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准确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有利于对该病的临床评价。目前可采用超声心动图、心脏MRI(CMRI)及其他多种检查方法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并对舒张功能的病生理机制、舒张功能障碍分级有提示作用。其中CMRI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包括舒张期容积-时间曲线、二尖瓣血流与肺静脉血流成像、心肌标记及其他CMRI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作犬额叶脑出血模型 10只 ,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 0 .5h、3h、6h、12h、2 4h、4 8h、72h、7d、15d进行PWI动态扫描。结果 血肿区 0 .5~72h无灌注 ,7~ 15d无或微灌注 ;血肿周边区 0 .5~ 6h低灌注 ,12h血供开始逐渐回升并接近对侧呈稍低灌注 ,部分有高灌注 ;远隔区 0 .5h~ 15d普遍稍低灌注。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血流灌注普遍性降低 ,12h是血肿周边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时间转折点。PWI是客观研究和评价脑出血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血肿灶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犬28只.随机分为两组:NGF组(n=20):注血后0.5h,将NGF 2000 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ICH)组(n=8):只注血,不注药。在ICH后1、3、10、28d四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采用Purdy评分观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外源性NGF在血肿灶周脑组织中的有效表达。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血肿灶周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单标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①1~3d Purdy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0~28d评分NGF组显著好于ICH组(P〈0.05)。②NGF组血肿灶周免疫阳性细胞3d时大量出现,染色较深。持续10d,而ICH组表达量少且持续时间短(P〈0.05)。③NGF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NSE、GFAP单标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ICH组(P〈0,05)。结论 外源性NGF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早期能够通过保护神经元提高存活率;晚期能够通过促进胶质细胞适度增生、神经纤维生长来促进血肿灶周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33岁,因常规体检时发现两肺弥漫性病变于2006年6月25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轻微咳嗽,无痰、咳血,无发热、喘息及夜间盗汗而未进行治疗。1周前参加常规健康体检,X线胸片发现两肺弥漫性病变于2006年6月15日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当天做胸部CT检查考虑为支气管扩张。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技术探索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资料与方法 36例急性PQ中毒患者及其年龄、性别、职业相匹配的对照组36名进入本实验,搜集必要临床资料,行MRI 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RFSE)-T2 WI、重度T2*加权成像(ESWAN)-SWI和FAIR检查.比较两组不同脑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的差异及其与血毒物浓度的关系.结果 SWI未发现异常出血灶.中毒患者中脑及额叶的rCB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降绝对值与血毒物浓度呈弱相关.不同脑区的rCBF值有明显差异,海马区血供较丰富.结论 急性PQ中毒可能影响了某些脑区的微循环(比如中脑),从而造成特异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SD大鼠大脑皮层、外囊和尾壳核的扩散峰度参数间的差异性,比较平均扩散峰度(MK)与平均弥散率(MD)对组织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组不同年龄的雄性SD大鼠,行颅脑常规MRI(冠状位T1WI和T2WI)及扩散峰度成像检查,测量两侧大脑皮层、两侧外囊、两侧尾壳核的MK值和MD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大脑皮层、外囊、尾壳核的左右侧别间各统计指标的差异;采用One-Way ANO VA比较各部位间各统计指标差异及同一部位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MK值、MD值对组织微观结构改变的敏感性.结果 两侧大脑皮层、两侧外囊、两侧尾壳核的MK值、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大脑皮层、两侧外囊、两侧尾壳核的MK值、MD值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3个月、6个月、10个月和13个月MK值在不同部位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个年龄组MD值不同部位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MK值较MD值对组织的微观结构改变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后门控成像技术,探讨超低浓度碘对比剂270 mgI/ml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冠状动脉CTA后门控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将其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浓度对比剂,A组(碘浓度270 mgI/ml,0.8 ml/kg,体重小于60 kg), B组(碘浓度300 mgI/ml,1 ml/kg),C组(碘浓度320 mgI/ml,1 ml/kg),D组(碘浓度350 mgI/ml,1 ml/kg),比较4组间图像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及碘用量等。结果120例行冠脉CTA检查的患者中,4组一般资料比较,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MI及心率小于B、C、D组(P>0.05)。