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许爱华  李元红  及心 《海南医学》2011,22(24):108-109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措施条件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63例/UMI患者分为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设立对照组20例,以放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入院时、24h、72h及住院第7天hs-CRP水平。结果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CP〈0.01),治疗24h后达高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后溶栓组CRP浓度高于PCI组(P〈0.05),药物组明显高于PCI组和溶栓组CP〈0.01)。结论不同治疗措施可以影响hs-CRP的浓度变化,血清hs-CRP的浓度变化可作为观察AMI患者临床疗效及预测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新春  周长高  吴开霞  周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2-132,15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人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O.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再通患者与未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5例,溶栓治疗再通组65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组30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及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d、第28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溶栓再通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后24h、48h、7d溶栓再通组cTnI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第3~4d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d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溶栓治疗再通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血浆BNP、cTnI浓度可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的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AC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入选7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包括46例择期行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和27例行急诊PCI患者]、4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及21例非冠心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于入院即刻、24h和48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硫代巴比妥分光光度法测定MDA浓度;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AOPP浓度。结果:与非冠心痛组对应各时间点比较,AMI择期PCI组、AMI急诊PCI组MDA浓度明显升高(P〈0.05);非冠心痛组MDA浓度与u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MI择期PCI组、AMI急诊PCI组及uA组与非冠心痛组比较,各时间点AOPP浓度明显升高(P〈0.05);AMI择期PCI组各时间点AOPP浓度较AMI急诊PCI组高(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中MDA浓度显著升高,氧化应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过程可能是ACS病理生理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发病3h内),分别进行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和急诊行PCI术,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首次发生ST段抬高的AMI患者共229例,其中13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98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急诊组)。两组均于发病3h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患者TIMI血流情况、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因素。结果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2周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病3h内)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与急诊行PCI术作用相近。  相似文献   

