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胞内分枝杆菌肺病的CT特征,并与堪萨斯分枝杆菌、脓肿/龟分枝杆菌肺病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35例胞内分枝杆菌肺病、18例堪萨斯分枝杆菌肺病和22例脓肿/龟分枝杆菌肺病的胸部CT表现,比较其CT特征。结果 胞内分枝杆菌肺病病灶多分布于双肺(33/35,94.29%)、累及多个肺叶(18/35,51.43%)或全部肺叶(16/35,45.71%),主要表现为索条影(34/35,97.14%)、实变(33/35,94.29%)、小叶中心结节和树芽征(32/35,91.43%)、胸膜增厚(32/35,91.43%)、磨玻璃密度影(31/35,88.57%)、牵拉性支气管扩张(30/35,85.71%)、非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5/35,71.43%)、结节(24/35,68.57%)、肺内钙化(24/35,68.57%)和空洞(23/35,65.71%)。胞内分枝杆菌肺病磨玻璃密度影多于堪萨斯分枝杆菌(P=0.001)、脓肿/龟分枝杆菌肺病(P<0.001)。胞内分枝杆菌肺病空洞壁厚于堪萨斯分枝杆菌(P=0.019)、脓肿/龟分枝杆菌肺病(P=0.024)。胞内分枝杆菌肺病肺内钙化多于堪萨斯分枝杆菌(P=0.014)、脓肿/龟分枝杆菌肺病(P=0.007)。结论 相比堪萨斯、脓肿/龟分枝杆菌肺病,胞内分枝杆菌肺病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CT表现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免疫异常组(n=29)和免疫正常组(n=10)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 免疫异常组和免疫正常组单发病灶[3.45%(1/29)、30.00%(3/10)]、实变影[82.76%(24/29)、40.00%(4/10)]、小叶间隔增厚[51.72%(15/29)、10.00%(1/10)]、胸腔积液[58.62%(17/29)、10.00%(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磨玻璃影、结节、团块影、空洞、空洞分隔征、晕征、树芽征、支气管扩张、侵袭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免疫状态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多发结节伴晕征、实变影、磨玻璃影、空洞及空洞分隔征等CT征象对提高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IPA的MSCT表现。结果 35例血管IPA的MSCT主要表现为多发病灶25例,以肺野外周带分布为主26例;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影29例,伴晕征16例,出现空气半月征或空洞20例。6例气道IPA的MSCT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4例,以双肺中上野分布为主4例。15例血管IPA随访患者中,在出现晕征后的第2、4周分别出现空气半月征6例、空洞4例;5例气道IPA在随访1周时出现斑片结节融合4例,2周时支气管扩张4例,4周时4例支气管扩张加重。结论 血管IPA的MSCT多表现为肺野外周带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常伴晕征或空气半月征或空洞;气道IPA多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以中上肺野分布为主,常合并逐步加重的支气管扩张。IPA进展迅速,CT动态随访观察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9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的肺曲霉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X线片和CT表现。结果 9例患者均有胸片资料,其中8例有CT资料,且均接受增强CT检查。胸片示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8例,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影及大片状实变影,实变影及结节周围模糊,部分结节内可见空洞影。CT表现:肺部大片实变4例,其中3例可见"支气管气相征",实变并肺部小叶间隔增厚1例;肺部多发结节4例,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多数结节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例结节内见空洞,部分空洞内可见细线状分隔。增强后片状实变影及结节影均有强化,平扫CT值平均为(32.94±2.93)HU,增强后CT值平均为(64.13±6.31)HU。9例患者中3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在部分患者可有一定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ECG)联合增强CT对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4例APVC患者,术前均接受ECG检查,其中18例联合增强CT检查,统计诊断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 34例APVC患者中,ECG正确诊断28例(28/34,82.35%),漏诊3例(3/34,8.82%),误诊3例(3/34,8.82%)。经ECG联合CT诊断的18例患者中,单独经ECG正确诊断15例(15/18,83.33%),无漏诊,误诊3例(3/18,16.67%);ECG联合CT正确诊断17例(17/18,94.44%),无漏诊0例,误诊1例(1/18,5.55%)。结论 ECG联合增强CT可准确诊断APVC。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诊断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的价值。