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20例成人尸体双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e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37.3岁。标本固定于手术台上,允许膝关节90°~130°范围活动。分别屈膝90°、100°、110°、120°及13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镜下操作结束,切除膝关节标本周围软组织,暴露隧道的外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露在股骨隧道外的克氏针长度,间接计算股骨隧道长度。再摄膝关节标本正位x线片,摄正位片时股骨侧以内外股骨髁皮质突出点为旋转标记,测量克氏针与髁间窝外侧壁在水平面的夹角,即横向钻角。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同一尸体标本上,不同的膝关节角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股骨隧道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15,P=0.000),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横向钻角存在统计学差异(F:930.71,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0.908),股骨隧道长度与横向钻角存在负相关。结论国家级下经AMP入路解剖重建ACL时不同的膝关节角度影响股骨隧道的方向和长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连带髌骨的自体股四头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 采用连带髌骨的自体股四头肌腱重建ACL 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1~43岁,平均27岁.左10例,右8例.交通事故伤12例,运动伤3例,膝关节扭伤3例.取股四头肌腱保留远端与髌骨相连长15~18 cm,直径8~10 mm,肌腱断端编织缝合.用骨钻成型股骨端及胫骨端隧道,将肌腱从股骨外髁隧道口牵入胫骨隧道外口,屈膝40°位拉紧肌腱,并将肌腱于两骨隧道外口处缝合于相邻韧带,术后支具制动.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3.5分,终末随访平均94.5分,提高31分.膝关节稳定,屈伸功能及活动度正常.结论 连髌股四头肌腱移植重建十字交叉韧带,方法简单,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标志的关系,为新疆哈萨克族临床TK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对80例哈萨克族志愿者160个正常膝关节进行MRI扫描,重建股骨远端模型,测量正常哈萨克族股骨远端轴线,分性别及侧别分组,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探讨各轴线在TKA中的临床应用。结果:股骨后髁角范围0.55°~6.22°,平均(3.31°±1.34°);髁扭转角范围2.06°~7.82°,平均(5.13°±0.6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范围1.24°~6.15°,平均(4.61°±0.3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1.29°~3.61°,平均(0.75°±0.32°);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0.19°~4.72°,平均(2.72°±0.89°)。上述测量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股骨后髁角、髁扭转角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股骨后髁角与髁扭转角男性大于女性,而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则为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侧别差异。在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应当根据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形态特征、性别差异正确地选择对线标志,以确保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肖育洪  陈翔宇 《重庆医学》2013,42(18):2112-2114
目的探讨X线测量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单纯、单侧的膝关节ACL损伤患者进行双膝关节侧位片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对比分析患、健侧所测数据的差异。结果 (1)屈膝位前抽屉试验时健侧平台应力前移度AO/AP为(52.68±6.24)%,患侧平台应力前移度AO/AP为(63.01±5.92)%,双侧屈膝平台应力前移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膝应力位顶-平台相交率健侧为(23.15±5.02)%,患侧为(32.34±4.86)%,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平台角健侧为(55.13±7.20)°,患侧为(60.46±6.73)°,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平台夹角健侧为(97.49±2.41)°,患侧为(99.05±2.59)°,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伤后3个月内就诊相比,伤后超过3个月就诊的患膝平台应力前移度、伸膝应力位顶-平台相交率及顶-平台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伸膝应力位股骨-平台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测量在诊断膝关节ACL损伤中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在膝关节侧位片上,ACL损伤侧膝关节屈膝位前抽屉试验时平台应力前移度、伸膝应力位的顶-平台相交率和顶-平台角均高于健侧膝,且受伤时间越长上述变化越明显。X线测量可作为ACL损伤的常规检查及诊断依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技术是否可以获得股骨隧道的解剖定位。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2月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修复,术后通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回顾性评价了骨隧道位置。其中18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在术后12、24个月进行了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检查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以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以及Lysholm评分优良的(83-100分)为171例(91%)。在171例中进行膝关节X线片测评,侧位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s线的79%(SD4),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41%(SD6),在正位胫骨骨道与关节线向内呈25°(SD3)。骨隧道位置与Lysholm评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标准化手术操作和解剖标志可使经胫骨技术的ACL重建建立良好的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6.