6.
杨焱 《当代医学》2010,16(6):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0例)、溶栓开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7天血浆BNP浓度,并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入院即刻血浆BNP浓度虽较正常值升高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后第7天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此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个月随访,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P〈0.01,P〈0.05)、心力衰竭(P〈0.01,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P〈0.01,P〈0.0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评估AM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庄小静  曾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27-1627,1661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及院内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将35例AMI患者按发生来源分为急诊组和院内组,均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6±1.9hVS.2.9±2.1h,P〉0.05)。而急诊组患者就诊到溶栓时间为0.9±0.6h,院内组为2.0±1.4h,P〉0.05。急诊组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3.34-1.3h,院内组为5.1±2.1h,P〈0.05。急诊组ck、ck—MB、冠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EF)、住院天数及死亡率各项指标与院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溶栓可提高再通率,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情况下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探讨BNP在ACS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快速检测法检测35例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BNP水平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ACS患者PCI前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及冠状动脉评分(Gensini积分)间的关系。结果:ACS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却明显下降(P=0.027);PCI术前、术后血浆BNP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均较不稳定心绞痛组高;血浆BNP水平,PCI前LVEF〈50%的明显高于LVEF≥50%患者(P〈0.001),且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r=-0.88,P〈0.001),但与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12,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增高,与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介入治疗可使ACS患者血浆BN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次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初发STEMI患者分为次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急诊PCI(易化PCI)组36例和直接PCI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门.球时间、PCI手术时间、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5±1.35)hV8(5.04±1.26)h,P〉0.05];易化PCI治疗组PCI术前IRA开通率、PCI术后IRA开通率和住院期间LVEF明显高于直接PCI组[41.7%VS18.8%,P〈0.05;97.2%v881.3%,P〈0.05;(57.00±6.73)%V8(51.34±5.28)%,P〈0.05];易化PCI组PCI手术时间、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直接PCI治疗组[(1.08±0.25)hVS(1.53±0.38)h,P〈0.05;13.9%VS34.4%,P〈0.05];两组患者MACE、主要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化PCI组门.球时间高于直接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69±19.02)minVS(78.00±11.18)min,P〈0.05]。结论次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急诊PCI治疗STEMI能提高PCI术前和术后IRA再通率,改善心室功能,降低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PCI手术时间,且不增加MACE和出血风险,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常规他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冠心丹参滴丸+穿心莲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血清炎症标记物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40例介入术后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用他汀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和穿心莲片,用药30 d。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用药前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脂的水平以及计算血瘀证积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血解毒中药能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并可以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P0.05);活血解毒中药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活血解毒中药冠心丹参滴丸+穿心莲能进一步降低ACS患者术后血清炎性标记物hs-CRP和TNF-α水平,改善血瘀状态,并有很好的辅助综合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炎症介质IL-6、hsCRP水平及血小板活性指标CD62p、CD63的改变。方法: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冠脉介入术前30min,术后2、24、72、96h分别检测炎症介质IL-6、hs。CRP和血小板功能活性指标CD62p、CD63水平。hs—CRP测定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IL-6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流式细胞仪测定CD62p、CD63水平。选择53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作对照,观察冠脉介入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IL-6、hs-CRP、CD62p、CD63明显增高(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2、24、72hIL-6、hs。CRP、CD62p、CD63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5),在术后24h达峰值,术后72h降低,术后96h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冠脉介入治疗激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性因子及炎症反应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行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与患者PCI术后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关系,探讨用FIB及ApoAⅠ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进行预测的可能性。[方法]测定121例入院后行PCI术的ACS患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组(n=53),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8),和64例除外器质性心脏病确诊为心血管神经症者(对照组)的血浆FIB、ApoAⅠ和ApoB水平。根据FIB水平将所有ACS患者分为:Ⅰ组(n=83):FIB<4 g/L,Ⅱ组(n=38):FIB≥4 g/L;按ApoAⅠ水平将所有ACS患者分为:Ⅲ组(n=78):ApoAⅠ≥1.0 g/L;Ⅳ组(n=43):ApoAⅠ<1.0 g/L。分别比较Ⅰ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患者PCI术后30 d的主要MACE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AMI组FIB水平显著高于UA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与UA组同对照组比较ApoAⅠ明显降低(P<0.01),AMI组ApoAⅠ水平低于UA组(P<0.05)。(2)AMI组与UA组分别同对照组比较,ApoAⅠ/ApoB的比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在MACE中,Ⅱ组与Ⅰ组比较,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壁瘤、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Ⅳ组与Ⅲ组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上有明显差异(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Ⅳ组与Ⅲ组比较总事件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FIB和ApoAⅠ水平是影响ACS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外选取CAG结果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UAP组和AMI组行PCI术治疗的还分别于术后6 h,1,2,3,7,14,21,28 d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血清MIF、MMP-9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血清MIF、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血清MI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血清MI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MIF与MMP-9之间的相关性:ACS患者血清MIF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PCI术后MIF、MMP-9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MIF术后2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8 d回复术前水平;MMP-9术后1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1 d回复术前水平。结论血清MIF、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且MIF与MMP-9之间存在正相关;PCI术可能加重了术后冠脉内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并经冠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SAP组40例、UAP组42例和AMI组38例,另外选择CAG结果正常的3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UAP组和AMI组行PCI术治疗的患者还分别于术后6 h,1,2,3,7,14,21,28 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MIF、MMP-1水平。结果AMI组、UAP组血清MIF、MMP-1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血清MIF、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血清MIF、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术后MIF、MMP-1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MIF术后2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8 d恢复术前水平。MMP-1术后1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1 d恢复术前水平。结论血清MIF、MMP-1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可作为ACS发病的重要预测因子;PCI术可能加重了术后冠脉内早期炎症反应,而MIF、MMP-1参与了这一过程,针对MIF、MMP-1的靶向治疗可能减少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肖亚利  王金艳  孟祥茹  赵敏  吕平  崔涛 《海南医学》2016,(10):1593-159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90例ACS择期行PCI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和强化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各4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 h、1 d、7 d的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肌钙蛋白I (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PCI术后7 d血清TC、LDL-C、cTnI及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CI术后4 h及术后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术后7 d血清TC水平为(4.36±0.75) mmol/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83±0.87) mmol/L,而血清HDL-C水平为(1.20±0.36) mmol/L,高于常规剂量组的(1.12±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术后4 h、1 d及7 d血清cTnI、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PCI术后4 h血清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1 d及术后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PCI术后4 h、1 d、7 d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5.78±3.15) mg/L、(12.28±2.03) mg/L和(9.84±1.50) mg/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40±4.27) mg/L、(13.74±2.25) mg/L和(0.76±1.82) mg/L,且强化剂量组PCI术后7 d血清IL-6水平为(7.60±1.14) ng/L,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8.94±1.3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术后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入院数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更明显降低ASC患者PCI术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CS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通心络,对照组56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3个月2组患者CRP及血脂(LDL-C、HDL-C)的水平,并比较2组6个月内出现心肌梗死或靶血管重建的比例。结果治疗后2周,2组患者血清CRP、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CRP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3个月,2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6个月内出现心肌梗死或靶血管重建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降低ACS患者介入术后的CRP和LDL-C水平而升高HDL-C水平。  相似文献   

18.
葛慧娟 《安徽医学》2007,28(4):331-33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功能变化、左心室重构、运动耐量、心绞痛发作及1年心因性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04年10月~2005年10月住院的ACS患者根据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51例和非PCI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左心室重构、运动耐量、心绞痛发作及1年心因性病死率。结果PC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非PCI组明显减小(P<0.05),运动耐量较非PCI组明显增加(P<0.01),心绞痛发作次数较非PCI组明显减少(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非PCI组明显增加(P<0.01),1年心因性病死率,PCI组为2.0%,非PCI组为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可改善ACS患者近期预后,1年心因性病死危险减少。  相似文献   

19.
杨梅  石礼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85-138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血清Hs-CRP、IL-6、ET-1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ACS组治疗前血清Hs-CRP、IL-6、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1)。普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ET-1水平明显低予治疗前,但仍高予对照组(均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ET-1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Hs-CRP、IL-6、ET-1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普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Hs—CRP、IL-6、ET—1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