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为AECOPD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AECOPD患者320例,判定其中医辨证,检测降钙素原(PCT)、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肺功能、血气、白蛋白(ALB)等客观指标的水平,分析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中以痰热壅肺证(38.75%)最常见;证型分布比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痰热壅肺证、肺肾两虚证、痰浊阻肺证、痰瘀阻肺证;痰瘀阻肺证和肺肾两虚证的FEV1/FVC(%)、FEV1Pred、PO2明显低于痰浊阻肺证和痰热壅肺证,而PCO2明显升高;痰热壅肺证PCT、WBC、hs-CRP最高;痰瘀阻肺证PLT、Fib最高;肺肾两虚证Hb、ALB最低。结论 AECOPD与血气、肺功能、炎症指标、血常规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AECOPD中医证型判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性.方法 测定126例COPD患者基础肺功能、气道舒张实验,研究不同证型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性.结果 不同证型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的反应性不同.ΔFEV1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逐渐降低;ΔFEV1%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逐渐上升,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出现下降.ΔFVC、ΔFVC%依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逐渐上升.可见随着气流受限的增加,ΔFEV1逐渐下降,ΔFVC、ΔFVC%逐渐增加,而ΔFEV1%表现不典型.结论 不同证型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和FVC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FVC增加较FEV1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心功能差异情况,为慢性肺心病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心脏彩超和hsCPR检测,将不同证型患者的心功能指标2组间比较,研究各证型间心功能差异性。结果共纳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共101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痰浊阻肺组、痰热郁肺组、肺肾气虚组、阳虚水泛组,其中痰浊阻肺组/痰热郁肺组与肺肾气虚组和阳虚水泛组的2组间比较,其中RV、RVOT、PA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肺组和痰热郁肺组的RV、RVOT、PA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LVEF、hsCPR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RVOT、PASP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阳虚水泛组、肺肾气虚组、痰热郁肺组和痰浊阻肺组。结论 4组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证型有关,不同证型肺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可为肺心病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OPD气道重建关键基因β-Catenin的相关性分析,尝试从基因水平探讨COPD中医证型诊断。方法选取61例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例正常人为实验对照组。COPD患者中医辨证分为痰浊雍肺证21人、痰热郁肺证17人、肺肾气虚证23人。受试者空腹采集静脉血,Real-time PCR检测血液β-catenin基因。结果痰浊壅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组血液β-catenin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COPD患者中医证型从痰浊壅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血液β-catenin表达逐渐增高,肺肾气虚组与痰浊壅肺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肺肾气虚组与痰热郁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β-catenin基因的在患者血液中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区分COPD中医证型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史若愚 《河南中医》2014,(7):1334-1335
目的:探讨ICU中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初始证候类型的关系。方法:收集耐药菌肺炎病例67例,对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并记录患者入院的初始证候类型。结果:气虚质26例,阴虚质19例,痰湿质13例,阳虚质3例,瘀血质2例,痰热质2例;风热犯肺证12例,痰热郁肺证21例,痰浊阻肺证17例,痰瘀互结证4例,热闭心包证i例,气阴两虚证2例。结论:气虚质患者多见风热犯肺证及痰浊阻肺证,阴虚质患者多见痰热郁肺证,痰湿质患者多见痰浊阻肺证。  相似文献   

6.
