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菌斑生物膜是人类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当前口腔细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由于口腔环境不易控制和菌斑生物膜极其复杂,直接对自然菌斑生物膜研究存在困难。近年来利用人工菌斑生物膜研究获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本文就其体外培养模型及基本生物量、结构和组成、活性的分析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人工口腔观察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与致龋病关系较密切的4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进一步在人工口腔中形成各实验菌的单一细菌菌斑生物膜,应用菌落计数技术观察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4mg/ml,口腔链球菌为8mg/ml;不同浓度的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各实验菌形成的单一细菌菌斑生物膜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即使采用大于MIC的浓度,也不能把釉质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完全抑制,釉质表面仍有细菌生长。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膜中的细菌对五倍子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3.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五倍子水提取物在菌斑生物膜动态形成过程中对菌斑生物膜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标准株的MIC值分别为8、8、4mg/mL。在人工口腔环境下,用以上3种标准菌株在羟基磷灰石(HA)表面形成混合菌斑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实验组以2mg/mL(低于3种菌株MIC值)的五倍子水提取物处理,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处理;在第6、24、48、72小时和第7天,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菌斑生物膜的表面形态。结果:各时期菌斑生物膜形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实验组HA表面细菌由散在分布逐渐聚集,形成简单的团块状或片状结构,而对照组细菌由疏松逐渐密集并增厚,形成较为典型的生物膜立体结构。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可以改变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菌斑形态。  相似文献   

4.
用激光共聚显微镜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结构。方法:从牙齿表面获得完整的菌斑生物膜标本,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进行断层扫描和分析。结果:菌斑生物膜是由分布不均匀的细胞、基质和空隙构成的复杂结构。结论: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菌斑生物结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口腔微生态内酸碱代谢是调控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菌斑生物膜形成。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可能阻碍产酸耐酸菌在低pH值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恢复并维持微生态平衡;同时也直接升高微生态内pH值,遏制牙表面脱矿。菌斑生物膜主要的产碱活动包括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介导的精氨酸代谢和尿素酶介导的尿素水解反应。精氨酸代谢可抑制生物膜中产酸菌生长,促进产碱共生菌生长,促进龋状态下的口腔微生态恢复平衡。尿素代谢可抑制龋病发生,含产碱底物的口腔卫生护理产品具有良好的龋病防治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及其与龋病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牙菌斑生物膜作为细菌生长的微环境,在龋病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口腔环境中相关因素如口腔黏膜中钙离子含量等与龋病也有一定关系。利用新兴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菌斑生物膜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本文就此领域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菌斑生物膜原位干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位菌斑生物膜发育过程及早期成熟菌斑生物膜的观察,探讨所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研究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原位菌斑生物膜模型,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原位菌斑生物膜0~48 h的发育过程及48 h菌斑生物膜的活性和厚度.结果 可观察到0~48 h菌斑生物膜从无到形成到成熟,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的过程.48 h的菌斑生物膜活性和厚度可检测.结论 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可观察原位菌斑的形成过程、形态及活性,适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龋齿、牙周炎患牙和健康牙的菌斑生物膜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德懿  富饶  赵隽隽  叶军 《口腔医学》2005,25(3):129-131
目的研究牙面菌斑生物膜特征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牙周健康而牙冠严重龋坏的龋齿5颗、无龋损而极度松动的牙周炎患牙6颗及正畸原因拔除的健康牙4颗,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龈上、龈下及移行生态区的菌斑生物膜特征。结果龋齿、牙周炎患牙和健康牙的牙面均观察到细菌混合物组成的菌斑生物膜,健康牙菌斑生物膜以球菌为主,放线菌和短杆菌少量;龋齿牙的龋坏处为坏死组织和细菌,龋边缘及龈沟处的球菌和短杆菌较健康牙多;牙周炎患者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种类多,在龈上、龈下移行处可见典型的玉米棒状菌斑或以杆菌为主的紧密附着菌斑,龈下可见球菌、杆菌、梭菌及螺旋体等构成的复杂菌斑。结论龋齿、牙周炎患牙和健康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集聚秩序和立体结构不同,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与细菌的附着、集聚、生长有关,也与局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牙周炎是一类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研究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对于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核梭杆菌作为连接早晚期定植菌的桥梁菌,在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在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变形链球菌能生成菌斑生物膜,后者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口腔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与黏附力相关的基因、与群体感应信号系统相关的基因等.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致龋机制,并对寻找防龋新途径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就近年来与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菌斑是多种口腔微生物在牙面上形成的特殊生物膜。各种微生物在这一生物膜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生化物质与信息的交流 ,互相协调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环境。国际上先进的模型系统结构复杂 ,造价昂贵。