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MRI影像资料。结果: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在低场MRI表现上有增粗扩张的眼上静脉及增宽扩大的海绵窦。结论:低场MRI对评价颈动脉海绵窦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08-70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I及MRA影像表现,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MRA检查。结果:CT及MRI平扫显示:患侧海绵窦扩大8例,眼上静脉扩张8例,不同程度眼球突出8例,眼外肌增粗6例,球后脂肪浑浊3例,伴有颅脑损伤7例,其中CT显示颅底骨折7例。8例MRA原始图像及MIP图像可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的位置,以及增粗的眼上静脉,部分患者可见眼下静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间窦扩张,并可显示侧支循环情况。结论:CT、MRI平扫结合MRA检查没有创伤,无需对比剂,安全可靠,可以完成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64层CTA表现及其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行64层CTA检查的结果。结果:①常见CT表现: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眼眶内斑片状阴影及眼外肌肥厚。②容积重建显示20例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13例动脉早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③血管分析软件技术显示直接型瘘12例,其中5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2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Ⅲ段,4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瘘口位于海绵窦V段,瘘口呈线条状8例,呈非线条状4例,间接型瘘5例。显示眼上静脉及大脑中静脉直接与海绵窦相通。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痿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波(包括彩色超声Doppler),CT,MRI在显示眼上静脉(SOV)扩张及病因诊断中的作用,分析导致SOV缴张的机理及通过增粗的SOV逆向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方法:对116例伴有SOV扩张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形态和病因分析,对其中7例CCF患者进行SOV逆行插管,用弹簧圈或可脱球囊堵塞瘘口,结果:发现多种疾病均可引起SOV扩张,CCF是导致SOV扩张的主要疾病,本组病例中CCF92例(包括高流瘘及低流兼),眼型Graves病14例,眶尖炎症2例,Tolosa-Hunt综合征2例;眼部血管畸形2例,眶炎性假瘤,眶内血肿,海绵窦肿瘤及海绵窦血栓形成各1例,扩张静脉直径3.5-7.0mm,各病种管径扩张大小无明显差异。管径最粗者为CCF,影像检查同时能发现眼外肌肥大,眶部病变和海绵窦膨大等相关表现,结论:超声波(包括彩色超声Dopler),CT,MRI均能良好SOV扩张,结合MRI,CT和超声波检查的其他表现,可对导致SOV扩张的病因作出诊断,对伴有SOV扩张的CCF患者行SOV逆行插管栓塞瘘口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 探讨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的检查结果。结果 容积重建显示10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7例动脉早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血管分析软件分析显示直接型瘘7例,其中3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1例位于海绵窦Ⅲ段,2例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位于海绵窦Ⅴ段,瘘口呈线条状5例,呈非线条状2例。间接型瘘3例。结论 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技术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经CTA及临床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眶CT表现。方法本组14例,其中外伤11例,颈内动脉海锦窦瘘10例,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4例。结果主要CT表现①眼球突出,②眼上静脉扩张,③海绵窦扩大,④眼外肌增厚,⑤眶尖软组织肿胀。结论对突眼病人进行CT扫描发现上述表现时可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CTA可明确瘘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我院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病例全部在CT检查中得到确诊。结论:CT检查是诊断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寞瘘的实用、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病例1,男,45岁,颅脑外伤后,头痛、左眼球突出、复视。查体:搏动性眼突出,有血管杂音,眼球表面静脉迂曲扩张,呈深红色,眼压增高,眼底增高,眼底静脉压增高,血管迂曲扩张,眼球运动性麻痹、复视。病例2,女,60岁,面部外伤6个月,右眼软组织肿胀,结膜充血,视力减退;查体眼压略增高,眼底静脉充血迂曲。2影像表现3讨论见图1~5。3.1疾病概述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一般指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少数颈动脉海绵窦瘘主要或完全由颈外动脉供血,特称为颈外动脉海绵窦瘘。颈动脉海绵窦瘘75%以上的由外伤引起,称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其余无外伤史者,称为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临床表现: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与海绵窦充血、压力增高以及回流静脉的方向有关。常有搏动性突眼,患侧眼眶、额部、颞部、耳后血管杂音,球结膜水肿和充血,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以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1]。3.2影像学表现颈动脉海绵窦瘘表现为眼上静脉增粗(有时眼下静脉也可同时增粗),海绵窦增大,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眼睑...  相似文献   

9.
