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湘西地区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了解湘西地区,特别是土家族苗族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而进行了这一调查。方法:按照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类,对受检儿童逐项检查。结果:湘西学龄前儿童受检3159人,检出弱视210人,患病率为6.65%,检出斜视66人,患病率2.09%,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弱视有显著性差异(P<0.05),斜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土家族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25%,1.19%,苗族弱视,斜视患者病率分别为6.35%,2.74%,汉族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96%,2.78%,从屈光状态分析来看,97%的弱视儿童应配戴眼镜治疗,结论:本文为湘西地区及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斜视,弱视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湘西地区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特别是土家族、苗族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方法:按照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类,对受检儿童逐项检查。结果:3159个儿童,检出弱视210人,患病率为6.65%,斜视66人,患病率2.09%,男、女性患经比较,弱视有显著性差异。斜角高度显著性差异。土家族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25%、1.19%;苗族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35%、2.2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特别是土家族、苗族学龄前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方法:按照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类,对受检儿童逐项检查。结果:3159个儿童,检出弱视210人,患病率为6.65%,斜视66人,患病率2.09%。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弱视有显著性差异(P<0.05),斜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土家族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25%、1.19%;苗族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35%、2.74%。汉族弱视、斜视患病率分别为6.96%、2.78%。从屈光状态分析来看,97%的弱视儿童应配戴眼镜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3 965名(7 930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受检儿童视力1.0以上者,占93.11%,患弱视者占2.04%,弱视患病率3岁为3.28%,4岁为3.12%,5岁为2.52%,6岁为2.03%。患斜视89眼,占受检眼数的1.12%;斜视患病率3岁为1.85%,4岁为1.11%,5岁为0.83%,6岁为0.51%。结论:学龄前儿童易患弱视、斜视,在这一阶段防治弱视、斜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市万名儿童弱视斜视患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蒙汉儿童弱斜视患病情况。方法:调查鄂尔多斯市10053名3-12岁儿童,其中蒙古族3930人,汉族6055人,初查视力、眼位,复查散瞳验光,眼部常规检查。结果:检出弱视267人,斜视152人。蒙古族儿童弱视患病率2.80%,斜视患病率1.45%,汉族儿童弱视患病率2.59%,斜视患病率1.57%。弱视漏诊率为95.9%,弱视以轻、中度多见,以屈光不正性为主。斜视以外斜视为主。结论:蒙汉族儿童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我地区弱视漏诊率高,需加强儿童眼保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小瞳检影法在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验光科进行视力检测的316例学龄前儿童对其进行小瞳检影法检测,研究分析小瞳检影法对儿童弱视筛查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受检者检测异常率为8.5%,复诊率为55.6%,复诊结果显示远视儿童占93.3%,近视儿童比例6.7%,所有受检儿童屈光不正发病率为4.7%,弱视患病率为3.2%,各年龄组间屈光不正患病率及弱视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还检测出斜视患病率为1.3%;结膜炎患病率为25.3%,倒睫患病率1.3%。结论:小瞳检影法应用与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客观、简单、经济,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湘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3~6岁留守儿童体格发育状况,为促进留守儿童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7-8月对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汉族1 527名3~6岁留守儿童(留守组)及738名非留守儿童(非留守组)的体格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3~6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年龄别体质量(WAZ)、年龄别身高(HAZ) Z评分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体质量和生长迟缓总患病率:留守组为11.7%,非留守组为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苗族儿童的低体质量、生长迟缓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P<0.01),而土家族儿童与汉族上述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土家族留守儿童的低体质量患病率低于苗族(P<0.05);不同民族儿童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湘西地区留守儿童的总体营养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应引起卫生保健部门高度关注,加强对其体格发育的检测和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救助.  相似文献   

8.
