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对比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差异。将15袋(2单位/袋,400ml全血制备)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和15单位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在制备后1小时检测血小板浓度、体积、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残留量;分别在血小板保存的0、1、2、3、4、5天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pH值、乳酸浓度、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结果显示:二组的血小板得率、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都分别达到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但在达到相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下,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的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乳酸、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二组间比较,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CD62p表达率在保存0-5天均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pH值、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二组间比较,2-5天白膜法组pH值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0-5天白膜法组CD62p再表达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0-5天无明显变化,而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1-5天时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结论: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质量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其制备工艺有待改进和优化,以降低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和活化血小板水平,提高其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保养液与血浆混合保存血小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保养液与不同比例血浆混合保存单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选用枸橼酸钠、醋酸钠、磷酸钠和氯化钠等组成血小板保养液,(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单采血小板7d;按保养液与血浆混合比例,实验组分为实验Ⅰ组(50%保养液+50%血浆)和实验Ⅱ组(80%保养液+20%血浆),分别于1、3、5、7d取样检测血小板数(Plt)、pH值、葡萄糖消耗量、乳酸产生量和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情况,并与100%血浆保存的血小板(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小板保存到5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pH值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pH仍>6.0;实验组血小板膜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和36%,比对照组的28%略高(P<0.05)。血小板保存到第7天时,Plt、pH和血小板膜CD62p阳性表达率,实验各组较对照组为差(P<0.05);1—7d葡萄糖平均消耗量实验Ⅱ组比对照组和实验Ⅰ组为高(P<0.05),而乳酸平均产生量则实验各组较对照组明显为高(P<0.05)。结论采用血小板保养液与20%或50%比例的血浆混合,短期(5d)保存单采血小板的pH值和血小板数量与用100%血浆保存单采血小板的效果基本相同,但保存在保养液与血浆混合液中的血小板更易激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对15U保存0~9d机采血小板的血气指标、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水平、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进行系统监测,分析机采血小板体外保存过程中代谢指标与体外功能的关系。结果 血小板在体外保存9d的过程中,乳酸与H^+逐渐堆积,pH值随之下降;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在7d时开始明显下降;CD62p表达率随保存天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逐步下降;血气、葡萄糖、乳酸等代谢指标与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CD62p的表达率及再表达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对代谢指标的监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的变化,从而对血小板保存质量作出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生理活性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7例来源于符合国家标准的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22±2)℃振荡保存。分别于保存第0、1、3、5天进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气分析、p H值、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栓弹力图、低渗休克反应以及CD62p表达的测定,从而对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生理活性及功能的变化做出综合评价。结果:随保存时间的增加,与采集时比较,机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宽度以及血小板低渗透反应性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的p H值,血气分析、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等代谢指标,CD62p表达率和再表达率等指标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栓弹力图参数中,血小板的R值的变化、及MA保存第5天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K值、αAngle的变化及MA保存第1、3天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能保持良好的活性及功能,临床上输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因保存时间而影响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改良血小板添加液低温液态保存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使用改良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自体血浆在低温(10℃)液态条件下对血小板的保存效果。采集6名供者单采血小板,每一名供者单采血小板平均分为3组,A组(常规保存组)加入100%血浆、22℃保存:B组(添加液10℃保存组)加入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C组(冰冻保存组)加入100%血浆和海藻糖、-85℃保存;另设D组(血浆4℃保存组)加入100%血浆、4℃保存,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照组。A、B组在第1、5、7、9天取样,C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分别检测CD62p、HSR、PAgT、LDH的变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9天取样扫描电镜观察,血浆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天取样观察.冰冻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观察,同时使用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延长,A组和B组CD62p表达增加,HSR和最大聚集率降低;A组的LDH释放、CD62p表达、HS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LDH释放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多,但CD62p表达较少(P〈0.05)。A、B组血小板形态保持较好,C组血小板形态保持差。结论:改良的PAS—ⅢM保存液能够替代血浆用于血小板的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很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保存效果优于血浆常温保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第2信使调节剂混合物[thrombosol(TS):250μmol/L阿米洛利、50μmol/L硝普钠、100μmol/L腺苷和2%二甲基亚砜(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新鲜浓缩血小板应用终浓度2%DMSO、1×TS或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分别在冰冻前,冻存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温后,检测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血小板表面CD42b、CD62p和CD63分子改变。结果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血小板的Plt、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和CD42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DMSO组(P<0.05或<0.01),CD62p和CD63表达显著低于2%DMSO组(P<0.05或P<0.01),所有检测结果均与TS组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冰冻保存时间的延长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6个月血小板的体外功能与TS冰冻保存血小板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脂(TG)对机采血小板保存的影响。方法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MCS+)采集浓缩血小板(PC)24份,用高浓度TG贫血小板同种异体血浆(PPP)制备血小板悬浮于高TG血浆的模型,调整每份PC的TG终浓度分别为正常人群中值(2.3 mmol/L)的1倍、2倍和3倍,用低浓度PPP调整PC的TG使其终浓度为正常人群中值的0.7倍作为对照。样本于22℃保存,并分别于d 0、1、2、3、4、5测定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膜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各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呈下趋势;相同保存时间内,TG含量越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越明显;在保存的d 1—5,高TG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在保存的d 0—5,高TG组的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对照组。结论悬浮于高甘油三脂血浆的血小板体外保存研究表明,高含量TG不利血小板的保存质量,可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和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血小板保存袋(实验组)与美国Trima set型血小板保存袋(对照组)对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手工分离血小板等分至2种血小板保存袋中,于恒温振荡保存箱(22±2℃)保存0、3、5和7 d,然后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集活性(ADP、THR)、血小板p H值、葡萄糖含量、乳酸浓度、乳酸脱氢酶浓度、低渗休克反应、CD62P及磷脂酸丝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2种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在相同保存时间内各项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菌试验均为阴性。结论:保存5 d内的血小板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血小板保存袋性能类似。  相似文献   

9.
