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刘秀梅 《中外医疗》2015,(6):177-178
目的:对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A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肺部慢性炎症患者作为慢性肺炎组、以30例原发性肺癌作为原发性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支气管动脉内径、慢性肺炎组与肺癌组的体外循环供血率。结果慢性炎症组、肺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的内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炎症组肺体外循环动脉供血率为46.67%,肺癌组肺体外循环动脉供血率为16.67%,慢性炎症组显著高于肺癌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扩张普遍存在于肺部慢性炎症及原发性肺癌中,尤其肺部慢性炎症的支气管扩张更明显,两者的供血动脉CTA表现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研究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扫描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3例,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或慢性炎症21例,支气管肺癌合并支扩2例,肺内血管畸形2例,肺隔离症3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支扩及慢性炎症36例中,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15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供应病灶的动脉共117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占71.8%(84/117),10支存在异位起源,肺外体循环动脉占28.2%(33/117),其来源和数目与病灶所处位置、累及范围及胸膜病变密切相关;肺动静脉瘘1例,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支气管动脉畸形1例,表现为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伴多个动脉瘤形成;肺隔离症3例,表现为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灶。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提供咯血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等详细数据,有效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三维影像特征,在咯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中不同层厚的MIP、MPR、VRT重组图像对于肺动脉栓子的检出率.方法 对于42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利用原始数据分别行1 mm、2mm、5 mm、10 mm MIP、2 mm MPR及VRT重建图像重建.显示叶、段、亚段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并行χ2检验.结果 32例患者显示肺动脉栓塞91支,其中肺动脉主干11支、肺叶动脉29支、肺段动脉29支、肺亚段动脉22支.对于肺动脉主干及肺叶动脉栓塞的检出,6组图像检出结果 无明显差异.对于肺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检出,1mm、2mm MIP、2 mm MPR组检出率明显高于5mm、10 mm MIP组及VRT组;2 mm MIP组与1 mm MIP、2 mm MPR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443,1.000).2 mm MIP组与5 mm、10 mm MIP及VRT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1,0.000).结论 多层螺旋CT,2mm层厚MIP重建图像能明显提高段、亚段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又能减少图像数目,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病例。对28例病例行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其中9例有DSA对照。结果 28例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均像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和血管直径。12例肺癌病例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未见肺动脉供血,16例支气管扩张病例显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从而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于春英  杨西海  激扬 《河北医学》2013,(12):1783-1785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形态特征的显示及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以VR、MPR、MIP重建,观察不同成像方法对孤立性肺结节相关重要征象的显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MPR对病灶的显示能力与轴位成像相比并无明显优势(P〉0.05);VR在显示边缘形态、内部结构及胸膜凹陷征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成像(P〈0.05);MIP在显示病灶边缘形态及灶周支气管方面显著优于轴位成像(P〈0.05)。结论:三维重建成像可显著提升CT诊断的准确性,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例经16层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例资料,总结16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IMH基本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 主动脉壁内血肿、内膜钙化移位、主动脉穿透性渍疡可在MPR、CPR上清晰显示。结论 16层螺旋CT扫描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第二肩关节间隙的多层螺旋CT(MSCT)测量方法并统计其正常范围。方法使用GELigtspeed16层螺旋CT对30~60岁的健康成人男、女各30例,共120个肩关节进行扫描,将原始数据传至MSCT工作站进行VR、MPR、MIP等后处理,然后分别在VR、MPR、MIP等图像上观察、测量肩峰外段前下缘和与之平行的肱骨头切线之间的距离"峰肱距"(h1),肩峰最外端和与之对应的肱骨头结节间沟之间的距离"峰沟距"(h2)。结果 h1、h2在VR和MPR像上测量结果较为接近、MIP像测量结果差异稍大,但h1、h2的95%参考范围无论是VR、MPR像还是MIP像都分别为6.62mm~9.85mm和11.53~17.86mm。结论 h1、h2均能较准确的反应第二肩关节间隙的骨性距离,因MSCT具有VR、MPR、MIP等多种后处理工具,因此,用MSCT测量更具优势且准确性更高,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给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肺栓塞患者共发现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栓子491处,VR重建对肺段动脉、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低于MPR与MIP,VR对肺栓塞栓子整体检出率为81.1%,低于MPR与MIP重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1处肺栓子直接征象以偏心性充盈缺损多见,其次为完全性栓塞、中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较少见;间接征象包括肺梗塞、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增粗、胸腔积液、肺纹理局限性稀疏、支气管动脉扩张。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敏感度、特异性高,且安全、无创,图像质量高,分辨率高,同时配合MPR、MIP后处理,可提高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支气管镜证实的肺癌及支气管内膜结核42例,均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并行MPR重建,观察和测量病变支气管壁的厚度及长度。结果:26例中心型肺癌的叶、段支气管管壁厚度(T)平均为14.5mm,管壁增厚长度(L)平均为25.2mm,其T/L比值为0.58。1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T/L比值为0.17。结论:采用MPR技术观察和测量病变支气管壁的厚度、长度及其比值(T/L)有助于中心型肺癌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腹腔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5例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选择5.0mm×2.5mm的扫描参数,行层厚3.0mm间隔1.5mm的轴面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部分病例增加曲面重建(CPR)。统计MIP和VR二种成像方法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率。结果:36例正常腹腔动脉;6例变异腹腔动脉及分支;23例病变腹腔动脉。MIP和VR法血管分支显示率分别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脾动脉100.0%(65/65),肝右动脉80.0%(52/65),肝左动脉76.9%(50/65),胃左动脉73.9%(48/65),胃十二指肠动脉96.9%(63/65)。