残留活动性腰痛3例(10.7%).x2检验P值>0.05.[结论]在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目的]减压果和对腰椎稳定性目的影响上开窗组和保棘组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目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改良腰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采用保留完整棘突韧带复合体改良椎管减压术治疗的39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结果本组获得平均3.4(1~6)年随访,2例随访1年后死亡。未出现腰椎滑脱及不稳,原有腰椎滑脱和侧弯没有加重。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改良腰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有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翻转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5年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 3个月复查CT示 :椎管成形术后 ,椎管扩大显著 ,大部分椎板棘突复合体已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固定 (88% )。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5年评分与术后 1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减少硬脊膜疤痕粘连的机会 ,椎管扩大明显 ,长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05-2015-02手术治疗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36例采用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术中以薄骨刀进行椎板截骨,待减压操作完成后,将截除的椎板及韧带予以回植,从而尽量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24-35个月,观察组回植的棘突椎板连接处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个月;其椎管矢状径、横径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下肢痛的VAS评分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3例发生腰椎滑脱、2例发生腰椎不稳,总发生率为13.2%;观察组无一例腰椎不稳或滑脱现象。结论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相比,采用改良的椎板棘突复合体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其疗效可靠,有利于进一步缓解腰部疼痛、维持腰椎术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脊椎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等后柱结构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结果]经2~5年的临床随访,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有继发性腰椎滑脱。[结论]保留脊椎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临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比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管隧道式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传统减压方式的疗效。方法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管隧道式减压方法治疗59例,采用传统减压方式治疗76例。结果两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及平均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管隧道式减压,可达到对腰椎管狭窄减压的目的,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损害,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成形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本院腰椎SPR手术的脑瘫患儿36例68椎。手术时平均年龄6.5岁。椎管成形方法为棘突椎板棘上韧带复合体整块取出后纵劈开大,原位覆盖回植,丝线固定并重建棘上韧带连续性。术后随访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评估腰椎稳定性、回植椎板骨融合及转归。[结果]随访平均32个月。术后患者均无腰痛。双下肢肌张力级别由术前平均2.2±0.6降至术后平均0.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X线片19例未见明显异常;16例可见腰椎术后改变;12例腰椎屈伸位相术前和随访时比较未见明显变化。腰椎CT,椎管形态均基本完整,回植椎板融合率(85.3%),吸收率(61.8%)二者之间呈统计学负相关关系。2例腰椎MRI可见回植椎板部分缺失,硬膜囊无受压,棘上韧带连续。[结论]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成形应用于儿童SPR术可较好重建腰椎稳定性,随访2年以上有回植椎板吸收现象,但对腰椎发育无明显影响,残存椎板与周围软组织共同对椎管内神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复查CT,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观察预后及并发症,并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 ciation,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43%;所有患者CT复查显示,椎板原位融和率为100%,无腰椎不稳、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椎板棘突复合体移位、下陷、脱落等并发症;6个月基本达到骨性愈合。结论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可有效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椎板-棘突复合体(即患者病变节段椎板、棘突及其间韧带作为自体椎板-棘突复合体,以下简称复合体)回植腰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及实用性。方法采用后正中切口,切取复合体,去除狭窄因素,彻底减压,再将复合体侧向旋转90°回植减压处,重塑椎管后壁,使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随访,复查CT。结果随访28例,优良率96.43%,未发生术后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本术式显露好、减压充分、回植的复合体固定方便牢固、愈合快,弥补了全椎板切除的不足,重塑并扩大了椎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减少了瘢痕粘连,无异物反应,未增加患者副损伤和经济负担,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