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联合二维组织追踪技术(2DTT)同步评价不同类型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心肌功能及血流能量损耗(EL)。方法 对45例持续性AF(CAF组)、3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组)患者及4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测量左心房常规结构及功能参数,采用2DTT技术获取左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SLAs、SRLAs)、左心房舒张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SLAed、SRLAed)、左心房舒张晚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SLAac、SRLAac);以VFM技术测量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心房整体能量损耗(EL-S、EL-D);比较3组间各参数差异,分析不同时相EL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①CAF组SLAs、SRLAs和PAF组各时相左心房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CAF组SLAs、SRLAs低于PAF组(P均<0.01);②CAF组和PAF组EL-S、EL-D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③各组EL-S与左心房整体排空分数(LATEF)、SLAs、SRLAs均呈正相关(r=0.26、0.33、0.19,P均<0.05),与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均呈负相关(r=-0.34、-0.25、-0.29,P均<0.01);EL-D与LATEF、SLAs、SRLAs均呈正相关(r=0.30、0.38、0.25;P均<0.01),与LAD、LAVImax、LAVImin均呈负相关(r=-0.46、-0.36、-0.37,P均<0.01)。结论 各型AF均可致左心房心肌功能及血流能量受损。VFM联合2DTT技术能定量评估不同类型AF患者左心房心肌功能及血流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定量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窦性心律下左心室血流能量损耗(EL)。方法 对54例AF患者(AF组)及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VFM检查,分析等容收缩期(T1)、收缩早期(T2)、收缩晚期(T3)、舒张早期(T4)和心房收缩期(T5)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EL,比较2组一般资料、心功能参数以及EL的差异。以与对照组相比5个时相均有统计学意义的EL为应变量、一般资料和心功能参数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时相EL增高的危险因素。结果 AF组体表面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心房收缩期血流峰值(A)及E/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均高于对照组,而A和e''低于对照组(P均<0.05)。各时相基底段EL及T4中间段、心尖段EL,T1、T2心尖段EL明显增高(P均<0.05);其他时相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相基底段EL增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T1:年龄、E/A;T2:LVESV;T3:LVESV;T4:E/A、E、e'';T5:A、年龄。结论 AF可致左心室各时相基底段EL增高;采用VFM技术定量评估AF患者左心室EL,为观察AF对左心室血流模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测量正常构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左心房心内膜下心肌的应变和应变率,探讨STI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左心室构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例,健康对照组25名,获取其心尖四腔、三腔及二腔二维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取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率曲线,测定左心室心内膜下各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并计算左心室基底段水平、中间段水平、心尖段水平各6节段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心室18节段平均应变;应用STI技术获取左心房中间段和基底段两个水平各房壁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率曲线,测量和计算各房壁的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获取左心房心内膜下心肌应变曲线,测量和计算左心房负向峰值应变(negS)、正向峰值应变(posS),并计算左心房总应变(totS)。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二尖瓣口E波峰值(MVE)、二尖瓣口A波峰值(MVA)、E/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左心室心内膜下各节段纵向应变收缩期峰值应变显著降低(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基底段水平、中间段水平、心尖段水平各6节段纵向收缩期平均应变值及左心室18节段平均应变值显著降低(P<0.01)。④对照组和高血压病组的左心房中间段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均显著低于左心房基底段(P<0.01)。⑤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的基底段水平左心室收缩期左房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显著降低(P<0.05)。⑥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的左心房负向峰值应变(negS)显著降低(P<0.05)。结论 超声STI技术可以早期准确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脏MRI应变技术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88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2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行心脏MR检查。将高血压组中血压140~159/90~99 mmHg者纳入Ⅰ组(32例),160~179/100~109 mmHg为Ⅱ组(28例),≥180/110 mmHg为Ⅲ组(28例)。对比各组间左心室心脏MRI参数及心肌应变参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肌应变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各组舒张晚期峰值充盈率(PFR2)、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PFR1)/PFR2、舒张晚期充盈量(FV2)、舒张早期充盈量(FV1)/总充盈量(FV)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Ⅲ组间FV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FV均大于其他3组(P均<0.05)。