保存期内单采血小板体外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存期间不同含量和纯度的单采血小板体外特性的变化。方法根据血小板的含量和纯度,将单采血小板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22±2)℃震荡条件下,100%血浆保存7 d,分别于d 0、d 1、d 5、d 7取样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形态、pH、葡萄糖、乳酸含量、CD62p、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和细菌培养等指标。结果血小板保存到d 7时,各组乳酸生成量、MPV、CD62p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H、PAgT显著降低(P<0.05),但Ⅱ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比Ⅰ、Ⅲ组低,且pH仍>6.7;与d 5相比,Ⅱ组血小板的新陈代谢指标、形态学、活化与体外功能指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亦未见细菌生长。结论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确实存在保存损伤,不同含量和纯度的血小板制品损伤程度不一,只要将每袋血小板计数控制在(1.0—5.0)×1011,白细胞污染率控制在1.0×106以下,可以将保存时间由目前的d 5延长到d 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国产和同类进口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对机采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机采血小板无菌加入到2种血小板保存袋于22℃保存,分别在0、3、5和7 d取样品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膜蛋白CD62p、血小板代谢功能、pH、浓度、MPV、PDW、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及细菌培养。结果 2种血小板保存袋常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相比,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观察25Gyγ射线照射对22℃保存条件下的手工富集血小板悬液不同保存期CD62p、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影响。将富浆法分离的16袋血小板,每袋平均分为两份,其中1袋经25Gy137铯γ射线辐照,另1份不辐照,然后按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保存72小时。经辐照的血小板作为观察组,未辐照的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血小板辐照前及保存24和72小时后P选择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表明: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保存24小时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2小时与保存24小时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保存24、72小时后,两组血小板CD62p表达率、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血小板在保存72小时后MPV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γ射线照射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但手工血小板液态储存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储存期内血小板(platelet,PLT)CD62p的表达和PLT各参数间的变化,为临床PIJT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健康献血者的PLT标本30份,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组各15份;(22±2)℃体外震荡存放0—5d,检测PIJT的pH值、计数、聚集和释放试验的参数指标变化及CD62p的表达情况,并在显微镜下动态观察PLT的形态变化。结果在PLT保存期间,正常组0—3d中,各参数指标变化及CD62p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5d中,正常组PlJTpH值和计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聚集和释放试验指标及CD62p表达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SH组0-5d中,PLT各参数指标变化及CD62p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组第5天时,PIJT出现聚集、空泡现象,但未发生变性;GSH组第5天时,PTJT偶见少量空泡,形态无变化。而正常组与GSH组各储存期内不同指标检测结果,除PIJT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指标0—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LT在保存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和PLT形态、功能的变化,为提高临床输注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输注储存期3d内的PLT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观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6ai)糖基化修饰人血小板的稳定性、理化指标及体外功能变化。实验分为室温对照组、冷藏对照组以及修饰组(U+4组和4+U组)。机采人浓缩血小板悬液,4℃保存前或后添加适量UDP—Gal,进行糖基化修饰,分别于0、1、3、5、7、14天,通过荧光标记识别血小板膜糖蛋白末端半乳糖残基的凝集素(FITC—RCAⅠ)检测糖基化修饰效果;pH计检测血小板悬液pH值;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CD62P、血小板膜蛋白CD42b及Ps的表达。结果表明:保存14天时,修饰组血小板RCAⅠ结合率是室温组的5—6倍;修饰组血小板悬液pH低于室温组,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14天时室温组和修饰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别为10.6±1.9fL和11.14±1.1f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体外聚集活性在保存过程中均逐渐下降,但修饰组优于室温组(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保存1—5天修饰组CD62P、CD42b和Ps表达的阳性率与新鲜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保存14天时,CD62P和Ps表达的阳性率升高,CD42b表达的阳性率降低,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在修饰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糖基化修饰的效果稳定,修饰血小板的pH和平均体积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聚集活性良好,优于室温保存组,但在保存5天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化。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CD62P表达率的变化及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CD62p 表达率及相关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血球计数仪及血小板聚集仪分别对50名健康人和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CD62p、血小板四项参数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测定。结果 糖尿病组CD62p 表达率、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1) ,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 ,而血小板压积两者无显著差异。有血管并发症CD62p 组表达率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 ( p<0.01或 p<0.05) ,血小板数和血小板压积无显著差异。