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脊柱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在治疗复发性脊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6例复发性脊柱肿瘤患者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7 ~ 46岁,平均33.2岁.肿瘤位于胸椎5例,腰椎(L1)1例.病理包括骨巨细胞瘤3例,乳腺癌、鼻咽癌、肺癌骨转移各1例.分析6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节段、手术切缘、神经功能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切除1节段1例,2节段2例,3节段3例.手术时间7.5~12.0 h,平均8.9h;出血量2500~4500 ml,平均3 116 ml;无手术相关脊髓损伤.术后病理证实边缘无残留.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合并硬膜撕裂1例,胸膜破裂2例,胸腔大量积血1例.随访12 ~47个月,平均随访23.2个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局部复发.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3例术前E级患者术后仍为E级,2例术前C级患者术后恢复至D级,1例术前B级患者无明显恢复.结论 部分复发性脊柱肿瘤仍适合后路全脊椎切除术,但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多椎节脊柱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5年9月因多椎节脊柱肿瘤于我院行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且资料完整的9例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42.0±13.7岁(24~64岁)。原发肿瘤5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造釉细胞瘤、间叶源性肿瘤各1例;转移性肿瘤4例,其中肾癌、肝癌、前列腺癌、脂肪肉瘤各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疼痛程度、神经功能情况。术后随访观察肿瘤是否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患者存活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一期后路多椎节全脊椎切除术,其中2椎节切除6例,3椎节2例,4椎节1例。手术时间8.9±2.8h(7~16h)、术中出血量3422.2±1342.4ml(1700~6000ml)、输血量2200.0±842.6ml(1000~4000ml)、住院时间31.1±20.3d(14~73d)。3例患者术中硬膜撕裂,1例胸膜破裂,3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1例4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胸腔感染,无神经、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钛网下沉,其他无内固定并发症。术后VAS评分(0.9±1.1分)较术前(7.1±1.2分)明显下降(P0.05)。术前脊髓神经功能5例ASIA分级为E级,术后仍为E级;3例术前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仍为D级;1例术前C级,术后恢复至D级。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9.8±15.2个月(12~61个月),随访期内6例患者局部无肿瘤复发,另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个月、18个月、28个月时发现手术部位局部肿瘤复发。4例死亡,其中3例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死于肿瘤复发引起的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34.75个月。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多椎节脊柱肿瘤仍是高风险、高难度手术,但是可以术后即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 1例,,T8 2例,T9 1例.T11 1例,L1 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32例胸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32例胸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胸椎原发性肿瘤18例,胸椎转移瘤14例.肿瘤病灶均为单节段;原发良性肿瘤S23例,S3 6例,其中7例合并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Ⅰ A 4例,Ⅰ B 3例,Ⅱ2例.14例转移性胸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8例,D级10例,E级7例(仅有局部疼痛).结果 手术时间为230~420 min,平均270min;切除肿瘤时失血量为1200~4200 ml,平均为2100 ml.术后随访0.5~4.6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术后3周时,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下降至2.1分(P<0.0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3周时SF-36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增加至79分(P<0.01).术后1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C级1例,D级2例(3例死亡和2例随访不足1年,未行神经功能评估).至末次随访仅2例局部复发和8例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安全可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能彻底切除胸椎肿瘤,对脊髓行360°彻底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en-bloc切除术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腰椎软骨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en-bloc切除术治疗腰椎软骨肉瘤患者29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对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均一期en-bloc切除,单纯后路/后外侧入路23例,前后联合入路6例。患者平均随访49.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65 min,平均出血量为2 150 mL。术前VAS评分(7.69±1.25)分,术后恢复至(1.57±0.53)分。术前ASIA分级C级2例,D级11例,E级16例;术后1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1例D级患者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其余C级和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E级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大血管损伤、邻近脏器误伤或死亡。1例患者因肿瘤包绕单侧L5神经行牺牲神经根的肿瘤en-bloc切除术,术后左足下垂,其余28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前伴下肢疼痛麻木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大池引流后顺利拔管,体温恢复正常。1例坠积性肺炎患者经抗炎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半个月发生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后半个月恢复。5例患者随访时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行相应部位肿瘤再次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肺转移,6个月后死亡。其余患者无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腰椎软骨肉瘤的治疗虽棘手,en-bloc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地解除腰椎软骨肉瘤造成的神经压迫。术前详细的手术方案制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减少毗邻大动脉、大静脉及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是精准医疗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12例胸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Cobb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38个月。结核症状均消失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复查血沉均正常。术后4~8个月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融合,后路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内固定在位。末次随访Cobb角为18°~36°。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5例中有2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C级5例均恢复至D级,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经后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段脊柱的稳定性,矫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于脊柱肿瘤一期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12例脊柱肿瘤行前、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 11例获得随访 ,按照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 1级以上提高 ,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平均植骨融合时间 3个月。1例脊索瘤术后 1年复发 ,1例巨细胞瘤术后 9个月复发。结论 :针对脊柱肿瘤的性质、部位 ,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行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彻底切除肿瘤 ,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同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7月,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减压并后路钛网植骨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椎稳定性治疗胸、腰椎肿瘤患者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6~60岁,平均47.2岁。病程3~15个月。病变节段位于T3 1例,T4 3例,T8 3例,T9 2例,T10 3例,T12 1例,L1 1例。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成骨细胞瘤1例,骨肉瘤2例,转移性肿瘤8例。根据病变范围及区域,按Tomita等分型标准:Ⅱ型1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5例。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4个月,平均32.5个月。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6~8个月复查X线片、CT显示植骨均获BridwellⅠ级骨性融合。