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9,(12):2500-2503
从风、虚、痰瘀、浊毒、气郁立论认识帕金森病(颤证)病因病机,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肝肾亏虚、痰瘀浊毒、气机郁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临证中,多从疏、补、消三方面辨证施治,具体为疏肝行气、补益肝肾、消除病理因素。根据疏、补、消三大治疗总纲,归纳总结帕金森病用药规律和特点为:疏肝行气宜燥湿相济;安内攘外需补消相和;平熄肝风应刚柔相因。  相似文献   

2.
从风、虚、痰瘀、浊毒、气郁立论认识帕金森病(颤证)病因病机,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肝肾亏虚、痰瘀浊毒、气机郁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临证中,多从疏、补、消三方面辨证施治,具体为疏肝行气、补益肝肾、消除病理因素。根据疏、补、消三大治疗总纲,归纳总结帕金森病用药规律和特点为:疏肝行气宜燥湿相济;安内攘外需补消相和;平熄肝风应刚柔相因。  相似文献   

3.
“饮一溲二”首见于《黄帝内经》,是“肺消”的主要症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后世医家对其所属病名莫衷一是,各以“上消”“下消”“肺消”或“肾消”称之;病机上亦有较多发挥,燥火、寒热相兼或虚寒是主要病性,心、肺、肝、肾是主要病位,如喻嘉言强调“心肺燥热”、郑钦安主张“厥阴风火”、张从正阐明“心肺寒热”、楼英揭示“肺肾寒热”、黄元御提出“水寒土湿”。通过分析各家理论和相关方药、医案,本文认为“饮一溲二”可归“肾消”,肺肾虚寒为其基本病机,同时,亦应充分考虑脏腑相传、虚实夹杂、寒热转化等问题。本文总结并梳理中医古籍中的“消”病理论,为现代防治糖尿病启发思路。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为特征的疾病。其病机始于阴虚,起于燥热。病变主要累及肺、胃、肾三脏。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一般是按上、中、下三消分型论治。此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变,病程较长,后  相似文献   

5.
消渴病机目前多认为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机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吕仁和辨治糖尿病医案病因、病机和病位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医案中医辨证要素的统计分析,总结吕仁和教授分期辨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方法 128例经吕仁和教授诊治的糖尿病医案,经过"解析和标引"的预处理之后,借助"中医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将医案按照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三期,分别对其病因、病机、病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心、郁火是脾瘅期主要病因,脾、胃、肝、肾是脾瘅期主要病位。过食厚味、怒伤是消渴期重要病因,肝、肾、胃、脾是消渴期主要病位,除肝肾阴虚外,湿热瘀阻、肝郁化热、肠胃积热、阴虚内热、心神不宁等病机在消渴期较突出。年老体衰是消瘅期的重要病因,血瘀阻络是消瘅期最重要的病机,其次为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痰瘀滞络、经脉痹阻,消瘅期病位统计显示此期五脏六腑、经脉均可受累。结论糖尿病三期医案的病因、病机、病位分析内在吻合度良好,且与吕仁和教授糖尿病中医分期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是一种燥热炽盛,阴液亏损所引起的慢性疾病。中医辨治消渴多以阴虚燥热统赅其病机,按肺燥、胃热、肾虚归纳为上中下三消,治疗上采用润肺、清胃、滋肾。但在临床上这种病机认识过于笼统,故笔者就“阴虚燥热”...  相似文献   

8.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分虚实两端,或虚实夹杂,孙晋营等探讨<金匮要略>关于胸痹的病机时指出:阳微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多责心肾阳虚至极,而阴邪上犯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痰浊、水饮、瘀血既是主要因素,本虚标实则是其病机特点.本文试着从病因病机症候等方面,对胸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癌毒病机理论辨治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毒病机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的肿瘤病机理论,癌毒与痰、瘀、湿等病理因素相互转化、交替因果、共同为病,构成恶性肿瘤的复合病机。消癌解毒方和癌痛平胶囊是周教授在癌毒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的经验复方制剂,体内及体外研究证实两者以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起到提高免疫、减轻毒副作用,通过调控基因、上调蛋白进而诱导凋亡在抗肿瘤方面有显著成效。本文综述消癌解毒方和癌痛平胶囊抗肿瘤的机制,并在免疫功能及炎性信号通路方面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旨在通过温疫论中"三消饮"的立法方义,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临床症状的病机及治法用药.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疫病".湿毒既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又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湿毒秽浊稽留,气机失常,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系症状和脾胃系症状的主要病机.诊治时应注重中医四诊与现代医学辅助诊疗技术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  相似文献   

11.
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肾虚、气虚、血虚等,标实多有气滞、血瘀等。针对其病机特点及月经的周期变化,以分期论治、标本兼顾为基本治法,消补结合、平和缓图取效为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顾再强蓝海珍(安徽省来安县中医院239200)关键词:糖尿病;病机;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4;R587.11病机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人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属肺,中消善饥属胃,下消多尿属肾,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13.
中满分消丸抓住糖尿病胃轻瘫其"痞满胀呕"之主症,紧扣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的病机,健脾和胃,化痰除湿,行气开郁,散寒清热,上下分消,体现了中药治疗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优势.  相似文献   

14.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因素是导致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认为免疫性不孕的病因病机以肝肾阴阳气血失调为本,湿热、瘀血、邪毒为标,病位以肝肾及冲任为主,涉及五脏,虚实夹杂是其特点。治疗上多从辨证论治出发,以补肾为主,配合滋阴降火、活血化瘀、清利湿热、解毒消瘀、补气健脾等,取得较好的疗效。中药周期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本病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名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渴病名含义.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从广义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表现的病证即是消渴,就其病名而言,从其出现的典型症状出发,狭义的概念则专指口渴.消渴按照病症分类可称为脾瘅、消渴、消谷、消利、渴利;按照病因分类可称为消渴、消瘅、风消、外感三消、内伤三消;按照发病部位分类可称为上、中、下消(三消)、膈消、肾消、肺消、消脾、消谷即中消、消肌即消中、消浊即肾消;按照病机证候分类可称为阴消、阳消.结论:通过明确消渴概念,可系统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轻度认知障碍(MCI)主要病机在五脏虚损、脑消髓减,认为肺虚督亏在MCI发生发展中其重要作用其病机之一,肺气虚则宗气弱,气血乏源,五脏失养,督亏则气血精液不能上达于脑而形成脑消髓减,故在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时,应重视补肺调督。  相似文献   

18.
癌毒病机理论是在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学说的基础上创建的癌毒病机辨治体系,其以癌毒为中心,阐述了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为肿瘤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指导。癌毒病机理论认为,卵巢癌的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理因素为虚、瘀、湿、毒,其中,以瘀为主,而夹毒。其核心病机为肝肾两虚,湿浊瘀毒。病机演变过程始于肝肾两虚,继而精、气、血亏虚,脉道失养,因虚致瘀,阻滞气机,津液失布,湿浊内生,湿瘀互结,癌毒内生,癌毒损正,又加重肝肾两虚。临床治疗上,当以抗癌解毒为核心,祛瘀消癥为关键,利湿化浊为要点,培补肝肾为根本。以癌毒病机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卵巢癌的病理因素、核心病机、病机演变规律及治则治法,以期为卵巢癌的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温热论》的邪留三焦证及其治法.叶天士在河间分消和中满分消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主要包括分解湿热和分部走泄两个方面的内容,湿热痰浊郁结是邪留三焦的主要病机,分消走泄法乃主要治法.分消走泄法在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运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