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骨代谢平衡改变的特点。方法应用骨标志物图示分析法(bonemarker plot)对35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血骨代谢特异性标志物(骨吸收指标:Ⅰ型胶原蛋白C端肽,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骨形成指标:骨钙素,osteocalcin,OC)的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后2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采集前(P<0.05),β-CTX和OC的平均升幅分别为(64.5±47.1)%和(34.7±25.2)%。bone marker plot分析显示采集后骨转换水平大幅升高(P<0.05);骨平衡向骨吸收增强方向偏移(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过程对献血者骨代谢平衡的影响的特点为以骨吸收增强为主的骨转换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针灸联合补肾壮骨汤对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OP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磷酸酶(ALP)、骨钙素(OC)、β胶原交联C端肽(β-CTX)、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Ⅰ)]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髋、L1-4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LP、β-CTX、CTX-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OC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LP、β-CTX、CTX-Ⅰ水平低于对照组,O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补肾壮骨汤能有效提高OP患者骨密度、改善骨代谢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血清瘦素水平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94名血液透析患者均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计算股骨颈和腰椎骨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放射免疫检定法测定甲状旁腺素(PTH),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结果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明显高于男性患者(t=2.44,P<0.05),且女性患者血清瘦素和PTH、β-CTX、BAP均呈负相关(r分别=-0.58、-0.23、-0.37,P均<0.05),男性患者血清瘦素和PTH、β-CTX呈负相关(r分别=-0.41、-0.45,P均<0.05)。所有患者的血清瘦素与骨密度相关性不明显(r分别=0.06、0.06,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女性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血清瘦素与骨代谢呈负相关;男性患者中血清瘦素与骨代谢中的骨吸收负相关,而与骨形成无关。所有患者的血清瘦素与骨密度相关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度拉糖肽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糖代谢、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口服阿仑膦酸钠、口服维生素D3、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度拉糖肽皮下注射,0.75 mg,每周1次。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糖代谢指标(FPG、2hPG、HbA1c)、骨质疏松相关因子(BMD、OC、P1NP、β-CTX)及骨代谢指标(ALP、BAP、OPG),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相关因子均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的BMD、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β-CTX、P1NP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度拉糖肽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血糖,并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情况,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标志物和骨密度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oche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的骨钙素(OC)、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INP)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8-CTX),用美国GELunar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患者正位腰椎(L1-L4)及一侧股骨近段股骨颈的骨密度(BMD)。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的骨标志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患者BMD均低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的骨标志物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40-49岁最低,50岁以后显著升高,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腰椎(L-Lt)的密度在50岁以后显著降低,股骨颈的密度在60岁以后也显著下降,OC与股骨颈密度负相关,tPINP和β—CTX与腰椎和股骨颈密度均呈负相关。男性患者的骨标志物与年龄和骨密度均无相关性,各年龄段骨标志物均无明显变化,腰椎骨密度也无明显改变,仅股骨颈密度60岁以后显著降低。结论骨标志物OC、tPINP和8-CTX是反映中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和较特异的指标,能较好地预测BMD,50岁以后女性患者BMD降低与高骨转换水平有关;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标志物与年龄和骨密度无相关性,骨标志物和骨密度是骨强度的独立指标,互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OJ)患者血脂水平与总胆汁酸(TBA)的相关性。 方法:测定83例初诊OJ患者和8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BA和血脂水平并分析。 结果:OJ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 AⅠ)和脂蛋白(a)[Lp(a)]均降低,P均<0.05;TBA与TG、T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2、0.524),与HDL-C、apo AⅠ和Lp(a)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7、-0.302、-0.348),P均<0.01。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验证病例组血清TBA与血脂水平的依存关系显示,TG(β=0.353,P<0.05)、TC(β=0.422,P<0.01)、HDL-C(β=-0.246,P<0.05)、apo AⅠ(β=-0.340,P<0.05)和Lp(a)(β=-0.262,P<0.01)进入方程,决定系数(R2)=0.422,校正R2=0.384。 