高血压各组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周向应变(GCS)及舒张期整体纵向峰值应变率(GLPDSR)、舒张期整体周向峰值应变率(GCPDSR)、舒张期整体径向峰值应变率(GRPDSR)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Ⅰ、Ⅲ组间GL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GCPDSR、GRPDS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Ⅲ组间GCPD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性别、收缩压均与GLS、GCS、GRS有关,病程与GLS有关,年龄、PFR1与GRS有关(P均<0.05)。结论 心脏MRI应变技术可早期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及舒张做功效能(MSP/MDP)。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50例(CSF组)和一般临床情况与之匹配的无CSF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STE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整体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及舒张早期应变率,计算左心室MSP和MDP,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CSF组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整体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及舒张早期应变率、MSP和MDP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 0.05)。CSF组冠状动脉平均血流帧数(TFC)与MDP呈负相关(r=-0.23,P=0.04);冠状动脉受累支数与MDP呈负相关(r=-0.31,P=0.03)。不同冠状动脉受累支数与对照组左心室MDP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受累2支、3支者MDP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结论 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且平均TFC越大,冠状动脉受累支数越多,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越明显。利用左心室心肌做功效能可全面评价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形态改变前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变。方法 将111例OSAS患者分为OSAS伴左心室肥厚(LVH)组(29例)及OSAS无LVH组(82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0名,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检查,比较3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I指标的差异,分析超声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OSAS伴LVH组与其他2组相比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及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增大(P均<0.05),室间隔及左心室侧壁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减小(P均<0.05);其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3)。OSAS伴LVH组与其他2组相比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S)及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减小(P均<0.05),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应变率比值(E/SRE)增大(P均<0.05),其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应变率(SRS)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无LVH组S、SRS及SRE减小(P均<0.05),E/SRE增大(P<0.001)。S、E/SRE均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独立相关(P均<0.05),LVMI与平均血氧饱和度独立相关(标准化系数=-0.299,t=-3.273,P=0.001)。结论 OSAS可影响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在左心室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前,LV收缩及舒张功能已受损。  相似文献   

7.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左心房功能变化。 方法 分别对30例PAF患者(PAF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早期二尖瓣跨瓣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跨瓣血流速度(A)、E/A、肺静脉收缩峰值流速(PVs)、肺静脉舒张峰值流速(PVd)、肺静脉收缩峰值流速/舒张峰值流速(S/D)、心房收缩期流入肺静脉血流流速(PVa),计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应用STI技术获取左心房各壁各节段的应变率曲线,分别测量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e)和左心室舒张晚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a),计算其平均值(mSRs、mSRe、mSRa)。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F组LAD、LAVmax、LAVp、LAVmin增大(P<0.05),LAAEF、LAPEF减低(P<0.05);E升高、A减低、E/A升高(P<0.05),PVs、PVd减低,S/D减低(P<0.05);PAF组左心房各壁各节段SRs、SRe和SR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F组中,SRs与SRe及SRa之间无相关性(P>0.05),mSRa与LAAEF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对照组中,SRs分别与SRe及SRa呈负相关(r分别为-0.347、-0.384,P<0.05)。 结论 PAF患者左心房各壁应变率峰值减低,左心房辅泵功能、管道功能和储蓄功能相互代偿作用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阵发性房颤(AF)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30例因阵发性AF接受RFCA治疗患者(AF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常规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m),计算E/Em;测量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最小容积(LAVmin)和最大容积(LAVmax),计算左心房主动排空率(LAAEF)、左心房被动排空率(LAPEF);以2D-STI获得左心房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及左心室舒张早、晚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mSs、mSe、mSa)、应变率(mSRs、mSRe、mSRa)以及左心房僵硬度(LASt)。比较RFCA前后阵发性AF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F组术前LAD、LAVp、LAVmin、LAVmax、E/Em、LASt增大,LAPEF、LAAEF、E、Em、mSs、mSe、mSa、mSRs、mSRe、mSRa减低(P均<0.05)。