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 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55-756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我院收治的4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0岁,BMI≥25,TG≥1.7,患有静脉曲张的研究组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70岁和TG≥1.7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高龄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适当给予预防性的抗凝治疗,从而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赵金立  许平平   《护理与康复》2021,20(9):22-25
目的 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6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组24例和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136例,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制动、无术后早期活动、体质指数≥25、骨水泥型假体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需针对各危险因素加强防治,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主动规律的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0-02/2004-0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81例(92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4例,股骨颈骨折29例,骨性关节炎8例,髋关节翻修4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恶性肿瘤2例。生物固定型髋关节66髋,混合型17髋,骨水泥型9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2~5h)开始进行主动规律锻炼,行跖趾关节伸屈、双侧距小腿关节伸屈内外翻运动;术后一两天行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术后3~7d做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8—14d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加大运动量。同时术后患者不使用任何抗凝药。①术后每日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症状体征并于术后12d行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与术前进行自身对照,观察血栓发生率。②术后不用抗凝药对出血情况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94%(4/81)。其中1例于术后4d出现患侧下肢肿胀,经彩超检查发现胭静脉和股浅静脉均出现栓子,3例无症状者均在术后12d复查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胭静脉血栓1例,股浅静脉中段血栓2例。4例中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2例,非骨水泥型1例;骨性关节炎混合型全髋关节置换1例。病因为股骨颈骨折病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34%(3/29),术中应用骨水泥的病例发生率为11.54%(3/26)。②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总出血量为(779.6&;#177;207.4)mL。67%(54/81)的患者无需输血。结论:①本文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其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内1999年曾有报道的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0%的发生率。②本组术后未用抗凝药降低了出血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老年围手术期全髋关节置换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包括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保护血管,减少损伤,做到积极预防,密切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早期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有效的护理措施。认为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主动规律的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0-02/2004-0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81例(92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4例,股骨颈骨折29例,骨性关节炎8例,髋关节翻修4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恶性肿瘤2例.生物固定型髋关节66髋,混合型17髋,骨水泥型9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2~5 h)开始进行主动规律锻炼,行跖趾关节伸屈、双侧距小腿关节伸屈内外翻运动;术后一两天行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术后3~7 d做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8~14 d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加大运动量.同时术后患者不使用任何抗凝药.①术后每日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症状体征并于术后12 d行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与术前进行自身对照,观察血栓发生率.②术后不用抗凝药对出血情况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94%(4/81).其中1例于术后4 d出现患侧下肢肿胀,经彩超检查发现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均出现栓子,3例无症状者均在术后12 d复查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腘静脉血栓1例,股浅静脉中段血栓2例.4例中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2例,非骨水泥型1例;骨性关节炎混合型全髋关节置换1例.病因为股骨颈骨折病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34%(3/29),术中应用骨水泥的病例发生率为11.54%(3/26).②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总出血量为(779.6±207.4)mL.67%(54/81)的患者无需输血.结论①本文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其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内1999年曾有报道的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0%的发生率.②本组术后未用抗凝药降低了出血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全髋关节翻修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用足底静脉泵治疗16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术后病人,其作用是挤压下肢静脉,以促进血液加速回流,防止下肢血流缓慢瘀滞于静脉内形成深静脉血栓。结果:16例高龄全髋关节翻修术后病人均未形成深静脉血栓。结论:应用足底静脉泵对高龄全髋关节翻修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自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51例(151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并发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症、术前服用糖皮质激素、甘油三酯(TG)、CHOL、患髋既往手术、术中输血、术中出血总量、血红蛋白、白蛋白、骨水泥的使用、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等资料进行收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发现:血栓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TG与非血栓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资料对比显示:血栓组患者骨水泥的使用情况以及手术持续时间与非血栓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VT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TG、骨水泥以及手术时间为影响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G≥1.7mmol/L、使用骨水泥以及手术时间过长为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确认大宗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与季节有明确相关性,但没有关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的:分析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方法:对866例行全髋及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1114个关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6个髋关节,608个膝关节。其中,男313例420个关节,287髋、133膝;女553例694个关节,219髋、475膝。平均年龄(60.98±0.87)岁。关节置换后3,7,10 d复查彩超检测下肢和盆腔深静脉行下肢多普勒彩超检查,分析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夏冬季差异最明显(χ2=7.190,P=0.007),春夏(χ2=6.995,P=0.008)、秋夏季(χ2=5.663,P=0.0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季节与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冬季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金娣 《天津护理》2013,(6):485-486
目的:分析采用分级护理的方法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Autar评分后根据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Autar评分表对患者的评估结果采取分级护理后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观察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围术期应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B组运用普通血管活性药物,术后14~20d患侧下肢行彩超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0例(0%)发生深静脉血栓,B组为6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295±80)ml,B组(272±80)ml,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大出血。结论: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围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见性分组护理,包括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环境、饮食护理、体位护理、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等。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94%。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有针对性的预见性分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目的:探讨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中药和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分析不同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比较中药和西药在治疗和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磺达肝癸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大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在减少关节置换后患者隐性失血量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中药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上选用益气活血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如活血通脉汤、桃红四物汤等,还有补阳还五汤、佛手通瘀汤、活血通栓饮、加味桃核承气汤等,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效果方面均较好。中西药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对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西药效果相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及常见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对比。材料与方法:通过对髋关节疾患行全髋置换术治疗的267例病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程度不同,按随机分组设计将其随机分为4个研究组。甲组(对照组):无预防措施。乙组(预防组):(1)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2)组:使用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PC)预防;(3)组:使用中药川穹、当归等活血药物预防。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术前一天、术后第二天对患者双下肢静脉血管进行扫查,如有血栓形成,则继续动态观察,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及组内对照分析。结果:预防组比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下降(p=0.006),预防组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67)。四组中LDVT最常见部位为股浅静脉,占57.1%(16/28),其次为小腿肌间静脉,占42.8%(12/28)。甲组中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数于术后4天最多,第3-5天发现比例为76.8%。高危因素是引起LDVT的重要因素,其中甲组高危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比例为19/33=57.6%,中危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比例为3/28=10.7%,低危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比例为1/23=4.3%。高危患者发生率较后三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LDVT检查有重要价值。高年龄、术后患肢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是形成LDVT的重要原因。LDVT最常见的部位为股浅静脉及肌间静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第3-5天是LDVT的易发期。术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