4组图像的节段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较B组碘用量降低了28.0%,较C组降低了32.5%,较D组降低了38.3%。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冠脉CTA是可行的,获得的图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同时可明显降低碘用量,该技术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间窗。 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分子影像医学和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34只雄性4.5~5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生理盐水组(n=8),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n=10)和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n=10)。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插入的深度不同。因子治疗组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3h和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2.5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50μL和神经生长因子400AU(相当于16μg/L)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生理盐水组则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72h,应用MR影像学、红四氮唑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各组动物脑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率、表观弥散系数值比率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在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后24,72h,采用Purdy评分标准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得分最低为2分,表示无神经功能缺陷;总得分最高为11分,表示动物意识丧失或死亡。 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2h再灌注72h,MR影像测得梗死灶主要限于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和部分尾壳核。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梗死百分率分别较生理盐水组下降44.0%和33.3%。②缺血2h再灌注72h的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4&;#177;0.5),(4.8&;#177;0.8),(5.4&;#177;0.5),P〈0.01);[(2.8&;#177;0.4),(3.2&;#177;0.8),(4.6&;#177;0.5),P〈0.01]。③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79.2&;#177;0.5)%,(79.9&;#177;0.6)%,(81.8&;#177;0.3)%,0.01]。④缺血2h再灌注72h的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灶周皮质区梗死灶周区表观弥散系数值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9&;#177;3)%,(83&;#177;3)%,(74&;#177;4)%,P〈0.01]。这两组灶周皮质凋亡率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10.4&;#177;0.7)%(15.5&;#177;1.2)%(20.2&;#177;1.3)%,P〈0.01];[(17.4&;#177;1.3),(26.1&;#177;1.0),(54.1&;#177;6.9),P〈0.01]。结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元护作用,有效时间窗最少是再灌注后6h。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母体孕期和哺乳期骨骼铅动员的规律及机制。[方法]36只雌性昆明小鼠通过饮水暴露于醋酸铅(含铅元素10.0mol/L)4周后怀孕,分别在孕期的第1、7和14天,哺乳期的第1、10和21天取股骨、全血和血清,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总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含量,分别与同日龄非染铅母鼠比较。[结果]自孕中期开始,铅暴露组母鼠的血铅(blood lead)及血清总PTH水平开始明显上升,血钙、骨钙及骨铅水平开始明显下降;血铅水平在哺乳期末上升至(0.38±0.02)μmol/L,较孕初期上升65.22%(P〈0.05);骨铅水平(femur lead)在哺乳期末下降至(269.14±9.78)nmol/g,较孕初期下降28.45%(P〈0.05);血钙、骨钙水平在哺乳期末分别下降至(1.85±0.07)mmol/L、(12.74±0.38)mmol/g,较孕初期分别下降18.50%、17.75%(P〈0.05);在孕中期,血清总PTH水平上升至(6.04±0.50)μg/L,较孕初期上升103.37%(P〈0.05),直至哺乳期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的血铅、骨铅、血钙、骨钙及血清总PTH水平在观察期内各个阶段均有明显差异(P〈0.05);铅暴露组血铅水平与血清总PTH水平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790,P〈0.0001)。[结论]母鼠孕期及哺乳期骨骼铅动员可能与血清PTH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颅内结核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RI对颅内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近10年收治的颅内结核病病例21例,就其临床表现与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1例颅内结核病例中,脑膜型15例,脑实质型4例,另有2例为混合型,在MRI影像上脑膜型结核在T1权重像上均有脑池和脑裂的不规则信号增高,T2权重像上信号更高,但低于脑室内脑脊液信号,增强后均有脑膜的异常强化;脑实质型结核在T1权重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权重像上为高信号,呈环状和结节状,增强后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脑膜脑实质型结核具有上述两型的MRI表现,但主要以脑膜异常改变为著,结论:脑池,脑裂正常形态消失,呈T1稍低信号,T2高信号,但低于脑脊液信号,不规则的脑膜强化和脑实质内环状或结节状强化是颅内结核的主要MRI表现,对确立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