方法 观察60例经病理学证实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患者的18F-FDG PET/CT早期和延迟显像,分析病灶CT征象并测量18F-FDG代谢参数,分别评价PET、CT及PET/CT诊断肺肉芽肿性炎的准确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早期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 60例中,22例(22/60,36.67%)病灶位于左肺,38例(38/60,63.33%)位于右肺;病灶最大径0.4~8.4 cm;14例(14/60,23.33%)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46例(46/60,76.67%)形态不规则;CT值为22.0~77.0 HU;43例(43/60,71.67%)病灶密度均匀;41例(41/60,68.33%)病灶可见"反3字"征或尖角征,6例(6/60,10.00%)出现刀切征,1例(1/60,1.67%)出现晕征;4例(4/60,6.67%)病灶内部出现空洞;6例(6/60,10.00%)见支气管充气征;26例(26/60,43.33%)病灶位于胸膜下,其中20例(20/26,76.92%)病灶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包括3例(3/20,15.00%)见胸膜凹陷征。60例病灶的早期中位SUVmax为3.95(1.73,6.78),低于延迟期的4.55(2.52,7.65)(P<0.05);中位RI为12.22%(5.89%,24.70%)。病灶早期SUVmax与其最大径呈正相关(r=0.57,P<0.05)。18F-FDG PET/CT诊断肺肉芽肿性炎的准确率为91.67%(55/60),高于单独PET(61.67%,37/60)或CT(78.33%,47/60)检查(P均<0.05);CT准确率高于PET(P<0.05)。结论 肺孤立性肉芽肿性炎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18F-FDG PET/CT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PET及CT。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组临床确诊COVID-19家庭共16例患者的家庭流行病学病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初次X线检查9例阳性,5例阴性,2例疑诊肺炎。CT显示12例双肺病变,3例单肺病变,1例未见异常;包括单纯磨玻璃病灶(GGO)4例,单纯结节影1例,GGO、实变影及结节影混合存在11例,1例伴心包积液,4例胸膜及叶间胸膜增厚,1例少量胸腔积液。治疗后80.00%(12/15)患者病变吸收≥50%,14例仍见残留灶。结论 家庭聚集性COVID-19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在病例筛查、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胸部CT表现及其治疗期间动态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观察其首次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 首次胸部CT于10例(10/10,100%)均见多发肺结节,周围伴晕征;其中4例(4/10,40.00%)病变弥漫分布(弥漫分布组),6例(6/10,60.00%)散在分布(散在分布组)。10例中,4例(4/10,40.00%)见斑片或大片状影,3例(3/10,30.00%)见片状磨玻璃影。10例(10/10,100%)纵隔淋巴结均增大,8例(8/10,80%)伴肺门淋巴结增大;4例(4/10,40.00%)存在小叶间隔增厚;5例(5/10,50%)出现浆膜腔积液。弥漫分布组与散在分布组间组织胞浆菌暴露时长、住院时长及首次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2.35、-2.34,P均<0.05)。治疗过程中,2例(2/10,20.00%)病变持续吸收好转,8例(8/10,80.00%)先后出现病变进展;治疗3个月后病变均好转。结论 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治疗前及治疗过程行胸部CT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LELC的CT表现。结果 244例LELC中,中央型132例(132/244,54.10%),周围型112例(112/244,45.90%);肿瘤最大径1.2~13.1 cm,平均(5.42±2.64)cm;结节型49例(49/244,20.08%),肿块型195例(195/244,79.92%);169例(169/244,69.26%)边界清晰,183例(183/244,75.00%)见分叶征,104例(104/244,42.62%)病灶边缘见毛刺;184例(184/244,75.41%)病灶紧贴纵隔,111例(111/244,45.49%)见"类胸膜尾征"改变。CT平扫158例(158/244,64.75%)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160例(160/223,71.75%),145例(145/193,75.13%)呈渐进强化,108例(108/193,55.96%)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受侵变细和异常细小杂乱的血管影,81例(81/193,41.97%)动脉期病灶内见血管包埋征。185例(185/244,75.82%)见支气管包埋和/或闭塞。124例(124/244,50.82%)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81例(81/244,33.20%)间质增厚,132例(132/244,54.10%)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167例(167/244,68.44%)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右肺中叶、两肺下叶纵隔胸膜旁肿块,边界清、浅分叶,伴类胸膜尾征、增强动脉期血管包埋征、周围肺区磨玻璃密度影及网格增粗影和淋巴结肿大是肺LELC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MRI征象,探讨MRI对PBC的诊断价值及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PBC的45例患者(其中33例接受肝穿刺活检)的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例PBC的MRI征象:弥漫性肝大17例(17/45,37.78%);门静脉周围T2WI高信号影35例(35/45,77.78%);T2WI肝脏信号不均匀34例(34/45,75.56%);门静脉周围晕征34例(34/45,75.56%);腹部淋巴结增大39例(39/45,86.67%)。