术后10个月脊髓功能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余9例恢复至E级;行走功能均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因发生脑部和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5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而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余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断裂,钛网无移位塌陷,脊椎无失稳现象。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同期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具有创伤相对较小、瘤椎切除完整、局部复发率低、脊髓减压充分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8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4.5~7(5.5±1.2)h。术中出血量为1 600~4 000(2 500±1 000)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48个月。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复发或转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一期单纯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能提高脊柱肿瘤病灶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SEH)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8年9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SSEH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评估硬膜外占位对硬膜囊及脊髓的压迫程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25 ~ 74岁,中位年龄64.5岁。MRI显示SSEH大多呈梭形、椭圆形,且多位于脊髓侧后方或后方的硬膜外腔。血肿最多发于颈段(4例)或颈胸段(4例)。血肿累及1 ~ 4个节段,平均2.6个节段。T1WI MRI上7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表现为高信号,1例表现为低信号;T2WI MRI上10例表现为高/混杂信号,2例表现为低信号。血肿压迫脊髓程度(ESCC分级)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AISA分级)密切相关(r=0.85,P 0.0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所恢复,2例术前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末次随访时仍为A级;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VAS评分下降。结论 MRI是诊断SSEH的最佳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进展情形,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0例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颈椎前路、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平均随访4年8个月,根据ASIA分级标准,在21例非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1例,C级5例,D级15例,治疗后恢复至D级者4例,恢复至E级者15例,无明显恢复者2例;在9例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2例,C级4例,D级3例,治疗后恢复至C级者1例,恢复至D级者3例,恢复至E级者4例,无明显恢复者1例.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对胸腰椎结核11例患者行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53.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9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损伤分级:C级3例,D级8例。根据ASIA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X线片评估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损伤ASIA损伤分级:3例C级患者中2例术后提高至D级,1例提高至E级;8例D级患者中7例提高至E级,1例无变化。VAS术前为6.10±1.30,术后3 d为1.70±0.8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36±10.41)%,术后3 d为(14.55±8.9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凸Cobb角术前为(22.64±4.84)°,术后3 d为(4.27±1.4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4.55±1.70)°,与术后3 d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切口单一、手术创伤小、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矫正畸形、复发率低的优点,但仍需结合长期、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60°全脊柱切除治疗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6例胸椎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60°全脊柱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2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结果术中失血量1 000~1 5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对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360°全脊柱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手术方法,具有可靠、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Ⅰ期手术经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手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2岁,平均7岁;病史3个月~1年,平均6个月.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胸背痛、肋间神经痛以及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术前X线片、CT、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多发生于T4-T9节段.胸段后凸角35°~72°,平均48.2°.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2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后凸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儿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4~8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最后随访后凸角12°~30°,平均19.5°,脊髓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5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Ⅰ期经后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矫形效果显著,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启明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6,29(3):242-247
目的 :探讨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7±13.27)岁(18~83岁)。选择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治疗时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个可能对非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脊髓损伤ASIA分级(P均0.05)。结论 :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MRI脊髓损伤类型及范围,同时与有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程度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相关。对于选择非手术治疗需谨慎,仅适用MRI检查提示脊髓信号无改变或水肿程度轻且范围局限者,其余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0月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病变节段位于T_(10,11) 7例、T_(11,12) 10例、T_(12)~L_1 5例、L_(4,5) 3例。合并腰大肌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脓肿3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神经功能C级4例,D级2例,E级1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ASIA分级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口甲级愈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无窦道形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5~22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DI及E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6例伴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除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为E级。术后未见内固定器断裂、松脱及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结论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耐药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耐药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0例耐药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4例,年龄5~79岁,平均47.3岁.其中34例患者有神经受损症状,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3例,D级14例.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采用经脊柱前路、肋横突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并在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观察患者复发、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年,平均3.1年.2例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神经功能受损的34例,术后改善或完全恢复.X线或CT检查提示57例患者植骨融合.结论:对耐药脊柱结核,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个体化术式选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