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消融典型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采用Carto指导下右心房电解剖重建和激动顺序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三尖瓣峡部终止心房扑动,并通过起搏刺激验证消融线双向阻滞。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远期疗效。结果 Carto指导下右房激动顺序标测证实10例为I型房扑、4例为Ⅱ型房扑。所有患者均在消融中终止心房扑动,平均手术时间(2.5±0.5)h,X线曝光时间(15±5.5)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实现消融线两侧双向传导阻滞,S-A间期平均(120±15)ms。平均随访6个月,无心房扑动复发。结论 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典型心房扑动疗效肯定,同时可显著减少X线暴露及消融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关心室进行标测,构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治疗22例药物治疗无效、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常规心电图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右心室室性早搏19例,左心室室性早搏3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等,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放电次数(2.6±1.2)次。术前室性早搏总数(17932±3816)个/24 h,术后(13±6)个/24 h,患者症状消失。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标测和消融经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可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结构,定位准确可靠,安全高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纽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CARTO组较常规组在手术时间中无显著性差异(118±36minVS119±52min,P〉0.05),但在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VS17±6ra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VS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VS402±84s,P〈0.05)。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EnSite NavX标测系统和Lasso指导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 阵发性房颤14例和持续性房颤3例,采用EnSite NavX标测系统和Lasso进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17例均达消融终点,手术时间(226.1±36.2)min、X线曝光时间(41.3±12.8)min、放电时间(61.9±15.4)m.in.术后60 d有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随访4~30个月,14例(82.3%)无房颤发作,3例(17.7%)复发.但发作次数及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用胺碘酮(术前治疗无效)可控制.术中及随访期无任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nSite NavX标测系统和Lasso指导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5,(10):743-744
目的:评价CARTO3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指导作用。方法:将42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28例)和对照组(常规X线下射频消融1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等情况。结果:42例均完成射频治疗,1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3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X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明显缩短,放电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CARTO3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AVNRT,可明显缩短X线曝光时间,减少放电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X线投照体位下消融改良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 AVNRT患者126例,按X线投照体位分后前位组40例、右前斜(30度)位组44例和左前斜(45度)位组42例;均经导管标测消融改良慢径.结果 三组均100%成功消融改良慢径.希氏束(His)至冠状窦(CS)口距离、首获有效靶点时间、消融点数、累积放电时间和总X线时间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发生一过性房窒传导阻滞(AVB)各1例.随访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导管消融改良慢径,三种X线投照体位标测均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标测方法的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6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随机分组(起搏标测组和起搏+最早激动点联合标测组)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起搏标测组和联合标测组各33例,两组分别成功消融32例,总成功率为96.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但起搏标测组和联合标测组的手术及X线曝光时间不一致,分别为(72.87±23.34)vs.(58.56±20.56)min(P<0.05)和(7.59±2.67)vs.(6.13±1.71)min(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起搏和最早激动点联合标测可缩短手术及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site Navx)标测指导下无或低X线化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8例PSVT患者,在Esite Navx 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右侧心腔初步建模,在三维模型指导下送入标测电极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在三维模型指导下行射频消融.对照组8例PSVT患者在常规X线照射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 两组病人消融全部成功,短期随访均无并发症产生.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消融前准备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消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病人接受X光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三维标测指导下的PSVT射频消融切实可行,可大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X线照射,从而保护了医生和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X线解剖和电生理导管标测相结合的量化指标以指导慢径消融的靶点定位方法。方法:对27例房室结双径路并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人行慢径消融术时用希氏束和冠状窦导管分别标记Koch三角底部和顶端,X线投照用左前斜45度和右前斜30度分别测量Koch三角的高度并以20mm为界分为大小Koch三角两组,观察成功和不成功靶点的位置,采用测量冠状窦口A波至希氏束H波(Acso-H)传导时间和冠状窦口A波至靶点A波的传导时间(Acso-AT),以及Acso-H/Acso-at为电生理指标,观察成功和不成功靶点的差异。结果: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组多在冠状窦口上缘5mm以内,大Koch三角级可达中下1/3处,其电生理指标以Acso-T和Acso-H/Acso-AT与不成功靶点有显性差异。结论:X线影像和电生理学的量化指标结合可反映不同Koch三角大小时,靶点与冠状窦口的关系,可作为靶点定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劲风  汪祥海  蔚有权  刘文洁  杨浩 《安徽医药》2015,36(10):1194-1196
目的 探讨Carto 3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指导消融频发性室性早搏(PVC)的临床疗效,以及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 BNP)、心脏结构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至2013年47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标测系统的不同,分为传统组(n=17)和三维组(n=30)。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及手术即刻成功率、远期成功率。同时监测所有病例行导管消融前及消融3个月后的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另选取5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三维组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放电次数上明显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即刻成功率(82.35% vs 93.33%)、远期成功率(76.47% vs 86.67%)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例组术前、病例组术后3个月NT-pro BNP浓度、LVEDd以及LVE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二维影像,在Carto 3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下行射频消融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具有较高的即刻及远期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临床症状显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16900.6±7094.9)次/24h。分为两组:常规消融组18例按射频消融常规术式行置管、标测与消融,单导管消融组30例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术后动态心电图记录早搏(857.9±2605.6)次/24h,常规消融组与单导管消融组消融后室早分别为(824.6±2485.1)次/24h和(877.8±2716.9)次/24h,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8.8%和9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采用单导管消融术式同样安全有效,且操作更为简捷。  相似文献   

12.