结论: OJ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脂类代谢紊乱,血清TBA可能是引起OJ患者血清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56例[按血小板计数<50×109/L、(50~79)×109/L、(80~99)×109/L分为A、B、C组]及同期健康孕妇226例,分别检测R值、K值、α值、MA值、CI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组与健康孕妇对照组比较,R值、K值、PT值、APTT值升高(t分别为2.28、5.80、3.05、3.87,P均<0.05),α值、MA值、CI值降低(t分别为-6.67、-6.37、-6.30,P均<0.0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组中B、C组K值低于A组(P均<0.05),α值、MA值与CI值高于A组(P均<0.05)。R值、K值、α值、MA 值、CI值与PLT值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0.56、0.61、0.64、0.59,P均<0.05;PT、APTT、TT、Fib值与PLT值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TEG较传统凝血四项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童骨代谢标志物水平,评估骨代谢标志物作为GHD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监测指标的作用。方法选择134例GHD确诊儿童纳入GHD组,其中男83例,女51例。选择同期134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其中男83例,女51例。分别检测各组骨代谢标志物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N-端骨钙素(N-MID)、1型胶原β-C末端肽(β-CTX)水平,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空腹胰岛素(INS0)、维生素D(VD)、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1-3bp)水平。结果 GHD组男童和女童IGF-1、INS0、V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D组女童8~12岁年龄段、GHD组男童各年龄段的IGF1-3bp水平与同年龄段、同性别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D组和对照组女童β-CTX各个年龄段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HD组和对照组男童P1NP、β-CTX和N-MID各个年龄段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能够很好地反映GHD儿童体内骨代谢、转换的动态情况,可以作为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的早期评估、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端中段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23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骨密度(BMD)分为骨量正常组(n=94)、骨量减少组(n=92)、骨质疏松组(n=49)。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N-MID、β-CTX、甲状腺旁激素(PTH)以及25(OH)D3水平。分析血清N-MID、β-CTX与BMD、PTH及25(OH)D3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N-MID、β-CTX鉴别骨质疏松的能力。结果: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依次增大、糖尿病病程依次延长(P0.01)。骨质疏松组血清N-MID、β-CTX和PTH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N-MID、β-CTX水平与BMD均负相关(P0.05),与PTH均正相关(P0.05),与25(OH)D3无明显相关性;血清N-MID与β-CTX正相关(P0.01)。血清N-MID、β-CTX鉴别骨质疏松与骨量正常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和0.85,特异度为100.00%、96.81%(P0.001)。结论:测定血清N-MID、β-CTX水平有助于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变化情况,进而为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EZH2(en 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结直肠癌(CRC)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EZH2基因的2个SNPs位点(rs887569与rs1880357)在中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提取96例CRC患者与100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EZH2基因型并计算相应等位基因频率;DNA测序验证基因分型结果。 结果:CRC组与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布(t=0.693,P=0.489)与性别构成(χ2=0.403,P=0.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C组与健康对照组EZH2基因rs887569位点与rs1880357位点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均>0.05),证明所观察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EZH2基因rs887569位点TT、CC和TC基因型(χ2=1.531,P=0.465)及rs1880357位点GG、CC和GC基因型(χ2=0.670,P=0.413)在CR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等位基因而言,rs887569位点C>T与rs1880357位点C>G等位基因分布在CR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OR=0.875,95%CI:0.488~1.566,P=0.667;OR=0.793,95%CI:0.403~1.563,P=0.503)。 结论:EZH2基因rs887569与rs1880357 SNPs位点多态性可能与CRC发病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对患者骨硬化蛋白(sclerosteosis protein,SOST)与血管钙化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两组受试者入院时的SOST、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β胶联降解产物(beta crosslaps,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ⅠNP)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和组间对比。并根据患者血管钙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钙化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SOST、OC、β-CTX、PⅠNP等指标的组间差异性。采用Pearson检验对观察组患者的SOST与骨钙化程度、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SOST水平高于对照组,而OC、β-CTX、PⅠNP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内随着患者血管钙化程度加剧,SOST水平升高,而OC、β-CTX、PⅠNP依次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SOST与血管钙化程度、OC、β-CTX、PⅠNP呈负相关。结论血液透析患体内的SOST呈现异常升高,且与患者血管钙化程度及骨代谢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骨硬化蛋白、血管钙化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后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代谢指标及骨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4只9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蓝光1组和蓝光2组,每组6只。蓝光组和模型组每天用100 mg/kg的维甲酸连续灌胃14 d,正常组用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14 d,14 d后各组均恢复正常饮食、饮水。正常组和模型组全程采用日光灯光照模式照射,蓝光1组和2组在维甲酸造模完成后分别采用蓝色光照模式(460 nm)照射14 d和21 d。