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时代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LCBDE)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EST)的临床效果和住院费用。方法 对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行LC,其中A组26例行LCBDE,B组22例行EST。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总住院费用。结果 48例患者均未中转开腹,1例接受LCBDE的患者术后胆道残留结石,2例接受EST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黄疸加重,无其他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A组住院费用平均为(11640±1171)元,B组患者住院费用平均(16455±2015)元,A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 同EST(B组)相比,LCBDE(A组)是处理胆总管结石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下再次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再次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复发或残留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四孔法或五孔法,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1mmHg=0.133kPa)。剪刀、超声刀分离腹腔脏器与腹壁的粘连;沿肝脏面向下解剖,认清胆囊床的位置,其右下方可找到胆总管,穿刺抽出胆汁确定;纵行切开胆总管,自切开处器械或胆道镜取石;胆总管切开处置T管,T管长臂拉出腹壁外固定,局部放腹腔引流管1根。结果4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因粘连严重,1例结石直径〉3?镜下器械不能取出;1例术中小肠破裂,镜下修补。术中出血量30~200ml,平均100ml;手术时间90~240min,平均165min;术后住院时间7~10d,53例平均8d。53例随访0.5~5年,平均3年,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再次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管复发或残留结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2008年对176例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同期192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pen choledocholithotomy Ttube drainage OCHTD)。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病人均治愈出院。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胆瘘,腹腔脓肿及结石清除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腹痛次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伤口感染以及术后肠梗阻,LCBDE组明显优于OCHTD组(P〈0.05)。结论LCBDE术式微创,临床效果好,能取代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5-07—2017-11间在西华县人民医院治疗的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对照组38例采用开腹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40例采用双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胆道镜取石失败中转手术外,余24例全部手术成功,术后6~8周造影正常拔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安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治疗的1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98例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LCBDE组与OCHTD组在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数、术后切口感染、肠梗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术后胆瘘、腹腔脓肿、一次性结石清除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是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法,可逐渐取代大部分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32例腹腔镜保胆取石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经验,探讨术中胆囊和胆总管切开及缝合顺利的合理性。方法 总结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32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保胆取石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均放置T管引流。结果 3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30~220min,平均(160±23)min。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10d,平均(8.7±1.5)d。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3~31个月,均无结石复发,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结论 腹腔镜保胆取石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扩大了保胆手术的治疗范围,正确的选择术中胆囊及胆总管切开顺序对于防止胆囊结石的复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胆囊结石患者中15%~20%合并胆总管结石,既往一般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随着腔镜设备的发展和医师水平的提高,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经临床证实,腹腔镜还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本文就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从手术时间、通气时间、镇痛次数、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9月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保胆组)及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T管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胆组较T管组手术时间更短[(116±20)min vs.(162±17)mi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0 vs.23.33%)。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9±22)ml vs.(117±24)ml]、术后腹腔引流时间[(3.30±0.80)d vs.(3.70±0.50)d]、术后住院时间[(5.5±1.5)d vs.(5.8±1.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相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逐渐被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 on bile duct exporation,LCBDE)所替代,我们就2010 年 1月至 2011年10月采用LCBDE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例65例中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分析,以提高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的优点,总结手术操作经验和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成功取石,2例中转开腹手术。3例手术后发生胆道出血,6例结石残留,7例胆漏。手术时间:60~135 min,出血量:50~100 mL,住院时间:(9.1±1.1)d。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非气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24例肝外胆管结石在非气腹状态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管I期缝合.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18)月,无胆管狭窄及胆管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胆囊切除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12例有胆囊切除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伴开腹胆囊切除术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例。取同期无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6例作对照比较,所得数据选用t检验。结果 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并发症。有胆囊切除术史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问两组类似。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除胆道残余结石外没有其他并发症。结论胆道镜在腹腔镜下的应用技巧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胆道镜取石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占胆石症的9.2% ~ 14.3%,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pencholecystectomy choledocholithotomy and T-tube drainage,OC-OCHTD);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EST),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即ERCP/EST+LC);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这三种术式各有特点.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后两者为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体现了微创技术的优势,但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需要不断总结和提高.目前,关于后两种微创方法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在诸如手术适应证、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治疗风险、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比较LCBDE和ERCP/EST+ LC,两者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LCBDE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方法.对患者而言,无论哪种手术方案,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两种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合胆总管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traction,LCBDE)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近4年余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LC+LCBDE组40例,EST+LC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LC+LCBDE组与EST+LC组手术成功率(97.5%比95.0%)、结石清除率(90.0%比92.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7.5%比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围手术期死亡。LC+LCBDE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低于EST+LC组(P<0.001)。LC+LCBDE组未发生远期并发症、无结石复发、EST+LC组2例结石复发和4例发生远期并发症(3例胆道感染、1例复发性胰腺炎)(15.0%)。结论:本研究显示,LC+LCBDE与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LC+LCBDE治疗既保留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避免EST相关的潜在风险;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行传统开腹取石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液流变学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浆黏度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与术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 Ig A、Ig G、Ig M水平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Ig A、Ig G、Ig 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 Ig A、Ig G、Ig M水平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腹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降低患者血黏度,免疫抑制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留置鼻胆管联合腹腔镜胆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随机将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30例行留置鼻胆管联合腹腔镜胆管一期缝合(研究组),30例行常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拔除体外胆道引流管(指鼻胆管和T管,以下相同)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 30例患者成功完成留置鼻胆管联合腹腔镜胆管一期缝合术,研究组手术时间(50±30)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90±30) min;拔管时间(6±2)d及平均住院时间(10 ±2)d,明显少于对照组(25±10)d及(17±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术式安全可靠,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术后拔除体外胆道引流管时间明显提前,从而大大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