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D-二聚体(D-D)在肾脏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者血D-二聚体、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水平.结果 各组血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血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血D-二聚体水平能直接反映肾脏病高凝与纤溶状态,对临床治疗及疗效、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高三酰甘油血症及纤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9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证实合并脑梗死107例,非脑梗死102例,对照组97例,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ELISA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含量.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高血压非脑梗死组TC、TG、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清TG明显高于高血压非脑梗死组(P<0.01),而血清TC、LDL-C、HDL-C与高血压非脑梗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伴脑梗患者tPA、 PAI、D-二聚体明显高于高血压非脑梗死组(P<0.05)和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脑梗死组tPA、PAI、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与高三酰甘油血症关系密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清高TG水平可能是促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异常,尤其是高血压伴脑梗死更明显,纤溶异常可能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水平是否异常。方法:用免疫法测定62例脑梗死和4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中vWF、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病人较正常对照组vWF、PAI-1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5)。结论:vWF、PAI-1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方法]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后第2,3周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纤溶亢进,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及抗纤溶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8.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24例普通肾病综合征无高凝状态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并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普通肾病综合征无高凝状态患者(P<0.01)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抗凝作用减弱、纤溶活性增高,早期检测血D-二聚体含量可快速准确地了解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程度。  相似文献   

9.
陈志坚 《医学文选》2000,19(4):450-450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 x 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DP)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 ,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FDP含量检测 ,旨在进一步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1 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正常对照组共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 ,年龄 17~ 6 2岁 ,平均 36 .8岁 ,均无心脑疾病、糖尿病、血液病 ,为肝肾功能正常的健康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组共 2 6…  相似文献   

10.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中,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原发性肺癌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初诊期高于缓解期。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判断患者纤溶状态、DIC及血栓形成诊断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恶性肿瘤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1.
顾琳萍  崔为发 《医学综述》2008,14(3):436-438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上主要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患者体内纤溶凝血系统和内皮功能存在异常,以纤溶活性下降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为主,从而导致体内高凝状态,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现就其检测纤溶凝血和内皮功能损伤的几个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陈戈 《中外医疗》2013,32(8):61-61,63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检测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患者中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月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共100例,作为对照组。所选对象均在清晨取静脉血3.0mL,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显著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显然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对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其病理生理意义.②方法 对342例ACVD患者和60例正常人均采用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③结果 ACVD患者较正常人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急性脑出血(CH)与脑梗死(CI)两组问比较,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大面积脑梗死组血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腔隙性脑梗死.④结论 急性CI与CH患者机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脑出血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是高凝状态的另一种表现,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可作为ACVD的一个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老年脑梗死检测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到医院就诊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104例,根据脑梗死面积、是否合并意识障碍、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死亡等分别进行分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对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量,并分析二者对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上,脑梗死患者显著高于健康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者,合并意识障碍患者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合并高血压患者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死亡患者显著高于存活者,各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意识障碍、高血压患者的这两项指标水平也显著升高,二者水平越高,则患者预后情况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急性脑血管病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14天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而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有明显改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降低血黏度、抗凝、促纤溶作用,对脑梗死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TM)变化与中医痰证、血瘀证变化的关系。方法观察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第1天及第14天测定患者血浆PAI、D-二聚体、TM的含量,并记录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对化验指标的前后差值及证候积分的前后差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AI变化与痰证积分变化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1),D-二聚体变化与血瘀证积分变化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38),TM变化与血瘀证积分变化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34)。结论PAI、D-二聚体、TM与痰证、血瘀证有相关性,中医痰证、血瘀证的证候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凝血-纤溶失衡时凝血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病死率及病残率极高。在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起重要作用。血浆D-二聚体作为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较客观的指标在判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收集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 h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 0.8 mg/kg和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组各4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静脉采血,观察2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结果: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溶栓后凝血指标均无明显不同;脑梗死患者可考虑推荐使用rt-PA0.8 mg/kg为药物使用的单位计量。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 ,它的存在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 ,可作为反映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1 ] 。利用抗 D-二聚体 (不抗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 )的单克隆抗体包被乳胶颗粒进行凝集试验 ,是对血中 D-二聚体的定性检测 ,阳性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 ,有助于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 ,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有价值的指标 [2 ] 。目前 ,国内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病人急性发作期血浆 D-二聚体的定性检测报道很少 ,现将我院对6 8例肺心病人 D-二聚体的定…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摘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存在凝血与纤溶的异常,这不仅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且对其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效地纠正这种异常,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非常重要.本文测定3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治疗前、后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I的含量,以进一步寻找指导对该病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