结论 检测CD62p、血小板四项参数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较全面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功能和活化状态 ,对疾病的疗效观察、控制高凝状态、防止血管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流式细胞术测定保存血小板再表达CD62p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目的 ①建立并优化测定血小板再表达膜表面激活标志物CD6 2p能力的流式细胞术 (FCM) ;②测定2 2℃保存液体血小板不同保存期再表达CD6 2p的能力 ,以评价该指标在血小板质量监测以及新的保存方法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①采用浓度梯度法优化GPRP浓度条件 ,采用析因设计优化凝血酶浓度和 37℃孵育时间条件 ,寻找最佳阴、阳性对照 ;②将 13份血小板按AABB标准保存 ,并延长保存至 12d ,测定每天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 ,与其相应体内存活期作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约 1.5× 10 6个血小板内加入 2 .5mmol/LGPRP可有效防止过量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 ,孵育条件以 1U/L凝血酶 37℃ 15min然后室温置 15min最佳。采用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FPRP)为阴性对照 ,以凝血酶激活FPRP为阳性对照效果良好。② 2 2℃保存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与其相应体内存活期呈明显正相关 ,单份相关系数 (r) 0 .91~ 0 .99,总体相关系数为 0 .99。结论 ①优化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 ,稳定性和重复性并好的流式细胞术方法用于测定保存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 ;②保存液体血小板CD6 2p再表达率与其相应体内存活期呈明显正相关 ,且相关性良好 ,提示CD6 2p再表达率是监测保存血小板质量的良好指标 ,同时还可能在新的保存方法研究和临床血小板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血小板冻干保存及再水化后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过期的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为实验对象,以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分别用血小板计数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血小板聚集仪和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回收率、稳定性、形态、超微结构、聚集反应和膜表面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小板回收率为49.36%,且随着血小板放置时间的延长,血小板回收率逐渐下降,血小板透光性较差,分泌颗粒数目较少。实验组凝血酶、ADP、胶原及瑞斯托霉素的最大聚集率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作用后CD62p再表达率为44.02%,显著低于对照组70.31%(P〈0.05),PAC-1再表达率为38.90%,显著低于对照组65.28%(P〈0.05)。结论过期血小板冻干再水化后的恢复率较低,稳定性较差,结构和功能均低于新鲜血小板,但冻干再水化血小板仍具有一定的活性,为新鲜血小板的冻干保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血小板氧化应激和衰老指标水平及储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大小的C57 black 6品系小鼠,制备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将每个样本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加入白藜芦醇,并使用二甲基亚砜标定至50μ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储存第1、2、3、4、5、6、7 d进行取样测定,检测内容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H值、葡萄糖水平、活性氧(ROS)水平、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膜联蛋白Ⅴ及MitoSpy阳性的水平。结果观察期内两组在各时间点上的MPV、血小板计数、pH、葡萄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储存第6、7天观察组R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9.977,10.650;P=0.000,0.000);第2、3、4、5、6、7天观察组SA-β-gal活性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3.237,4.004,4.909,3.875,4.392,3.359;P=0.013,0.001,0.000,0.002,0.000,0.010)。两组第1天的血小板分散和聚集水平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第3天和第5天的血小板分散和聚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096,3.396,P=0.015,0.007;t=2.701,3.604,P=0.037,0.004)。观察组在储存第2、3、4、5、6、7天的CD62P活性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175,3.345,3.851,5.169,4.358,7.601;P=0.017,0.010,0.002,0.000,0.000,0.000),在储存第3、4、5、6、7天的膜联蛋白V活性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3.480,13.260,14.870,3.223,8.716;P=0.000,0.000,0.000,0.015,0.000),在储存第5、6、7天的MitoSpy阳性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279,7.702,10.270;P=0.000,0.000,0.000)。结论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储存期间小鼠血小板氧化应激、衰老指标、聚集和分散功能及延长储存时间,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保存期间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研究在 (2 2± 2 )℃条件下振荡和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有无差异。采用SysmexF 82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机采血小板产品计数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定量检测机采血小板上清液中P 选择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 ,振荡与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和P 选择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保存时间延长 ,振荡和静置保存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和P 选择蛋白逐渐增多 ,其中两组内的血小板计数在保存 0 - 72小时以内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在保存 96 - 1 2 0小时后与保存前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振荡保存组 0 - 72小时内 ,每相邻 1天之间P 选择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 ,其余各时间段均有显著性差异 ;静置保存组 0 - 72小时内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使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 ,对血小板制品的有效保存期以 3天为宜 ;②在 (2 2± 2 )℃条件下 ,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优于静置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