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究陈皮炮制前及炮制后挥发性化学成分改变状况,为分析其炮制原理提供一些借鉴。方法:依据《中国药典》内水蒸气蒸馏法对生品陈皮炮制前后其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挥发油内化学成分行对比分析。结果:蒸制以后陈皮内挥发油含量下降,从生品含量1.13%下降到1.06%,制陈皮内检出峰30个,有24种可鉴定物质;生品陈皮内检出峰33个,有24种可鉴定化合物。蒸制前及蒸制后都有的为15种,蒸制后有9种为新检出的,有9种没有检出。陈皮炮制前后都有化合物中,相对含量下降的有10种,相对含量增大的有4种,其中增加最显著的为柠檬烯,由炮制前68.790%上升至炮制后的76.925%。结论:生品陈皮蒸制前后其发挥有内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其含量和组分都出现了变化,为临床应用和探究陈皮炮制以后其药性变化提供了一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海南产益智仁盐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产益智仁的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方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海南益智仁盐炙前后挥发油含量发生了量的变化(生品1.36%,盐炙品1.12%)。从益智仁生品和盐制品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3,48种化合物。其中盐制前后共有的有42种,盐制后未检出的有11种,新检出的有6种。结论:GC-MS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产益智仁中所含主要成分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经盐炙后其挥发油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将为进一步优化炮制工艺以及阐明益智仁盐炙前后不同炮制作用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厚朴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SD)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55种和49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1%以上的分别为36种和39种。结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其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在质量分数上有所变化,炮制后部分成分的含量有所降低或增加,同时新增加或消失了部分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炮制前后薤白的鳞茎和叶子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薤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炮制前后薤白的鳞茎和叶子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定。结果从鲜品薤白的鳞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13种和20种化合物,分别占总量的62.5%和59.63%;从炮制后的干品薤白鳞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9种和13种化合物,分别占总量的74.89%和87.66%。结论炮制前后有共有成分6种,分别为2,3-二甲基二硫醚、3,4-二甲基噻吩、甲基烯丙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丙硫醇、Z-甲硫基丙烯。薤白炮制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厚朴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质量分数。结果 采用SPME法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59种和60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5%以上的分别为23种和22种;采用SD法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60种和66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5%以上的分别为24种和12种。结论 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成分不尽相同,同一方法提取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在质量分数上有所变化,炮制后个别成分的量有所降低,提示厚朴在炮制时要考虑尽量采用低温操作,避免造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散失。  相似文献   

6.
白花檵木花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白花檵木花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檵木花的挥发油成分,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检出36个成分,鉴定出1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7.63%。结论:除了醋酸乙酯外,烷烃类是主要化学成分,十五烷相对含量达21.12%。  相似文献   

7.
不同炮制品怀小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分析我国河南菊花GAP基地自然送风干燥怀小白菊和蒸制怀小白菊的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炮制品怀小白菊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自然送风干燥怀小白菊挥发油中检出90个色谱峰,鉴定了69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0.56%;从蒸制怀小白菊挥发油中检出89个色谱峰,鉴定了53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3.00%。结论:自然送风干燥怀小白菊挥发油收率为0.260%,蒸制怀小白菊挥发油收率为0.108%,两者相差近1.5倍;两者挥发油组成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8.
GC-MS分析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 上的变化,为阐释姜栀子配伍炮制的物质基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栀子、生姜、姜栀子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鉴定并比较分析3个样品中化学成分变化,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栀子、生姜、姜栀子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1.5μL·g-1.从栀子、生姜和姜栀子挥发油中分别检出42,75,77个色谱峰,总共鉴定了89种化合物,其中栀子30种、生姜58种、姜栀子67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10%,90.52%,94.38%.结论:栀子姜制后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厚朴炮制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茵  王麟  张静  袁珂 《中草药》2010,41(8):1261-1264
目的分析厚朴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及水蒸气蒸馏(SD)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质量分数。结果采用SPME法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59种和60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5%以上的分别为23种和22种;采用SD法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60种和66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5%以上的分别为24种和12种。结论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成分不尽相同,同一方法提取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在质量分数上有所变化,炮制后个别成分的量有所降低,提示厚朴在炮制时要考虑尽量采用低温操作,避免造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散失。  相似文献   