吴云英  张广宏  左春洁 《中国医药》2014,(10):1433-1435
目的 通过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表现,提高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008-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超声心动图心腔内径、前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及观察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Vmax)及流速压差(PGmax)等以及对心电图的ST段、T波及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19例,左心室高电压或左心室肥大15例,心律失常4例(其中心房颤动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P波高尖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显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7例(其中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或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加速者4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5例,左有心室壁均肥厚1例.23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定量测定:主动脉根部内径(32 ±4)mm,左心房内径(41±7)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4 ±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7 ±8)mm,前间隔厚度(20±4)mm,左心室后壁厚度(12±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9±12)%.结论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是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且无创性检查方法,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0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结果和体会。方法 8例阵发性和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行肺静脉造影了解其形态,围绕左侧和右侧肺静脉口线性消融,对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 10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环肺静脉前庭隔离线性消融(CPVA)。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l~2 d有心房颤动复发并自行转复。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现。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10例患者未发生有症状的心房颤动。结论环肺静脉线性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可能性,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和做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2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21例为右室流出道室早,7例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左室后间隔起源)。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结果消融成功25例,好转1例,失败2例,成功率89%。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特发性右室室速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8例发作时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下偏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和随访,采用起搏标侧法,最佳起搏标测点(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速的12导联心电图相同)为消融靶点。结果 78例中73例(93.5%)消融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前,中和后间隔分别为33%、41%和26%。临床和电生理研究发现,特发性右室室速有两种类型,即室早室速型和单纯室速型;室早室速型43例,单纯室速型35例。随访0.5-7年,3例复发,除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外,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能否纠正左心室功能失调。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49例分成射频消融组(35例)和对照组(14例)。射频消融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干预。患者均随访3—6个月,评估2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负荷(PV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情况。结果治疗前射频消融组与对照组PVC、LVEF、LVEDD、LVE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11)%比(21±7)%;(634-9)%比(60±6)%;(50±4)mm比(49±5)mm;(32±5)mm比(34±3)mm;均P〉0.05]。治疗后射频消融组PVC明显减低[(8±11)%比(24±11)%,t=6.149,P〈0.01],LVEF明显增高[(68±5)%比(634-9)%,t:3.426,P〈0.01],LVEDD明显减小[(484-3)mm比(50±4)mm,t=3.539,P〈0.01],LVESD明显减小[(31±3)mm比(32±5)mm,t=2.665,P〈0.05]。对照组治疗后PVC增高[(224-5)%比(21±7)%,t=3.180,P〈0.05],LVEF减低[(59±5)%比(60±6)%,t=2.754,P〈0.05],LVEDD增加(50±5)mm比(49±5)mm,t=5.551,P〈0.01],LVESD增加[(35±3)mm比(34±3)mm,t=2.599,P〈0.05]。射频消融组治疗后PVC、LVEF、LVESD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更易发生左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失调。对药物治疗不满意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有适应证者应尽早行射频消融术根治。  相似文献   

18.
王和平  夏雷  丁坤  朱超 《淮海医药》2003,21(5):345-346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以即刻室早消失及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结果  6例室早消融即刻早搏消失 ,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消融前为 ( 16 72 8± 2 75 2 )次 / 2 4 h,消融后为 ( 2 16± 112 )次 / 2 4 h( P<0 .0 5 )。 1例先心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早消融前为 2 185 6次 / 2 4 h,消融后为 175 6 9次 / 2 4 h( P>0 .0 5 )。 1例右室心肌病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时 ,药物及食道调搏均未终止发作 ,行急诊射频消融即刻成功。2 d后再次发作右室流出道另一部位室速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 ,随访 1月无复发。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右室流出道且发作时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已得到临床认可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