王昭  徐震  帖永新 《河南中医》2019,39(7):1076-107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中医证候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81例AECOPD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比较各证型APACHEⅡ评分、第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呼吸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分压(Pa O2)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病程从短到长依次为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两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FEV1、FEV1/FVC、Pa O2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两虚证,Pa CO2由低到高依次为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两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PACHEⅡ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两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痰热壅肺证的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痰浊阻肺证、痰瘀阻肺证及肺肾两虚证(P 0. 05)。结论:AECOPD中医证候与APACHEⅡ评分、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特征,为相关证候标准规范及临床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COPD文献并提取证候类型,将复合证型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候分布比例及证素出现频次、频率。结果:COPD病例数分布较高的中医证候为痰热壅肺、肺气虚、痰浊阻肺、肺肾气虚、肺脾两虚,稳定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肺肾两虚、肺气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脾肾虚,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热瘀肺、痰浊阻肺、肺脾肾虚。本病病位类证素为肺、肾、脾、心、肝,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痰、阳虚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肺脾肾虚贯穿于疾病始终,肺肾气虚可能成为COPD的基础证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血瘀热盛气虚阳虚气滞阴虚血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心脾肾大肠肝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里实热结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痰热炽盛,气阴耗伤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的趋势;虚证呈阳气亏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血瘀、热盛、气虚等;病位证素是神(脑)、心、脾、肾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等。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直性脊柱炎(AS)病位在半表半里,属督脉之经脉病变,涉及风寒湿热等外邪,督脉空虚日久累积于肾,以及瘀血与痰浊.临床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督空虚四型,临证加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住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探讨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特征,以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根据对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临床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订《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回顾性研究调查表》,并据其建立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证候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收集到合格病例475例,中医证候诊断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痰热壅肺证(37.47%)、痰瘀阻肺证(32.00%)、肺肾气虚证(31.58%)、痰湿(浊)阻肺证(17.89%)、气阴两虚证(14.32%)等;根据各主要证候的症状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证候的判别准确率达74%以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痰瘀阻肺证、痰湿(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5个基本类别。结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主要证候有痰瘀阻肺证、痰湿(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等,可作为进一步开展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证候研究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海  黄昕雯  杨荣源  李际强 《新中医》2016,48(10):56-5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表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于本院就诊的513例COPD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法设计信息采集表,在对表型特征、证候特征分别进行聚类及描述性统计后,再进行二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气道病变为慢性支气管炎、有肺气肿、炎症反应至少1项为阳性、无二氧化碳潴留等在COPD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均存在于4类临床表型中,对区分不同类别的多维表型意义不大,而年龄、身高质量指数(BMI)、急性加重次数、COPD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则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多维表型。经聚类分析后,中医证型可划分气阴两虚、痰热瘀阻证,脾肾阳虚、痰浊阻肺证,脾肾气虚、痰浊阻肺证,脾肾阳虚、痰浊瘀阻证4类。临床表型2与气阴两虚,痰热瘀阻证呈正相关(r=0.90,P=0.042),临床表型4与脾肾阳虚、痰浊瘀阻证呈正相关(r=0.113,P=0.010)。气阴两虚,痰热瘀阻证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r=0.133,P=0.010);脾肾气虚,痰浊阻肺证与支气管壁增厚呈正相关(r=0.108,P=0.015);脾肾阳虚,痰浊瘀阻证与肺气肿呈负相关(r=-0.122,P=0.006)。结论:COPD患者某一临床表型要素特征相同的患者,在其他要素方面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COPD临床表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制定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面细胞极性(Wnt/PCP)信号通路中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 mRN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尝试为AECOPD中医证型诊断提供客观标准。方法:收集AECOPD患者100例,分为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神窍证、肺肾气虚证、阳虚水泛证5个组别,每组20例。正常组15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血液总RNA的提取采用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hoA基因在AECOPD中医证型患者血液中mRNA的表达量,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痰热郁肺组和痰蒙神窍组比较无差异;与正常组比较,痰浊壅肺组、痰热郁肺组、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和阳虚水泛组中RhoA 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 0. 