接受肝穿刺活检的33例PBC中,肝脏信号不均匀性分级与组织学分期存在明显正相关(r=0.703,P<0.001);晕征在组织学各期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晕征分级与组织学分期呈正相关(r=0.687,P<0.001),其中Ⅰ期与Ⅱ期比较,晕征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841),Ⅱ期与Ⅲ期、Ⅲ期和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大淋巴结在组织学各期出现频率、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诊断PBC有重要价值,晕征及肝脏信号不均匀性有助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评估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RA-FMD)致肾动脉狭窄(RA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及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RA-FMD致重度RAS患者、共21条受累肾动脉的灰阶超声表现及多普勒参数,计算超声诊断RAS及累及部位的准确率。结果 18例中,10例(10/18,55.56%)患侧肾脏较健侧肾脏缩小≥15 mm;15例(15/18,83.33%)肾皮质回声无明显改变,3例(3/18,16.67%)皮质回声稍增强。超声显示20条受累肾动脉,检出率为95.24%(20/21),定位诊断狭窄部位的准确率为85.00%(17/20)。4例经DSA证实合并狭窄后瘤样扩张及小动脉瘤形成,超声诊断其中3例为段动脉狭窄但均未显示肾内动脉瘤,1例提前分支或副肾动脉近肾门处狭窄可能。结论 超声可较准确地判断RAS及狭窄部位,但需结合临床确诊RA-FM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淋巴管造影在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P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DPL患者18例,由2名医师分别对其淋巴管造影表现及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18例DPL患者的胸部表现包括:对比剂反流18例(100%)、淋巴管扩张18例(100%)、纵隔软组织肥厚18例(100%)、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增厚18例(100%)、小叶间隔增厚15例(83.33%)、叶间裂增厚15例(83.33%)、双肺磨玻璃影14例(77.78%),以及胸腔积液17例(94.44%)、胸膜增厚9例(50.00%)、胸膜外软组织增厚11例(61.11%)、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16例(88.89%)、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44.44%)、胸腔和纵隔心包积气4例(22.22%)、胸廓塌陷3例(16.67%);胸外异常表现包括:腹膜后对比剂反流和淋巴管扩张4例(22.22%)、腹腔积液1例(5.56%)、腹膜后和脾脏囊性淋巴管瘤各1例(5.56%)、颈部淋巴管扩张8例(44.44%)、胸导管出口梗阻8例(44.44%)、颈部多发淋巴结10例(62.50%)、腋窝多发淋巴结16例(88.89%)、下肢淋巴水肿1例(5.56%)、颜面部水肿1例(5.56%)和骨骼异常3例(16.67%).结论 MSCT直接淋巴管造影能通过显示对比剂的异常分布和堆积明确判断有无淋巴液反流和淋巴管扩张及增多,为诊断和治疗DPL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DD)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纳入6例活检病理确诊RDD患者,分析其18F-FDG PET/CT及其他常规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RDD 18F-FDG PET/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6例RDD中,1例为皮肤原发病变,3例为淋巴结内+结外病变,2例仅有淋巴结内病变;最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骨(n=3),其次为鼻咽/鼻腔及鼻窦(n=2);PET/CT示其均呈FDG高摄取,最大标准摄取值为4.3~16.5。结论 RDD病灶18F-FDG PET/CT表现为FDG高摄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支气管色素沉着纤维化(BAF)致肺不张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支气管镜、病理或临床随访诊断的BAF致肺不张胸部CT表现,观察肺不张分布、形态、强化特点,以及肺内伴随征象、纵隔淋巴结改变及肺外改变。结果 86例中,51例(51/86,59.30%)见单发肺不张,35例(35/86,40.70%)见多发肺不张,共127个肺不张病灶;位于右肺中叶47个(47/127,37.01%),右肺上叶31个(31/127,24.41%),左肺上叶28个(28/127,22.05%),双肺下叶21个(21/127,16.54%);85个(85/127,66.93%)呈扇形伴支气管黏液嵌塞或斑片状低强化,42个(42/127,33.07%)呈非扇形伴或不伴空气支气管征。66例(66/86,76.74%)见结核相关病变;86例(86/86,100%)均见不同程度肺间质性病变、小气道病变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融合伴钙化致邻近支气管、血管狭窄或闭塞;肿大淋巴结平扫CT密度(62.21±21.87)HU,增强后可见均匀强化(68/86,79.07%)及环形强化(18/86,20.93%)。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输卵管原发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输卵管原发HGSC,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24例HGSC中,MRI显示20例(20/24,83.33%)输卵管和/或卵巢肿块、12例腹膜增厚和腹膜饼状改变、9例腹膜结节、22例(22/24,91.67%)盆腔(n=12)或腹盆腔(n=10)积液及12例(12/24,50.00%)淋巴结肿大;4例仅见腹膜广泛增厚及腹膜结节(4/24,16.67%)而未见输卵管和/或卵巢肿块。MRI共检出23个肿块输卵管和/或卵巢肿块,包括单侧病变17例(5例右侧、12例左侧)、双侧病变3例,肿块最大径(7.11±3.68) cm,其中17个呈长条形或管形、4个形态不规则、2个呈圆形或椭圆形;12个为囊实性,8个为实性,3个呈囊性;囊性成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成分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均表现为弥散受限;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9个肿块边缘见连续、14个见不连续窄带样强化。结论 输卵管原发HGS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