张志强 《当代医学》2016,(35):182-183
目的 对髌股关节切线位摄影新技术的讨论与研究.方法 选取5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膝关节倒位平片测量膝关节屈曲角,髌骨后缘线与股骨长轴,弪骨长轴及胫骨前皮肤线之间的夹角.对三组夹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髌骨后缘线与股骨间夹角与膝关节屈曲角成直线相关关系.根据结果 研制出辅助摄影台并将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屈膝30°进行检测.结果对50例患者58个髌股关节进行切线位X线片.根据四个等级进行判断为优19个,良31个,中7个,差1个.优良率为86,2%.摄片效果较差多由于髌韧带较多造成髌胫前角过小或负角造成.结论 仰卧位屈膝300进行投照能更好的显示髌股关节,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负重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股骨CT三维模型测量和分析股骨相关解剖参数,明确股骨解剖形态与矢状位力线的相关性,进而为膝关节假体安放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精确恢复下肢力线提供帮助。方法: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拍摄标准负重正侧位下肢全长X线片,确定冠状位、矢状位下肢力线及负重比例;收集60例行双下肢全长CTA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合二维图像和三维重建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对数据采用K-S检验,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标准负重正位承重轴通过点位于股骨内侧髁45%位点,侧位承重轴通过点位于股骨髁横轴线前44%位点。(2)股骨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外翻角、股骨侧弓角、股骨前弓角、股骨近端偏心距、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长度分别为:4.55°±1.31°、0.41°±1.44°、9.54°±1.57°、37.04±4.74 mm、14.99°±7.52°、131.17°±7.23°、414.24±23.70 mm;股骨解剖轴与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为8.60±1.45、0.75±0.60、1.05±0.70、0.61±0.50,股骨力线与冠...  相似文献   

8.
石展英  韦盛旺 《广西医学》2014,(10):1401-140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患者18例,对比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IKDC评分及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结果 18例患者术后伸膝无受限,4周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10°,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24°。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12.5±5.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屈膝30°位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姜侃  孟正  吴巧云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51-52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技术重建新疆维吾尔族正常膝关节,研究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各项参数的方法,为新疆维吾尔族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80例无膝关节疾病的正常新疆维吾尔族志愿者160膝进行磁共振扫描,重建股骨远端并利用数字技术测量其各个参数:包括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ATA)、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APA)、髁扭转角(CTA)、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csA)、股骨后髁角(PCA)。根据侧别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TA平均为(0.67°±0.58°);APA平均为(2.32°±0.49°);CTA平均为(5.63°±0.46°);CSA平均为(4.11°±0.57°);PCA平均为(3.21°±1.03°)。以上测量所得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而测得CTA、PCA、ATA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测得ATA为女性大于男性,PCA与CTA男性大于女性。结论利用数字技术重建股骨远端定位并测量以上参数是一种比较可靠地新方法,为新疆维吾尔族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新疆维吾尔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角度与轴线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旋转轴线作为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应用多股腘绳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ACL损伤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5.4(17~50)岁,全部经膝关节镜最后确诊。并在关节镜下分别于ACL股骨胫骨附着处建立两骨隧道,重建ACL的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股骨侧以带袢钢板(Endo-buttons)悬吊固定,胫骨侧以生物型阻滞螺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5.8(13~23)月。术前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Lachman试验19例阳性。术后屈膝90°时前抽屉试验20例阴性,1例阳性;Lachman试验19例阴性,1例弱阳性,1例阳性。Lysholm评分术前36~58分,术后71~95分,术后总优良率95.2%。结论:双隧道多股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能更好地有效恢复膝关节动态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刘广保  何立强 《河北医学》2014,(8):1295-1297
目的:对比分析前十字韧带重建术股骨侧与胫骨侧骨隧道区域的骨密度。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间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0例,同时选取在此期间由于前十字韧带损伤而接受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的患者1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试仪与薄层CT扫描测定所有健康者的股骨侧与胫骨侧的DEXA骨密度及骨隧道区域CT灰度值,同时于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对患者的股骨侧与胫骨侧隧道内松质骨体积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健康者前股骨侧的DEXA骨密度与骨隧道区域CT灰度值均明显高于胫骨侧{(1.159±0.029)g/cm^3,(210.8±12.1)Hu vs(0.808±0.041)g/cm^3,(105.3±8.2)Hu,t=31.257,32.279 P=0.000,0.000};11例患者中,股骨侧隧道内松质骨体积骨密度要明显高于胫骨侧{(2.793±0.872)g/cm3 vs(1.913±0.605)g/cm3 t=2.750 P=0.012}。结论:前十字韧带重建术股骨侧骨隧道区域的骨密度要高于胫骨侧,临床上在使用螺钉时可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的角度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影响.