10.
肉豆蔻饮片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肉豆蔻饮片炮制前后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其生品与炮制品中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测定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肉豆蔻经炮制后挥发油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有13个新成分增加,4个成分消失,止泻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增加,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黄樟醚含量降低。结论:肉豆蔻采用水浸泡麸煨最佳炮制工艺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莪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陆兔林  杨光明  宋坤  李林  蔡宝昌 《中成药》2003,25(10):810-811
目的:比较研究醋制对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进行分析鉴定各挥发油的组分。结果:莪术经炮制后各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组分亦有较大变化。共鉴定出20个化合物,其中12个成分为首次从本品中鉴定,炮制后产生两个新组分4-异丙基苯甲酸、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结论:莪术醋制后挥发油含量有所下降,由于加热及辅料影响部分组分消失,同时产生新的组分。  相似文献   

12.
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乳香挥发油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兖伟  王琦等 《中成药》1996,18(11):20-22
研究了乳香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的变化,用GC-MS法分析鉴定了挥发油中的组分,并用GC法测定了各种组分炮制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乳香经炮制后各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变化不大,其组分含量有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将竹叶柴胡饮片经蜜制、酒制、醋制后,分别提取生品和几种炮制品中的总皂苷、挥发油,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炮制前后总皂苷和挥发油含量.结果:竹叶柴胡炮制前后柴胡皂苷和挥发油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蜜制后总皂苷含量升高,酒制和醋制后总皂苷含量降低,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含量分别为2.037 5%,1.519 6%,1.317 4%,1.127 4%;几种炮制方法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均有明显升高,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含量分别为0.736%,0.689%,0.630%,0.395%.结论: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竹叶柴胡前后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根据不同的药用目的炮制柴胡药材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炮制及贮存时间对青皮中橙皮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青皮及其炮制品、部分地区市售样品中橙皮甙的含量;并考察了贮存时间对橙皮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都、黄岩产青皮醋炙后其橙皮甙含量分别下降14.28%及10.75%;无论醋炙与否,贮存中橙皮甙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橘红珠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方法将干燥的橘红珠粉碎,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后加无水硫酸钠脱水,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橘红珠挥发油中主要含有柠檬烯(26.86%)、β-香叶烯(16.18%)、-萜品烯(15.63%)、大根香叶烯D(14.73%)、α-丁子香烯(4.10%)、橙花叔醇(2.68%)、α-蒎烯(1.31%)、β-蒎烯(1.24%)等,占挥发油总量的85.21%。结论橘红珠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及药用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6.
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并考察其中含挥发油的羌活、独活、黄芩、黄连4味中药配伍后对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YL2000水煎剂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从挥发油中分离出146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了其中39个化合物,其挥发性成分总量占色谱峰总面积的85.66%。大部分单味中药中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成分在YL2000共煎液中未能检测到,多数成分存在于共煎液挥发油中而在单味药挥发油中无任何相关文献报道。结论:YL2000组成中药配伍对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提示,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增溶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以及挥发性的成分蒸发了,导致部分成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酒蒸南五味子炮制原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九成  宋小妹  蔡艳 《中成药》2005,27(2):176-178
目的:探讨酒蒸南五味子炮制原理.方法:采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挥发油含量,薄层色谱定性鉴别;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木脂素含量;用浸出物测定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结果:酒蒸南五味子挥发油的含量降低了35.3%,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增加了一个斑点;总木脂素含量酒蒸品较生品提高了28.9%;水浸出物含量酒蒸品较生品降低了2%.结论:传统炮制理论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马兜铃蜜炙前后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马兜铃样品用乙醚超声提取,提取液浓缩所得油状物再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马兜铃生品和蜜炙品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65%和0.08%。从马兜铃生品及蜜炙品中共鉴定出86个化舍物,生品52种,蜜炙品46种,均占各自挥发油总成分的90%以上。结论:马兜铃蜜炙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化合物总数减少,有大量新化合物产生,同时有部分化合物经炮制后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岭南特色炮制工艺中枳壳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工序分别制备枳壳炮制品(生枳壳、麸炒枳壳、清蒸枳壳、单纯发酵枳壳及广东制枳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鉴定不同枳壳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从生枳壳、广东制枳壳、单纯发酵枳壳、清蒸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54,44,25,31,32种。其中岭南特色制枳壳的挥发油中新增化合物最多,且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较生枳壳和麸炒枳壳升高。结论:提示发酵与清蒸相结合的岭南特色炮制方法对改变枳壳炮制品的质量并增强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