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60例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纳入早期气管切开组,62例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或延迟切开归为对照组。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分析两组术后肺部感染率、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ADLⅠ~Ⅴ级54例(90.0%),死亡6例(10.0%);对照组ADLⅠ~Ⅴ级47例(75.8%),死亡15例(24.2%)。早期气管切开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26例(43.3%),对照组肺部感染38例(61.3%),早期气管切开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早期行气管切开,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对162例重症肺结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在强调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治疗的分析对比。结果气管插管(或切开)32例,存活14例,死亡18例,病死率56.25%;非气管插管130例,存活49例,死亡81例,病死率62.30%,两者差异显著(P<0.01)。提示重症肺结核合并MOF在进行合理抗痨、抗感染、氧疗、维持有效呼吸循环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适时予气管插管(或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减少重症肺结核并发MOF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 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重症破伤风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重症破伤风的价值。 方法 对 2 2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早期气管切开患者中 ,有 6例行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治愈11例 ,死亡 1例。救治成功率 91.7%。 10例未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 ,治愈 4例 ,死亡 6例。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重症破伤风疗效满意 ,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时机与指征。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4年我科收治的11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烧伤后1~12 h行气管切开术57例,死亡9例;13~24 h22例,死亡6例;24 h后31例,死亡18例。12 h前行气管切开者病死率明显低于>24 h切开者。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与中、重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度与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均为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气管切开越早,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在抢救破伤风患者中的应用(附9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 1 984年至 1 995年与外科合作在抢救破伤风患者中 ,及时应用气管切开术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3例均为我院收治住院病人 ,其中男71例 ,女 2 2例 ,年龄 3 -4 5岁 ,均有明显外伤史。93例中 ,49例实施气管切开 ,治愈 44例 ,死亡 5例 ,治愈率 89.8% ;44例未作气管切开 ,治愈 2 8例 ,死亡 1 6例 ,治愈率 63 .6%。经卡方检验得 :χ2 =9.0 7,P <0 .0 1 ,说明实施气管切开与未施气管切开两组抢救破伤风患者的治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2 讨 论气管切开术是切开颈段气管前壁 ,建立一暂时或永久性新的呼吸通道 ,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在救治重型破伤风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对203例破伤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重型破伤风病人死亡38例,均未行气管切开;6例行气管切开术配合治疗均治愈。结论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破伤风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对重型破伤风病人应早期作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8.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疾病,临床以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及窒息。尽早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状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破伤风的一个重要治疗措施。我科自2001—2008年收治67例破伤风病人,其中气管切开26例,死亡6例,其余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其中43例伤后早期行气管切开,84例未行气管切开。结果早期行气管切开的43例病人中,出院时生活能自理者14例,占32.56%;需人照顾者7例,占16.25%;植物生存状态者5例,占11.63%;死亡17例,占39.53%。未行气管切开的84例病人中,生活可以自理者11例,占13.10%;需人照顾者15例,占17.86%;植物生存者6例,占7.14%;死亡者52例,占61.59%。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达30%~50%。呼吸道不通畅,肺部感染是加重病情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梗阻、肺部痰多与粘稠不易排出、合并颌面部及胸腹部损伤及呼吸肌麻痹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加强护理,可以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破伤风的病死率约为 10 % ,其死亡的主要病因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 ,生长繁殖 ,产生强烈的痉挛毒素 ,侵袭神经系统而致 ,引起喉痉挛、抽搐、缺氧及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而死亡。我们针对破伤风死亡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及时救治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了病死率 ,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4~ 1998年收治破伤风 88例 ,男 48例 ,女 40例 ,平均年龄 34.2 5岁。治愈 6 7例 (76 .14% ) ,好转 8例(9.0 9% ) ,未愈 (包括自动出院 ,拒绝治疗者 ) 11例(12 .5 0 % ) ,死亡 2例 (2 .2 7% )。2 护理对策2 .1 减少刺激 …  相似文献   

11.