01); 5组证型间RhoA mRNA表达量,痰浊壅肺组痰热郁肺组/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阳虚水泛组。RhoA mRNA相对表达量与AECOPD 5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直线线性相关关系,且呈正性相关。结论:Wnt/PCP信号通路中Rho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5组中医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给AECOPD中医证型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标准,并揭示其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医证候及证素特点。方法: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375例AECOPD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信息采集,进行临床横断面调查,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①本组病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基本集中在老年(60-89岁之间),汉族病例明显多于其他民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吸烟、过敏体质及家族史相关。②证素特点:实证的发生率由多至少依次为:痰热犯肺证、痰浊阻肺证、血瘀证、表寒肺热证;虚证的发生率由多至少依次为:肺气虚证、肾气虚证、脾气虚证,构成该病的证素居前4位的是痰、热、血瘀、气虚,但在证候构成中主要以虚实夹杂为主;其靶点主要是肺脾肾。③证候组合结果分布:以4-5种以上复合证候多见,尤以肺脾肾虚兼痰热瘀阻肺最为常见。表寒肺热、肺肾阴虚痰热犯肺、肺脾气虚痰瘀阻肺及肺脾肾虚痰瘀阻肺、肺脾肾虚痰热瘀肺证5种证型为AECOPD主要证型,分别为7.20%、10.40%、21.07%、16.80%及44.53%。④不同病情分级的中医证候分布:Ⅱ级(中度COPD)和Ⅲ级(重度COPD)在本组病例中分布较多;Ⅰ级(轻度COPD)与Ⅳ级(极重度COPD)病例分布较少。Ⅰ级患者以痰热阻肺、表寒肺热为主,Ⅱ级患者以肺脾气虚痰浊阻肺多见,Ⅲ级以肺脾肾虚痰瘀阻肺证为主,Ⅳ级患者则以肺脾肾虚痰瘀阻肺证为主。结论:AECOPD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时期;痰浊瘀热和正气亏损代表了AECOPD的主要病机和证候要素特点;中医证型多为"肺脾肾虚痰热瘀阻肺"的复合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全国六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为规范临床辨证论治奠定基础。方法检索近20余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文献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 (1)证候:全国六区COPD皆有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西北、华北地区痰浊阻肺证为主,华南、华东、华中地区以痰热壅肺为主,西南地区痰瘀痹肺为主;(2)证素:病性本虚标实,实者多为痰、热,虚者多为气虚,病位多在肺、肾、脾。结论全国六区COPD证型、证素分布既表现出普遍一致的共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的关系,探讨COPD合并OP患者的中医证型与CAT评分的内在规律,为临床诊治COPD合并OP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25例COPD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脉情况,进行中医分型、CAT评分。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痰热壅肺与肺脾两虚、肺肾两虚比较,痰瘀阻肺和肺脾两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型患者的CAT评分为(17.76±5.21);痰瘀阻肺型患者CAT评分为(19.61±6.25);肺脾两虚型患者的CAT评分为(21.59±8.04);肺肾两虚型患者CAT评分为(23.84±8.36)。痰热壅肺型患者多集中于11~20分;痰瘀阻肺型患者多在21~30分;肺脾两虚型患者多在21~30分;肺肾两虚型患者多在11~30分。结论从痰热壅肺→痰瘀阻肺→肺脾两虚→脾肾两虚,CAT评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4例肺间质纤维化住院病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部HRCT特点、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分为早期、慢性迁延期和晚期,总结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肺纤维化不同分期其证候学分布各有特点,早期(10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为常见诱因,以痰热郁肺与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络脉痹阻,气血不通为基本病机特点;慢性迁延期(64例)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痹与肺痿并存,以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阻之证最为常见。肺纤维化晚期(130例)本虚至极,由肺及肾至心,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为其病机实质特征。结论:肺间质纤维化证候学分布特征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认识:外感实邪,瘀阻肺络;内伤情志,郁而化火;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辨证施治,宜辨病因、辨虚实、辨脏腑、辨气血痰瘀。分五型:邪在肺卫、痰热郁肺、痰浊蕴肺、肺气虚耗、肺肾两虚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复杂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将976例冠心病按单一证候、2个证候组合、3个及以上证候组合进行中医证候分型,计算构成比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单一证候分为血瘀、痰浊、气滞、络阻、热(火)、水饮、寒凝、气虚、血虚、阴虚、阳虚11个证候,血瘀(93. 44%)为本病核心证候,络阻(88. 62%)、痰浊(71. 41%)与热邪(65. 88%)占重要位置; 2个证候组合分为痰瘀互结、痰热互结、血瘀络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阳虚水泛9个证候,血瘀络阻(86. 16%)、痰瘀互结(69. 15%)与痰热互结(62. 70%)占主导地位; 3个及以上证候组合分为血瘀痰浊络阻(或兼热)、气滞血瘀络阻、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兼络瘀5个证候,血瘀痰浊络阻(68. 34%)占主导地位,偏热者尤多(65. 88%)。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核心证候,其次是络阻、痰浊。本病是由2个及以上证候组合引起,3个及以上证候组成的复杂证候占主导,血瘀痰浊络阻为核心证候,其中偏热者尤多。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诊断了113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辨证分型主要是:痰热内阻,肺气郁滞;痰浊内阻,心血瘀滞;痰瘀内阻,肝火旺盛;痰瘀内阻,心肺两虚;肺肾亏虚;心肾两虚;痰蒙清窍,心血闭阻。轻者多痰热内阻,肺气郁滞,或心肺两虚;肺肾亏虚;中度者多痰浊内阻,心血瘀滞,重度者多痰瘀内阻,肝火旺盛;或痰瘀内阻,肺肾亏虚;危重者多痰蒙清窍,心血闭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门诊和住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2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舌象(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血脂、血清瘦素(LEP)、肝脏B超结果,将患者辨证分为湿浊内停型、痰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和舌象的关系。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型最多,占31.57%。湿浊内停型和肝郁脾虚型BMI明显高于痰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脾肾两虚型(P0.05)。痰瘀互结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EP显著高于湿浊内停型、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P0.05)。舌质黯组和舌苔厚组ALT、AST、LEP较舌淡红组、舌淡胖组、舌质红组、非舌苔厚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舌象有一定关联,可作为其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指标并指导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