非蓝光照射时日光灯照射补齐至总照射天数(35 d)。所有大鼠均于35 d后取眼眶血,测定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β-胶联降解物(β-bonded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amino terminal peptide of procollagen type 1,P1NP)水平。采用CO2麻醉处死大鼠后取股骨,用microCT测定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钙、磷、ALP、β-CTX和P1NP水平以及骨密度、骨微结构显著改变(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蓝光1组的体质量、血钙水平、血磷水平、ALP、β-CTX,P1NP、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但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蓝光2组大鼠的体质量、骨密度、骨微结构及骨代谢等各项指标均改变(P<0.05)。蓝光1组和蓝光2组间β-CTX、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分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可在大鼠骨质疏松早期抑制成骨和影响钙磷代谢,促进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的进程,提示骨质疏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减少蓝光暴露。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检测Slug基因在宫颈癌和慢性宫颈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在宫颈癌诊疗中的意义。 方法:收集31例宫颈癌组织和17例慢性宫颈炎症组织标本,用RT-PCR、实时定量PCR检测Slug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分析Slug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lug mR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高危型HP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结果:宫颈癌组织中SlugmRNA表达阳性率及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症组织(χ2=9.872;U=140,P均<0.01);western blot也证实Slug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慢性宫颈炎症组织(U=98,P<0.01)。在宫颈癌组织中,Slug的阳性表达与国际妇产科学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肿瘤分期相关,Ⅱ期阳性率高于Ⅰ期(χ2=4.037,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细胞转移和病理类型无关;而Slug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高危型HP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554,P<0.01)。 结论:宫颈癌组织中Slug的表达上调,且与宫颈癌的FIGO分期相关,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存在Slug和高危型HPV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FDG及18F-FP-DTBZ双示踪PET/CT显像诊断帕金森病(PD)的价值。方法 对28例PD患者(PD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18F-FDG脑代谢和18F-FP-DTBZ PET/CT显像。对PD患者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 Ⅲ)和Hoehn-Yahr(H-Y)进行临床评分。在18F-FDG PET图像上观察代谢减低脑区;在18F-FP-DTBZ PET图像上测得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标准摄取值(SUV)。比较PD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与临床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D组中23例(23/28,82.14%)大脑皮层代谢减低,8例(8/28,28.57%)基底核代谢减低。PD组尾状核18F-FP-DTBZ SUV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壳核前部及后部SUV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PD组早期PD患者尾状核18F-FP-DTBZ SUV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中晚期PD患者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均与UPDRS Ⅲ运动评分、H-Y分期均呈负相关(壳核前部:r=-0.463、-0.564,P=0.002、0.001;壳核后部:r=-0.412、-0.585,P=0.005、0.001)。单侧肢体症状PD患者症状对侧壳核前部及后部18F-FP-DTBZ SUV较症状侧减低(P均<0.05)。结论 18F-FDG及18F-FP-DTBZ双示踪PET/CT显像可为诊断PD和评估病情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99Tcm-羟基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骨显像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骨痛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确诊RA患者,均接受99Tcm-MDP骨显像,同期测定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MCV)、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G(LgG)。通过勾画ROI技术测出代谢最活跃关节的最高计数(Maxcount),以其作为因变量,采用线性逐步回归分析Maxcoun与RF、anti-CCP、anti-MCV、GPI、ESR、CRP、LgG的相关性。结果 anti-MCV对Maxcount具有显著性影响(Beta=0.414,P=0.008),且呈正相关(B=0.031,P=0.008),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7.862,P=0.008);其余6项血清测定值与Maxcount无明显相关(P均>0.05)。Pearson积距相关系数单侧检验显示anti-MCV与anti-CCP、ESR与CRP均显著正相关,且关系较密切 (r均>0.50,P均<0.001)。结论 99Tcm-MDP骨显像不仅可早期诊断RA患者软骨和(或)骨破坏,还可间接提示RA是否处于活动期。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评估D二聚体(DD)监测非手术癌症住院患者在15 d内的静脉血栓风险。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非手术癌症患者397例,年龄(56±18)岁,其中,男236例,女161例。根据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量表,将癌症患者分为中危组(3~4分)171例,高危组(≥5分)226例。采用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VADIS D-Dimer ExclusionTM测定血浆DD水平。对入组患者随访15 d,以静脉血栓栓塞(VTE)为事件终点。DD水平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评价DD的诊断性能。 结果:高危组患者血浆DD水平高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 306,P<0.001),2组间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DD预测癌症患者15 d内VTE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95%CI:0.613~0.774),DD临界值为1 579 ng/mL时,预测癌症患者15 d内VTE风险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57.1%,。