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透明帽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内镜中心就诊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52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的方式分为EMR-C组(n=29)和ESD组(n=23),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肿物大小及距肛缘距离、完整切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MR-C组手术时间较ESD短(P0.05),ESD组有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没有出现穿孔病例。结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应用EMR-C与ESD行内镜下治疗,两者的完整切除率相当,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可以作为内镜下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治疗T1aN0期直肠神经内分泌(良性)肿瘤。Moon SH等研究者为了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T1aN0期直肠神经内分泌(良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选择了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35例连续病例的组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及短期肿瘤治疗效果。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49.0岁(32~74岁),平均手术时间35.6 min(7~82 min),组织完整切除率达74.3%,未见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出血。1例发生非腹膜炎症状引起的穿孔,术后3 d出院。1例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5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25例病变位于黏膜层,16例位于黏膜肌层,17例位于黏膜下层),应用HOOK刀及IT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治疗,病变大小0.4~3.4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15~95 min (平均40 min),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类癌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黏膜隆起性病变、瘤体直径小于1.5cm、超声内镜检查无肌层浸润,超声或cT检查无转移,疑似结直肠类癌的43例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术后3d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均经内镜及药物治疗痊愈;术后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结肠镜是结直肠类癌检查的重要手段,超声内镜是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直径小于1.5cm、无转移、未侵及肌层的结直肠类癌,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剥离使用或不使用圈套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58例结直肠肿瘤(直径≥2.0cm),非随机分为两组,黏膜剥离使用圈套器(ESD-S)治疗29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29例,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结肠镜随访情况。结果 ESD-S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ESD组,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ESD组优于ES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D相比,ESD-S比较适合治疗直径<3cm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病理符合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治疗(普通圈套器电切组,12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EMR组,47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ESD组,39例)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78.57%(77/98)。普通圈套器电切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为66.67% (8/12),EMR组为82.98% (39/47),ESD组为76.92% (30/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仅1例ESD治疗后发生穿孔,其他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未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对病变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总结护理对策。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8例(95.00%)成功完整切除病灶,2例因病灶较大借助圈套器切除。术中出血2例,肠穿孔1例。术后苏醒期躁动1例,迟发性出血1例,肠功能紊乱1例。术后随访1年,复发1例(2.50%)。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疗效确切,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围手术期做好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电凝综合征(PEECS)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ESD围手术期处理提供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1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人。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变大小、位置和起源等因素与PEECS的关系。结果 28例(6.8%)病人并发结直肠ESD术后PEECS。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肿瘤起源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0 mm vs. ≥20 mm)、肿瘤位置(结肠 vs. 直肠)和肿瘤起源(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vs. 固有肌层)为PE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直径≥20 mm、肿瘤位于结肠和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是ESD切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术后病人并发PEEC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术后应予严密观察和谨慎的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0 mm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s,GI-NETs)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40例行EMR治疗直径≤10 mm GI-NETs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 40例均在内镜下以EMR术式完成,整块切除率和RO切除率达到100%,病变均局限于黏膜下层,未浸润固有肌层。术后病理分级:NET 1级(G1)35例,NET 2级(G2)5例,无NET3级(G3)病例。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1例失访,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余38例平均随访27.8个月,范围为5~46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分化良好的G1、G2期的直径≤10 mm GI-NETs,EMR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肿瘤结扎剥离术(ESD—L)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方法对4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均行ESD—L术切除胃部肿瘤,观察并分析术中和术后相关情况,术后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完整切除,7例出现穿孔,及时行全层切除并金属夹止血,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出现。44例均获完整随访观察,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剥离病灶,减少术中出血和创面,从而降低因直视下全层切除导致的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开展的内镜切除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和完整切除。与上消化道相比.结直肠壁更薄,ESD难度更高。第二炮兵总医院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肠镜检查发现的14例直径大于或等于3cm的结直肠巨大广基息肉行ES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ES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标本直径均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标本厚度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切除、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完全切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变组织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传统经肛门局部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低位直肠腺瘤效价比。方法 2012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低位直肠较大腺瘤病人96例,按两种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传统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48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肛门疼痛情况、住院费用和耗材比。结果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肛门局部切除组术后第2小时、8小时、12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均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肛门局部切除组住院费用和耗材比少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确定低位直肠腺瘤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病人病情、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经济情况等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由于其能够完整地剥离病灶,且复发率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有明显降低,在治疗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由于直肠部位存在较多的血管,在进行ESD治疗时容易发生出血,影响操作视野,延长手术时间,因此,良好的黏膜下层暴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