纪文华  滕国春  白志勇 《河北医学》2006,12(10):1014-1015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表现. 方法:本组6例,有外伤史者5例.均经DSA证实. 结果:CT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患侧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眶内软组织肿胀;眼外肌增粗. 结论:突眼病人发现上述CT表现时首先考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但需要做必要的鉴别诊断,DSA检查应是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2岁,外伤后右侧肢体偏瘫1年余,近半年右眼球突出伴眼胀,于2004年12月来院就诊。查体,视力:OD 0.4,OS 1.0,眼球表面静脉迁曲怒张,色深红,自角膜缘向周围放射状排列,至穹窿部消失。眼底镜检查:静脉迂曲扩张。眼压OD 30mmHg,OS 14mmHg,眼球运动受限,复视。CT、MRI示:①眶内眼上静脉扩张;②眼外肌肥厚。超声检查采用法国光太眼A/B超检查,见眶内粗细均匀管状无回声区,沿鼻侧球壁向后跨越视神经至顾侧向深部延伸。探头压迫眼球时,管状物与心脏同步搏动,还可见眼外肌增厚。超声提示:①颈动脉-海绵窦瘘不排除;②眶内眼上静脉扩张;③眼外肌肥厚。见图1。磁共振造影证实颈动脉与海绵窦直接相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海绵窦病变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海绵窦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针对不同病因分别给予手术、介入、抗感染或神经营养治疗。CT、腰穿、头颅MRI和DSA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结论海绵窦病变可由不同病因引起,讨论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有利于提高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CCF病例,所有患者均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3DTOF-MRA)及3D-CE-MRA,其中7例为外伤性,3例为自发性,男性6例,女性4例,均经临床及DSA确诊,比较分析3D-TOFMRA与3D-CE-MRA在CCF的显示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3D-TOF-MRA可见6例显示海绵窦扩张,9例可见眼上静脉扩张,2例岩上窦、2例岩下窦引流,海绵间窦扩张2例,瘘口显示2例;3D-CE-MRA可见全部10例患侧海绵窦扩大,3例为两侧海绵窦显影并扩大,可见海绵间窦扩张,眼上静脉扩张10例,岩上窦引流5例,岩下窦7例,瘘口显示6例。结论 3D-CE-MRA较3D-TOF-MRA在CCF诊断对海绵窦扩大及瘘口显示、静脉回流等细节显示更清楚,但对双侧海绵窦同时显影时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征象鉴别。  相似文献   

13.
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MR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2004年7月MRA检查诊断并经DSA或临床确诊的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影像学资料.16例均进行二维相位对比法(2D-PC)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检查.结果 16例患者2D-PC法显示海绵窦异常及扩张的引流静脉31个,3D-TOF法显示50个.16例中,对海绵窦扩大和扩张、迂曲的眼上静脉,3D-TOF MRA 100%显示,2D-PC MRA显示分别占总数的81.2%(13/16)和86.6%(13/15).结论 MRA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估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周围血管情况,多数情况下可作为介入治疗前的筛选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C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CCF病例行16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9例均显示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动脉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5例动脉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结论16SCTA对诊断CCF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海绵窦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82例海绵窦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检查47例,CT血管造影(CTA)27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7例。结果1)血管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7例,动脉瘤2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7例;2)炎症性病变: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副鼻窦炎症侵及海绵窦2例,硬膜外脓肿侵及双侧海绵窦1例;3)肿瘤性病变: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瘤3例,肺癌海绵窦转移2例,侵袭性垂体瘤累及海绵窦25例,垂体癌1例,鼻咽颅底恶性淋巴瘤1例,蝶窦腺样囊性癌侵及1例,脊索瘤侵及3例。结论海绵窦血管性病变以CTA诊断最为满意,可以行DSA检查同时给予介入治疗。海绵窦肿瘤和炎性病变,则以MRI多方位成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眼眶血管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眼眶血管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探讨其可能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117例确诊眼眶血管畸形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结果:8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均显示为反向动脉化血流的眼上静脉扩张;27例眼眶静脉曲张的彩色多普勒显像呈充满正向静脉血流的畸形血管团,并随体位而改变;3例眶前部动静脉畸形显示为异常扩张的畸形血管团;4例眶后部动静脉畸形可同时显示畸形血管团及眼上静脉扩张;另2例眶后部动静脉畸形仅显示眼上静脉扩张,均充满双向混杂血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眼眶血管畸形及其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以作为眼眶血管畸形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眼部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比较直接型和间接型CCF的临床特点。结果结膜充血水肿(93.8%)、眼球突出(81.3%)是CCF最常见的体征。易误诊为青光眼、眼眶炎性假瘤以及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直接型比间接型CCF更易引起颅内血管杂音(P=0.014)。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者眼部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多种多样,结合病史、特征性眼部体征以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改善眼部表现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梁曼  郎明渝  王静 《重庆医学》2008,37(1):81-82,F000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的眼科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组36例,有外伤史者26例,占72.2%,均行眼眶CT检查、DSA造影证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手术1次栓塞成功者32例(88.9%),4例行2次栓塞.术后无并发症.29例视力较术前提高1~4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术后眼部淤血肿胀、眼球突出度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视网膜出血吸收.眼部血管杂音全部消失,术后脑血管造影,瘘口均封闭.结论 对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应及时治疗,尽快改善眼部淤血状态,以利于视力功能恢复.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最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 ,5 1岁 ,因视力减退、右侧眼球凸出逐渐加重半年入院 ,患者无外伤史。查体 :搏动性窦眼 ,眼睛周围听到血管杂音 ,球结膜充血 ,眼球运动受限 ,视力减退 ,余无阳性体征。临床诊断为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 :右颈外动脉的颌内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相通 ,造影剂迅速进入海绵窦 ,以致于颌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因海绵窦瘘的窃血而不能充盈 (图1) ,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未见与海绵窦相通。DSA诊断 :右颈外动脉海绵窦瘘。讨论 颈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cavernousfistula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DAVF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行DSA检查,其中8例行头颅CT平扫,6例行MRI平扫、MRA、MRV检查。结果:DAVF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颅内血管杂音及头痛为主要表现,也可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本组患者头痛6例,癫痫3例,其中可闻及搏动性颅内血管杂音5例。头部CT及MRI平扫能显示DAVF的继发改变。本组中CT平扫显示颅内出血6例;MRI平扫见异常增粗迂曲的流空血管影5例;MRA示迂曲扩张的异常血管4例;MRV示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DSA检查显示病变位于海绵窦3例,横窦-乙状窦3例,上矢状窦2例,岩上窦1例,能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DAVF的CT、MRI、MRA及MRV表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DAVF,与脑动静脉畸形鉴别有一定困难,确诊依赖于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