为此 ,我们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 ,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1 材料与方法 :(1)生物膜模型的设计 :采用改良生物膜培养基BM 5 ,在发酵罐中连续培养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内氏放线菌 ,由 pH控制仪维持其pH平衡。当发酵罐中实验菌生长稳定后 (连续 3d活菌计数差异无显著性 ) ,将菌悬液及新鲜培养基由蠕动泵连续加入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一种方法获得原位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分析,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安装有局部可摘义齿的志愿者在基托表面粘贴塑料片的方法,在塑料片上可获得1、4、24h牙菌斑生物膜,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基质清楚可见,1、4、24h菌斑生物膜的平均厚度分别是(21.41±0.03)μm,(34.03±0.02)μm,(58.53±0.03)μm。结论:这种方法获取的菌斑生物膜结构完整、简便可行,是一种很好的获取原位牙菌斑生物膜的方法,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3.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间生长关系的体外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6种代表性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在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的消长关系。方法将双菌组(致龋菌+牙周致病菌)接种于改良恒化器中,连续培养1h、24h、48h和96h,然后取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和悬浮液再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与血链球菌混合培养时,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牙周致病菌均增多,而血链球菌明显减少(P〈0.05);具核梭杆菌与变形链球菌培养时,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具核梭杆菌明显增多,而变形链球菌减少(P〈0.05)。菌斑生物膜中致龋菌占优势,相应的悬浮液中牙周致病菌96h开始占优势。悬浮液中细菌量波动更明显。结论2类致病菌在菌斑生物膜与相应的悬浮液中的生长是不一致的。2类致病菌之间相互作用也许是决定菌斑生物膜内部生态环境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目前口腔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建立了多种模型以研究菌斑生物膜的发生机制和发生过程.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的生存环境及其内的微生物群有明显差异,故模型系统也各不相同.龈上菌斑易于收集且其生存环境易于模拟,目前已有多种体内和体外模型被用于龈上菌斑生物膜的研究,而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牙菌斑生物膜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二甲铵(dimethylaminododecyl methacrylate,DMADDM)对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和菌斑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合成 DMADDM,并以质量分数为10%的比例添加到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中作为实验组,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作为对照组。使用人唾液培养所得到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来研究粘接剂的抗菌性,检测死/活细菌染色;检测蒸馏水和口腔全菌生物膜培养14 d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粘接强度的差异。结果:添加 DMADDM的粘接系统显著降低了菌斑生物膜活性;蒸馏水浸泡14 d对粘接强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菌斑生物膜浸泡14 d 后,对照组粘接强度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含有 DMADDM的牙本质粘接系统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够抵抗口腔环境对粘接性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可控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300恒化器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改良现有的MD -30 0恒化器 ,以适合口腔细菌复杂的生态研究。方法 在恒化器培养罐内安装一平台 ,上面放置的羟磷灰石或材料等可固定、移动或复位 ,调节恒化器的重要参数并作初步应用。结果 改良M -30 0恒化器模拟人类口腔环境的条件为 :培养基 2 .5g/L猪胃粘蛋白的TSB ,工作容量 12 0 0ml,稀释率 5 0ml/h ,搅拌速度 5 0次 /分 ,温度 37± 0 .1℃ ,pH7.0± 0 .1,气体 80 %N2 、10 %CO2 、10 %H2 。在羟磷灰石圆片表面能方便地形成人工菌斑生物膜 ,能比较不同义齿基托材料表面的细菌粘附。结论 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 -30 0恒化器可适用于研究人工菌斑生物膜及复杂口腔菌群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3种浮游细菌及其形成的单菌种菌斑、三菌种早期龈下混合菌斑的抗菌效果。方法测定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S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最小菌斑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on concentration,MBEC)。20、40、80 mg/m L的生物活性玻璃和惰性玻璃二氧化硅(Si O2)处理24 h早期三菌混合菌斑,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下摄片观察分析生物膜厚度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BG对菌斑的MBEC明显大于对浮游菌的MIC和MBC,MBEC为MIC的2~16倍。随着生物玻璃浓度加大,混合菌斑生物膜厚度变薄,团块减小,菌斑活性比减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Si O2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G可抑制和杀灭血链球菌、聚合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浮游菌及其单菌种菌斑生物膜,对浮游细菌效果优于菌斑生物膜。低浓度BG对龈下混合菌斑有一定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靖  王韦玮  胡凡  陈武 《口腔医学》2012,32(1):15-18
[摘要] 目的 观察口腔原位菌斑形成过程中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专业洁治后,7个志愿者佩戴可形成口内菌斑生物膜以供原位菌斑研究的上颌装置,分别佩戴12 h、1 d、2 d、3 d、5 d后,取下样本,与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2种细菌在菌斑形成发育中的分布及比例。结果菌斑生物膜厚度由5.26μm逐渐发育增加为46.93μm。12 h细菌仅形成平铺片状,链球菌占绝大多数,未见具核梭杆菌;此后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团块状菌斑。链球菌在2、3 d菌斑中比例下降;具核梭杆菌在5 d菌斑中比例比3 d上升107%。结论 链球菌在早期菌斑中为优势菌,具核梭杆菌在菌斑发育中期数量逐渐增加。2种细菌在菌斑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口腔内纯钛种植体短期内表面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并探讨细菌生物膜结构与口腔卫生环境的相关性。方法:从12例种植患者获得术后6周复诊时取下的12枚完整的ITI种植体愈合帽,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愈合帽表面生物膜的结构、分布等性质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分析,并分析了与牙菌斑指数的关系。结果:种植术后6周的12枚种植体愈合帽表面均广泛存在细菌生物膜,但分布不均,与愈合帽表面的位置有关。生物膜的厚度及范围与牙菌斑指数呈正相关。结论:术后短期内种植体愈合帽表面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与口腔临床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