方法:54只家兔随机分为A、B和C3组,每组18只.重建时股骨隧道分别在定位角为30.、45.、60.下定位并重建,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时测量股骨隧道的宽带,计算骨隧道扩大率.结果:各组于术后4周时,骨隧道扩大率分别为(60.90±0.65)%、(61.80±0.12)%和(61.23±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骨隧道扩大率分别为(54.90±0.85)%、(55.33±0.87)%和(55.39±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骨隧道扩大率分别为(51.56±0.13)%、(51.81±0.98)%和(52.11±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角度的变化对骨隧道的扩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或非保留 ACL 胫骨残迹对 ACL 重建术后胫骨骨道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性 ACL 损伤病例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 ACL,其中 A 组27例,保留 ACL 胫骨残迹,B 组38例,采用非保留残迹进行 ACL 重建。术后进行 MRI 检查,测量胫骨矢状位骨道最宽处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道直径为衡量基准,对骨道扩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Lysholm 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25例,B 组35例得以随访,其中 A 组平均随访12.4个月,B 组平均随访12.1个月。两组病例术后胫骨骨道均有不同程度增宽,以 B 组骨道扩大程度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胫骨骨道随时间延长逐步扩大,在术后6周即有明显的扩大,自术后3个月,骨隧道变化程度相对较小,并趋于稳定;两组资料胫骨骨隧道扩大程度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稳定性良好,术后 Lysholm 评分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提高,两组病例在各个时间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gt;0.05)。结论是否保留 ACL 残迹对骨道扩大、术后疗效无相关性,但保留 ACL 残迹可以促进腱-骨愈合,降低骨道扩大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ACL单束损伤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8~45岁,平均24.8岁。全部患者均由膝关节镜确诊为前交叉韧带单束损伤,其中前内侧束(AMB)断裂13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2例。保留未断裂的剩余束支,在关节镜下分别于ACL断裂束支的止点建立胫骨和股骨隧道。股骨侧以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侧以界面螺钉挤压固定。术后用下肢支具固定于伸直位。结果:术后随访13~35个月,平均23.6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稳定性增强,术后屈膝90°时前抽屉试验阴性33例,阳性2例;Lachman试验32例,弱阳性2例,阳性1例。Lysholm评分术前(61.0±6.2)分,术后(91.0±2.8)分,平均提高30.0分,术后总体优良率达95.7%。结论:保留剩余束支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损伤可以部分保留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移植肌腱的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与胫骨端Rigid 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交叉韧带损伤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岁(20~45岁),运动损伤24例,交通伤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个月(2.5~6个月).术前均行膝关节MRI和X线检查.关节镜检查发现ACL在股骨止点断裂19例,胫骨止点13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股骨内侧软骨损伤4例.取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移植,肌腱预张力后编织缝合为5股18例,4股14例.肌腱直径为7~8 mm.在胫骨髁间定位并建立胫骨隧道,于股骨髁间窝10:30~11:00点处定位,打入导针并钻取股骨隧道,深度30 mm.在Rigid Fix导向器的引导下,钻取股骨横钉孔,并留置2枚导管.将导向杆顶置入胫骨隧道内口平软骨下骨,钻取胫骨横钉孔,留置导管2枚.将肌腱牵入骨隧道,由近向远分别击入股骨端横钉2枚.伸直膝关节拉紧肌腱击入胫骨端横钉2枚,肌腱尾端缝线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膝关节稳定,功能良好.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2.5分,终末随访平均达94.5分,术后提高32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2 mm 28例,4 mm 4例;Lachman试验阴性30例,弱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30例,良2例.结论 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与胫骨端均采用Rigid Fix横钉固定重建ACL,避免了肌腱切割和隧道扩大,肌腱与隧道全方位紧密接触,有利于腱骨愈合,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49例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8股胭绳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ACL。取半腱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取股薄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柬,做胫骨、股骨双隧道,股骨端采用缝合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缝合纽扣固定肌腱;或者取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另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束,股骨端用微创钢板(Endbutton)固定,胫骨端用界面螺钉固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接受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取腱处感染外,其余48例功能康复满意。49例患者中轴移试验I度阳性3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3例,屈膝90。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2例,证实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50±7)分提高到术后(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及相关 X-ray 扫描研究儿童髋关节的正常解剖,为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经福尔马林液固定儿童尸体骨骼标本,进行解剖测量,并记录数据。同时对1例正常儿童髋部的 X-ray 扫描片进行影像学观测。结果:骨折线及骨骺线与股骨头近端 a水平线距离:头下型(20.14±0.5)mm、头颈型(21.42±0.5)mm、经颈(颈中)型(25.50±0.5)mm、基底型(28.82±0.5)mm、骨骺线(19.50±0.5)mm。儿童髋部正常影像学表现:以11岁男性为例,可见股骨头和股骨颈以及大转子、小转子未与股骨融合。结论:根据影像学与解剖测量的结果可为儿童股骨近端骨骺线与骨折线的鉴别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