DD≤1 579 ng/mL患者与>1 579 ng/mL患者比较,2组间Caprini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 104,P=0.002),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6,P>0.05)。在全部患者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729,P=0.005)。在中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156,P=0.007)。在高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009,P=0.156)。 结论:按照Caprini评分量表或DD临界值(1 579 ng/mL)对中、高危癌症患者的VTE风险进行危险度分组,15 d内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D能有效反映总体患者人群以及Caprini评分为中危患者的VTE累计概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研究磷酸吡哆醛(PLP)对测量表观健康人群(未排除脂肪肝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催化活性浓度的影响,初步建立血清ALT和AST的参考值。 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并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将ALT、AST参考测量程序转移至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含和不含PLP 时的ALT、AST:ALT1(PLP)、ALT2(PLP-)、AST1(PLP)、AST2(PLP-);分析PLP对研究对象血清ALT和AST活性测定的影响,并建立参考值。 结果: 总人群、非脂肪肝组男、女间ALT1、ALT2、AST1、AS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人群男、女间ALT、AST激活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17 985.5、19 111.0,P<0.05);非脂肪肝组男、女间ALT激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 616.0,P>0.05),AST激活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 947.0,P<0.05);脂肪肝和非脂肪肝人群的ALT激活程度和AST激活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8 552.0、16 502.5,P<0.01)。若排除脂肪肝人群,试剂中加入PLP,男性ALT参考值为9.6~43.6 U/L,女性为7.0~30.2 U/L;男性AST参考值为19.8~39.6 U/L,女性为17.9~34.3 U/L。 结论:若在纳入参考人群时严格排除脂肪肝患者,试剂中添加PLP后ALT及AST参考值与现行参考值较接近,可考虑推广加入含PLP的试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于术后9个月或连续观察3个月评估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情况。根据结果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血清β-CTX、sICAM-1水平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的关系。结果:经随访,100例肱骨干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19例,发生率为19.00%;发生组血清β-CTX、sICAM-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CTX、sICAM-1的过表达是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保护因子(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β-CTX、sICAM-1水平预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阈值0.11~0.37、0.46~0.74、0.76~0.90范围内,联合血清β-CTX、sICAM-1水平的预测模型预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纯血清β-CTX或单纯血清sICAM-1。结论:血清β-CTX、sICAM-1水平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有关,其水平升高可增加骨不连发生风险。血清β-CTX、sICAM-1可用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风险预测,且联合预测净受益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骨密度(BMD)患者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SUV)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接受99Tcm-MDP全身骨显像、腰椎SPECT/CT断层显像及双能X线腰椎BMD检测患者,根据BMD结果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n=18)、骨量减低组(n=24)和骨质疏松组(n=20),比较3组腰椎平均SUV(SUVmean)、最大SUV(SUVmax)及BMD等的差异,分析其与腰椎平均CT值、患者年龄、体质量及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7.39±1.84和4.90±1.27,均与BMD呈正相关(r=0.64、0.63,P均<0.01)。腰椎SUVmax、SUVmean和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3、-0.44、-0.43,P均<0.05),与体质量(r=0.42、0.30、0.35)及平均CT值(r=0.56、0.59、0.73)呈正相关(P均<0.05),与身高无明显相关(P均>0.05)。3组间腰椎SUVmax、SUVmean、BMD和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9、30.50、94.85、30.24,P均<0.01)。骨量减低组腰椎SUVmax、SUVmean、BMD和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P均<0.01)。结论 99Tcm-MDP骨显像腰椎SUV可用于评价骨质疏松及评估疗效。腰椎SUVmax及SUVmean均与BMD呈正相关。骨质疏松患者腰椎SUVmax和SUVmean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骨矿物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6例及非骨质疏松症患者92例,根据BMD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症组(106例)、骨量减少组(57例)和骨量正常组(35例)。收集所有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BMD及血清铁调素、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桥蛋白(OPN)、Ⅰ型原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铁调素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铁调素水平及腰椎BMD、股骨颈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且骨量减少组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血清PⅠNP、OPN、β-CTX、OC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血清PⅠNP、OPN、β-CTX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铁调素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最佳临界值为35.0μg/L,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57.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铁调素与年龄、PⅠNP、OPN、β-CTX、OC均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是校正年龄,还是校正年龄和体重,铁调素与PⅠNP、OPN均呈负相关(P0.05),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且与年龄、骨代谢指标和BMD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