AF患者RFCA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左心房应变参数及LASt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天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前减低,LASt较术前增高(P均<0.05);术后3个月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前增高,LASt较术前减低(P均<0.05);术后1个月、3个月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后3天增高,LASt较术后3天减低(P均<0.05);术后3个月mSRs较术后1个月增高(P<0.05)。结论 阵发性AF患者RFCA术后3天左心房功能下降,术后1个月辅泵功能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左心房储备、辅泵、管道功能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脏MR特征追踪(CMR-FT)技术定量分析扩张性心肌病(DCM)左心房(LA)心肌应变的价值。方法 对28例临床诊断DCM患者(DCM组)及23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集心脏MRI。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以CMR-FT技术基于两腔心和四腔心图像获得LA应变参数,测量LA容积(LAV)参数;比较组间CMR参数的差异,分析DCM的LA应变参数与LA射血分数(LA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DCM组LAV增大、LAEF减小,应变和应变率参数总应变(εs)、被动应变(εe)、主动应变(εa)、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正向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LA峰值负向应变率(SRe)及左心室舒张晚期LA峰值负向应变率(SRa)绝对值均减小(P均<0.05)。DCM患者εs与LA总射血分数(LAEFtotal)、εe与LA被动射血分数(LAEFpassive)及εa与LA主动射血分数(LAEFactive)均呈高度正相关(r=0.92、0.86、0.86,P均<0.05),εs、εe、εa与NT-Pro-BNP均呈中度负相关(r=-0.49、-0.40、-0.44,P均<0.05)。结论 CMR-FT技术可评估DCM患者LA心肌应变,有助于定量分析其LA功能;DCM所致LA应变参数降低与容积参数及NT-pro-BNP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形态和功能。方法 收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心房内径指数将其分为左心房无扩大(NLAE)组(n=35)和左心房扩大(LAE)组(n=35),并收集3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RT-3DE检测最大、最小和收缩前左心房容积(LAVmax、LAVmin、LAVpre),计算左心房每搏输出量(LASV)、总射血分数(LAEF)、主动射血分数(LAaEF)和被动排空分数(LApEF)。采用2D-STI计算左心房壁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晚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比较3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2D-STI与RT-3DE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LAE组LAaEF、mSRa增高,LApEF、mSRs、mSRe降低(P均<0.05);与NLAE组比较,LAE组LAVmax、LAVpre、LAVmin、LASV、LAaEF、mSRa增高,LAEF、LApEF、mSRs、mSRe降低(P均<0.05)。NLAE组和LAE组中,mSRs与LAEF(r=0.70、0.77)、mSRe与LApEF(r=0.80、0.82)、mSRa与LAaEF(r=0.87、0.89)呈明显正相关(P均<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在重构前即已发生功能改变;RT-3DE和2D-STI技术可用于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张玉龙  张一英 《疾病监测》2011,26(6):491-4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伤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上海市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 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7 391例,男女性别比为2.27 ∶ 1;伤害病例以15~39岁年龄组最多(50.55%);本区户籍占44.67%,外地户籍占55.33%;7月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12.12%),发生时间多在08:11-16:37;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前5位伤害发生原因是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66.28%)、跌倒/坠落(22.07%)、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47%)、机动车交通事故(1.86%)、烫伤(1.59%)。 结论 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应重视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抗Hp治疗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54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Hp治疗方案1、4C-UBT结果等,分析其感染率及治疗效果。对调查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未抗Hp的患者中14C-UBT阳性率为53.7%,经抗Hp的患者中14C-UBT的阳性率为25.9%(P〈0.001)。在70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14例(20%)患者经过2次或2次以上抗Hp治疗,治疗方案以含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三联治疗为主。4周后随访,77.1%患者14C-UBT转阴,其中19例患者在8周以后复查,其阳性率较低(15.8%)。7例四联治疗患者Hp全部根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C-UBT的结果与抗Hp的次数和处方医师是否是消化科医师显著相关(P〈0.05)。29.6%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常用的抗Hp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在77.1%左右,含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患者的再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碘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中碘的存在形态。 方法 采集部分高碘地区的水样,采用碘-淀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法鉴别水中碘的形态和测定水碘含量。 结果 在172份水样中,161份以碘离子(混含少量的碘分子)形态存在,10份以碘酸根和碘离子混合形态存在,1份以单纯的碘酸根形态存在。 结论 我国高碘地区存在碘离子和碘酸根两种形态的高碘水源,碘离子是主要存在形态,其次是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形态,单纯的碘酸根形态较少。在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的水源中,碘酸根为主要形态。尚未发现以高碘酸根形态存在的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