结论:MS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在腹部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IP和VR法的显示能力相当,但VR比MIP重建的血管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即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在骨骼系统外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500例存在骨骼系统骨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后所采集的容积数据在GE工作站中应用软件功能行MPR、MIP、VR图像重组进行观察损伤细节,同时与X线片及CT二维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MPR、MIP和VR重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骼系统骨折地细节,同时VR重组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骨折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论 16排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是诊断骨骼系统骨折的有效手段,是复杂性骨骼系统骨折术前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经临床证实为肺动脉栓塞18例,行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肺动脉栓塞的直接、间接征象及分型,以及原始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方法对栓子的显示效果。结果 18例患者中共发现栓子133个,其中中心性23个,部分性56个,附壁性34个,完全阻塞性20个。原始横断面检出栓子133个,MPR检出栓子127个,而MIP及VR检出栓子较少(分别为66个、32个),对叶、段水平栓子发现能力差。结论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肺动脉栓塞诊断手段,原始横断位图像及MPR重建图像是显示栓子的主要方法,MRP及VR则是显示栓子的有力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支气管扩张1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8例,炎性病变8例,肺结核6例。CTA共检出54支咯血相关动脉,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7例伴有肺循环动脉供血,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结论 CTA能够提供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走行、数目等三维影像特征,不但在介入栓塞术前的病情评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咯血病因的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了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尉东涛  张建平  孙海成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8-109,F000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重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方式证实的22例肝脏肿瘤进行128层螺旋CT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SSD)与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双期血管重建成像。结果肝动脉期vR和MIP等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属支,门静脉期VR和MIP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结论128层螺旋CT双期血管重建成像技术快速、直观、准确,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肝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王锦良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38-40,46,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从临床受检者中选取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86例,用Discovery Ultra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人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行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重建。结果86例中,脑血管动脉瘤5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22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8例和烟雾病3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虽色彩单调,但对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牙损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螺旋CT薄层扫描后,将原始数据用3D软件行MPR、MIP及VR等三维重建,并进行旋转、切割,以观察损伤牙及其周围结构改变。结果薄层横断轴位图像及三维重建MPR、MIP、VR等同像联合观察应用均能明确发现诊断损伤牙的部位、类型及伴发的其它损伤性改变,效果极佳。结论薄层横断轴位、MPR、MIP、VR在观察牙损伤时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存临床检查中应联合应州图像以提高牙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BA)的CT影像特征,为肺癌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3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延迟时间25~ 30 s,扫描时间8~12 s;并将上述轴位图像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选取最佳观察角度,充分显示BA的CT影像特征.结果 原发性肺癌组BA显示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肺癌组较正常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组患侧较健侧BA明显增粗(P<0.05).原发型肺癌病灶内支气管动脉主要表现为断断续续、迂曲增粗、交织成网状;相关肺动脉可被包绕,表现为残根状,截断及受侵变窄.结论 64层CTA能安全、直观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CT影像特征,为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重建层厚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子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肺动脉栓塞(PE)图像资料,利用原始数据分别行层厚0.625、1.25、2.5、5.0 mm重建图像,然后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3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对于在不同层厚的各级肺动脉显示及其栓子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40例PE均为双肺多发肺栓塞,共累及各级肺动脉分支409处,范围从肺动脉主干至亚段动脉。40例PE中,对亚段动脉栓子检出率,0.625、1.25、2.5 mm MPR图像和MIP图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mm MPR、5 mm MIP及VR图像对亚段动脉栓子显示较0.625、1.25、2.5 mm MPR及MIP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薄层横断图像,对亚段动脉栓子的观察至少要用2.5 mm重建层厚的MPR或MIP图像,两者任选择一项即可。而1.25 mm层厚对亚段动脉栓子不易漏诊,且能大大地提高观察者阅片速度,故1.25 mm层厚的MPR或MIP为最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咯血为主症的支气管扩张症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大忠  吴书信 《当代医学》2011,17(12):70-71
目的 探讨以咯血为主症的支气管扩张症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 对以咯血为主要症状、临床疑为支气管扩张的56例患者进行CT平扫、三维(3D)重建成像及最小密度投影处理.结果 35例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经多层螺旋CT扫描肺窗重建及后处理(MPR、MIP、MinIP)能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所在的肺叶、肺段以及扩张征象的类型.结论 螺旋CT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能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MSCT三维重组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显示(VR)对孤立性肺结节征象显示的价值。方法73例MSCT检查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行MPR及VR重组,分别比较其在横断面薄层、MPR、VR上显示率的差异。结果1:MP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高于轴位的检出率(P〈0.05);2:VR对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圆形结节征的检出率高于轴位的检出率(P〈005);3:MPR对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圆形结节征的检出率高于横断面薄层的检出率,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PR及VR对孤立性肺结节部分征象的显示优于横断面,结合横断面有助于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