破伤风4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破伤风的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42例破伤风患者的治疗,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2例中治愈19例,好转14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21%。其中早期气管切开、补充能量及鞘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患者疗效均较好。结论 对重症破伤风患者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必要时行机械通气,并加强术后护理;鞘内注射TAT、早期彻底清创、应用胃肠外营养及大剂量冬眠Ⅰ号均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破伤风并发呼吸衰竭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抢救破伤风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6例破伤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5例治愈,1例死亡。救治成功率83.3%。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抢救破伤风并发呼吸衰竭疗效满意,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病死率高。我院于1995年2月~1999年11月共收治破伤风病人58例,除给予镇静冬眠药物和破伤风抗毒素外,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其病死率明显降低,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其中男46例,女12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10天;有角弓反张15例,抽搐持续时间30s~5min,间隔时间20min~1h30例。平均抽搐9.6天;气管切开5例,自动出院3例,无1例死亡2 静脉高营养液的成分基本配方为7%凡命500~1000ml,20%英脱利匹特500~1000ml,10%葡萄糖1000ml,10%氯化钾30ml,10%葡萄糖酸钙20ml,10%氯化钠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7例破伤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7例患者,男女比为20∶7,平均年龄(47.11±2.34)岁,有明确外伤史者占92.6%.全身性及局限性破伤风占比分别为85.2%及14.8%.主要症状包括牙关紧闭(100%)、吞咽困难(92.6%)、阵发性局部或广泛性肌肉痉挛、抽搐(92.6%)等.机械通气比例为48.1%,其中15.4%行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74.1%,病死率为33.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lett分级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中年男性是破伤风发病及死亡的主要人群,对于外伤后出现牙关紧闭、肌肉痉挛、抽搐等表现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Ablett分级可用于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破伤风是外科感染的严重并发症,据报道在国外病死率为30%~50%。国内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40%~60%。我科1984~1989年共收治破伤风33例。(其中新生儿破伤风27例)死亡17例,病死率51.51%,现将临床资料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蔡运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464-465
目的探讨老年破伤风的诱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年间收治的18例老年破伤风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治愈14例(77.77%),死亡4例(22.22%)。结论对伤口未行正规清创处理及无主动、被动免疫是老年破伤风发病的诱因,老年破伤风的特点是重型多、并发症多、合并慢性病多,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防止并发症,控制慢性病,必要、及时的气管切开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重症破伤风感染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破伤风的救治经验,探索降低破伤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9例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过,总结破伤风救治的经验和教训。结果 2008年5月急诊ICU成立之前收治的4位患者,均未接受重症监护,3例死亡,死者均未行气管切开;2008年5月之后收治的5位患者,均接受重症监护和气管切开,1例死亡。结论伤后正规创面处理,常规预防注射(tetanus antitoxin,TAT)破伤风抗毒素TAT,及时转入ICU,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防治并发症(快速气管切开与有效镇静是关键),是破伤风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120例破伤风死亡病例进行死因分析,发现中枢性发热、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呼吸衰竭、窒息是主要死因。及时注射T.A.T.、清除病灶、防止继发感染、把握好气管切开指征、控制痉挛、加强全身支持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术在抢救破伤风病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破伤风病人应用气管切开术的可行性、时机及价值。方法:通过破伤风病人应用和不应用气管切开术的统计分析和临床观察的方法说明气管切开术在治疗破伤风病人的疗效和作用。结果:120例单纯综合治疗的重症病人死亡106例,病死率88.3%,72例除综合治疗外应用了气管切开术治疗31例,死亡41例病死率56.9%,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4.708)P值≤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在治疗破伤风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82-1484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RICU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RICU收治住院患者1347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62例,感染率4.60%,按照临床病情分级程度进行调整,病情调整后的调整感染率为2.28%。在单因素分析中,分别计算每一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CI,发现临床病情分级,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糖尿病、多发伤、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与医院感染关系较为密切。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病情分级、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是其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死亡病例87例,总病死率为6.46%。在62例医院感染的病例中,死亡11例,病死率17.74%,非医院感染患者1285例,死亡76例,病死率5.91%,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χ2=10.85,P=0.001),此类患者病情危重也将会影响其死亡。调整年龄性别等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感染者的死亡风险仍然是非感染者的1.87倍。结论:感染者的死亡风险较非感染者高。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糖尿病、多发伤、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与医院感染关系较为密切。临床病情分级、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是其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