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控制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共96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方法止血,试验组术中除常规外科止血外,同时使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等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后,其术中出血量(180.7±15.6)mL、手术时间(95.6±13.8)min,均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16.8±19.2)mL、手术时间(103.7±1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1、2、3天的引流量分别为(186.8±29.2)mL、(286.7±27.1)mL、(320.7±30.2)mL,与对照组(210.8±36.1)mL、(315.5±20.5)mL、(372.8±22.2)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情况,试验组发生率为2/48,对照组发生率为3/4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流体明胶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并不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剂,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猛  辛兵  刘永涛  黄栋  李宁 《中国骨伤》2020,33(1):53-58
目的:探究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iscectomy fusion,ACCF)中的止血效果。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选取行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患者44例,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55.6±9.7)岁,术中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止血;对照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54.4±11.1)岁,术中采用传统止血方法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椎管减压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压引流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骨融合时间、术后钛网沉降率、术后血肿发生以及其他术后不良事件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83.1±19.2)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9.5±17.0)min(P<0.05);两组椎管减压时间分别为(52.4±13.7)、(56.1±1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9.9±12.4)、(90.6±3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负压引流球内引流总量分别为(42.5±18.3)、(60.0±2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试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好神经功能改善率。两组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均未发现明显钛网沉降,均无出现急性血肿、脑脊液漏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在ACCF手术中止血效果显著,可保持良好的手术术野,可减少椎管减压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是一种较传统止血方法更有效且安全的止血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可降解生物止血材料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估.方法 在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普外科手术中,分别应用可吸收止血膜和常规止血方法,对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等止血效果进行观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将实验组(可吸收止血膜)和对照组(使用常规止血方法)进行对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使用可吸收止血膜的治疗组对比常规止血的对照组止血效果明显,止血时间平均缩短3s、出血量平均减少30ml、术后24h引流量平均减少50ml(P<0.01),安全性方面,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病例次等优于对照组,生命体征异常率差异明显(P<0.01).结论可降解生物止血材料(可吸收止血膜)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路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40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伴颈椎椎管狭窄症1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2例;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采取传统门轴侧肌肉椎板剥离入路方式,B组采取改良的门轴侧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记录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管矢状径以及术后门轴侧组织液渗出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情况发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NDI、门轴侧渗出液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伴椎管狭窄及多节段颈椎OPLL具有良好的疗效,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相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及NDI改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与咬骨钳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89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应用超声骨刀32例(超声骨刀组),应用咬骨钳57例(咬骨钳组)。观察两组开门时间、开门过程中出血量、开门过程中平均每分钟出血量、术后引流量、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等指标。结果手术开门时间、开门过程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超声骨刀组均少于咬骨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门过程中平均每分钟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1周JO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硬膜撕裂、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患者。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开门过程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少和相对高效的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应用咬骨钳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CSM 38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 JOA评分[术前(7.1±0.9)比术后(3.6±1.2)]及VAS评分[术前(5.2±2.8)比术后(2.3±1.1)]较术前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术前(36.9±6.3)度比术后(32.7±2.4)度,P0.05];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5天改善,发生C,神经根麻痹1例,于术后2个月改善,未发生脊髓损伤、钛板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是治疗CSM的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持续维持扩大椎管的管径,取得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且有利于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吸收止血海绵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减少引流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方式均为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采取加压包扎持续负压引流,实验组则联合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腋顶区、腋静脉周围.分别观察患者术后第1、2天的引流液总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两天的总引流量平均为(150.70 ±39.2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9.45±58.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实验组为(4.38±0.71)d,对照组为(6.15±1.07)d(P<0.05);实验组2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对照组9例(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应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9月有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的脊柱损伤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6±15.4)岁;颈椎1例,胸椎9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爆裂骨折4例,骨折脱位13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12例,B级2例,D级2例,E级1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地震时从楼梯滚落1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以预防术后脑脊液漏。记录术后每日的引流量。结果:17例患者有15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引流管保留至术后第6~7天。术后未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颈项抵抗、皮疹、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随访9个月均未见到切口周围有异常现象。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硬脊膜撕裂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门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的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中,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的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的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的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9例,4个节段狭窄15例,5个节段狭窄6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术后3d、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出现C5神经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7±0.8分,术后6个月为15.2±1.1分,改善率为(75±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3d、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0.8mm,术后3d、6个月均为15.9±1.2mm,椎管扩大率为(71.8±11.0)%。术后6个月时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岁;28例采用C_3扩大半椎板切除C_4-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改良开门组),30例采用传统后路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传统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采用颈椎MRI横断面测量C_3节段最狭窄处(包括C_(3,4)椎间盘水平)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价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RR)。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其中改良开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5±1.8)个月,传统开门组为(14.5±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119±10)minVS(126±12) min]、轴性症状发生率[7.1%(2/28) vs 26.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开门组患者手术前后C_3水平脊髓有效空间分别为(93.61±9.02) mm~3和(153.5±12.76) mm~3,术后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开门组和传统开门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4.36±1.70和14.03±1.82,NDI评分分别为10.36±2.55和12.47±3.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68.36±0.12)%VS(65.01±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_3扩大半椎板切除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不仅能够充分地解除脊髓压迫,而且通过减少C_2棘突肌肉止点的剥离,在预防轴性症状等并发症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的33例颈椎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及JOA评分,并按症状改善率进行疗效评估,统计疗效的优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3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0.3个月.根据JOA改善率得出术后6个月疗效优良率为78.8%,并发症发生率18.2%.其中2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侧块螺钉拔脱1例,脑脊液漏并术口开裂2例,出现神经根麻痹1例.其并发症发生与手术设计及操作、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程度、术后管理、患者术后的配合密切相关.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疗效良好,轴性痛发生率低,但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前检查及准备,手术中仔细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及患者配合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18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17分法)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的产生及颈椎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A组分别为(122.0±26.8)min、(153.0±46.7)ml、(59.4±11.6)%,B组分别为(119.0±28.6)min、(151.0±50.4)ml、(58.7±12.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为3例(18.75%),B组为6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颈曲角度(17.9±5.2)°与术后的(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角度(18.1±6.3)°与术后的(16.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4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1例行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连续组),22例行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间断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VAS评分、术后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手术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1)个月(连续组)和(23.3±8.0)个月(间断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组住院费用明显减少,节约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