学龄前儿童视力弱视斜视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6956名(13912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 受检儿童1.0以上者,占92.10%,患弱得占2.76%,弱视患病率34岁为3.46%,4岁为3.29%,5岁为2.12%。患斜视141眼,占受检眼数的1.01%。斜视患病率3岁为1.95%,4岁为1.21%,5岁为0.890%,6岁为0.  相似文献   

9.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Nelson统计,弱视的患病率为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的1.3%-3%。中华医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对大量学龄前儿童进行普查与筛选,弱视的检出率为2.8%。我国有3亿多儿童,弱视儿童约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肇庆市端州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保护儿童视力、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10年肇庆市端州城区12所幼儿园4~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资料。结果:共筛查学龄前儿童36778名,发现视力低常儿童6361名,视力低常率为17.30%;发现弱视儿童757名,弱视患病率为2.06%。不同年份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 P=0.993);不同级别幼儿园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P=0.351);不同年龄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有降低的趋势;不同性别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9)。视力正常及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均以远视为主,患病率分别为88.68%和82.20%,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80%和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正视率和混合散光患病率较低,且没有年龄间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不断提高,应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变化特征,确定不同时期的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宁地区1 648名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宁学龄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及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门诊就诊的1 648名3-6岁视力低常儿童进行视力、眼位检查、问卷调查表等分析。结果本调查西宁学龄前儿童中弱视患病率4.48%,3岁组10例(3.49%),4岁组16例(2.31%),5岁组23例(5.02%),6岁组25例(11.79%),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发病率1.82%(30例),其中调节性内斜视11例(37%),间歇性外斜视18例(60%),麻痹性斜视1例(3%)。结论屈光不正是学龄前儿童斜、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看电视距离较近、时间过长,斜眼歪头的视物习惯、偏食、睡眠不足等都是造成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沂市少年儿童眼病发病现况,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临沂市部分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少年儿童,使用国际奥比斯/山东医专附属眼科医院"小儿眼病防治项目"调查用表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不同年度、年级男女眼病发病率及各种眼病发病率等。结果本次调查的64026人中,眼病发病者共14029例,总发病率为21.97%;其中男性眼病发病率为19.74%,女性发病率为24.6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P〈0.01);各年级男、女发病率及总发病率均有随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P〈0.01)。近视、弱视、远视、斜视等在各学龄段眼病中占有重要位置,但表现不一。结论屈光不正是临沂地区儿童发病最多的眼部疾患,应该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监测与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 结论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袁平  尹兰琼  陈晓 《中外医疗》2012,31(11):15-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斜视性弱视儿童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临床治疗儿童斜视性弱视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斜视性弱视患者50例(内斜眼30眼,外斜眼20眼),并和正常人50名(50眼)相比较,采用多焦电生理仪器RETI分析,选用CRTCombs刺激图形,刺激方式为Pattern-LT。结果 (1)斜视性弱视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的平均取值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分别为颞侧>鼻侧、颞侧<鼻侧;正常组儿童2个波段的上述两值结果同斜视性弱视组。在P1波潜伏期平均值上弱视组和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2)弱视的程度和弱视患者波形的异常程度之间没有关联,波形异常程度上外斜性弱视小于内斜性弱视。(3)正常组儿童的N1-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均比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所升高,离心度降低此种现象呈上升趋势。视功能的评价依据为振幅密度,内斜视弱视眼的表现比外斜视弱视眼更差。结论斜视性弱视儿童的mfVEP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该现象表明弱视眼的发病机制包括视网膜和视皮层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One hundred, non-consecutive, non-randomized, cases of tuberculosis divided in 2 groups i.e. Group A including 50 BCG vaccinated children and Group B including 50 unvaccinated children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tuberculosis and the role of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uberculosis. Thirty four per cent of Group A and 52 per cent of Group B had severe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Sixty eight per cent in Group A and 76 per cent in Group B had intrathoracic forms of tuberculosis. Twelve (24%)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11 (22%) in Group B suffered from serious forms of tuberculosis including tubercular meningitis, miliary tuberculosis and disseminated tuberculosi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0.05). However, in severe form of tuberculosis, the morbidity in vaccinated group was less. Sixty six per cent of vaccinated children with disseminated forms of tuberculosis had features of severe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BCG is not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ubercular infection in children of preschool age. It is effective to a certain extent in localizing the infection to a particular organ. Severe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genesis of tuberculosis in preschool children vaccinated with BCG at or immediately after birth.KEY WORDS: BCG vaccine,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62名弱视,46名斜视儿童治疗效果,分析屈光状态、年龄、弱视类型、斜视类型与治愈率的关系。方法:弱视治疗使用综合疗法,斜视采用戴镜与手术治疗。结果:弱视治愈率80.2%,斜视76.1%达到完全功能治愈,23.9%达不完全功能治愈。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弱视方法可靠,斜视治愈后应加强立体视训练,巩固疗效。弱视类型、年龄、斜视类型与治愈率密切相关,对斜视性弱视及内斜视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刘晴 《医学动物防制》2010,(11):1010-1011
目的分析辛集市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手足口病防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辛集市2009年手足口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辛集市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报告病例1 247例,年发病率为193.36/10万,无死亡病例。特点:报告病例中年龄最小的为1.5月龄,最大的为59岁,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占病例的93.99%(1172/1 247);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6∶1;手足口病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3.86%(921/1 247);有明显的季节发病高峰,4~8月份占病例的91.02%(1 135/1 247)。结论辛集市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学龄前儿童的手足口病监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对村办幼儿园卫生监督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97~2006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6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6年广州市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9.42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1.48/10万,2004~2005年发病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发病数最高,发病率为105.53/10万。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六、七月份,分别占全部发病总数的13.41%和13.51%。人群主要分布在学生(50.74%)、幼托(23.26%)和散居儿童(13.09%),以10~14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男女性别比例为1.7:1,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x2=1615.74、p=0.000)。结论近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应在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工作,开展腮腺炎防控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方案,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水平,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发病,促进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