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委陵菜三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刘普  段宏泉  潘勤  张彦文  姚智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875-1879
目的:研究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癌活性。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用各种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得到15个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α-香树素(α-amyrin,1),β-香树素(β-amyrin,2),乌苏酸(ursolic acid,3),2α-羟基乌苏酸(corosolic acid,4),蔷薇酸(euscaphic acid,5),坡模酸(pomolic acid,6),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7),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8),2β,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β,3β,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9),积雪草酸(asiatic acid,10),24-羟基委陵菜酸(24-hydroxy tormentic acid,11),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myrianthic acid,1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3),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14),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5)。结论:化合物1,2,4~15为首次从委陵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10,12,14和15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其中化合物4和9抗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赖先银  赵玉英  梁鸿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597-1600
目的:研究黄蜀葵花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杨梅素(myricetin,1),cannabiscitrin(2),杨梅素-3-O-β-D<1i>-葡萄糖苷(myricetin-3-O-β-D<1i>-glucopyranoside,3),1-O-十六烷酸甘油酯(glycerolmonopalmitate,4),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 benzoic acid,5),鸟苷(guanosine,6),腺苷(adenosine,7),顺丁烯二酸(maleic acid,8),正三十七烷酸(heptatriacontanoic acid,9),正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0),正二十四烷(tetracosane,11),β-谷甾醇(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3)。结论:化合物2~11为首次从秋葵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王磊  王洪庆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497-2499
目的:研究黑桑(morus nigra)茎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葡聚糖凝胶以及制备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canolic acid,1),芹菜素(apingenin,2),cyclocommunol(3),morusin(4),cyclomorusin(5),kuwanon C(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熊果酸(ursolic acid,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黑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猫耳刺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光波  周思祥  雷连娣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890-1892
目的:研究猫耳刺Ilex pernyi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NMR和MS等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果:从猫耳刺的干燥叶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1),羽扇豆醇(2),α-香树脂醇(3),熊果醇(4),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5),坡模酸(6),羽扇-20(29)-烯-3β,24-二醇(7),3β,23-二羟基乌索-12-烯-28-酸(8),结论:该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猫耳刺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藓类植物回心草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戴畅  刘屏  刘超  王波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080-1082
目的:研究民族草药藓类植物回心草Rhodobryum roseum的化学成分。方法:回心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用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物理化学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回心草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槲皮素(quercetin,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oleanolic acid,4)、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5)、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7)、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对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研究对叶大戟Euphorbia soror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对叶大戟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山柰酚(kaempferol ,1),莨菪亭(scopoletin,2),山柰酚3-O-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glucopyranoside,3),槲皮素(quercetin,4),香草酸(vanillic acid,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E-p-hydroxy-cinnamic acid,6),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7),6,7-二羟基香豆素(6,7-dihydroxycoumarin,8),β-谷甾醇(β- 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华猕猴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莹  张雪梅  陈纪军  张彦  林秀坤  周乐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1663-1665
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中华猕猴桃根的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IR,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为2α-羟基齐墩果酸(1),2α-羟基乌苏酸(2),蔷薇酸(3),23-羟基乌苏酸(4),3β-O-乙酰乌苏果酸(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β-谷甾醇(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8.
鸡屎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邹旭  梁健  丁立生  彭树林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436-1441
目的: 研究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到20个化合物,鉴定为茜根定-1-甲醚(rubiadin-1-methylether, 1), diadzein(2), 臭矢菜素 B(cleomiscosin B, 3), 臭矢菜素 D(cleomiscosin D, 4), 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esinol, 5), 蒙花苷(linarin, 6), 异东莨菪香豆素(isoscopoletin, 7), 咖啡酸(caffic acid, 8), 香豆酸(coumaric acid, 9), 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l-benzoic acid, 10),齐墩果酸(11), 乌苏酸(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 鸡屎藤苷(paederoside, 15), 鸡屎藤酸(paederosidic acid, 16), 鸡屎藤酸甲酯(paederosidic acid methyl ester, 17), saprosmoside E(18), paederoscandoside(19), 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20)。结论: 化合物1~10, 20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贞Ligustrum lucidum的干燥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NMR,MS等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女贞子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15个,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 (1),2α-羟基齐墩果酸 (2),乙酰齐墩果酸 (3),羽扇豆醇 (4),白桦脂醇(5),达玛烯二醇(6),3β-乙酰氧基-20,25-环氧-24α-羟基-达玛烷 (7),20,25-环氧-3β,24α-二羟基-达玛烷 (8),3β-乙酰氧基-达玛烯二醇 (9),3β,20S-二羟基-24R-过氧羟基-25-烯-达玛烷 (10),fouquierol (11),oliganthas A (12),达玛烯二醇3-O-棕榈酸酯 (13),拟人参皂苷元 II 3-O-棕榈酸酯 (14),3β,20S-二羟基-25-过氧羟基-23E-烯-达玛烷 (15);苯乙醇类化合物5个,分别为毛蕊花苷 (16),北升麻宁 (17),2-(3,4-二羟基苯基) 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 (18),osmanthuside H (19),3,4-二羟基苯基乙醇 (20)。结论:化合物4,16,17,19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积雪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积雪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以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鉴定为阿魏酸二十二酯(1),bayogenin(2),3β-6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3),3β-6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4),D-gulonic acid(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积雪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张兰胜  程永现  刘光明 《中成药》2012,34(5):892-895
目的 研究戟叶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 戟叶酸模的乙醇萃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酸(3),酸模素(4),大黄素甲醚(5),槲皮素(6),山柰酚(7),白藜芦醇(8),6-羟基芦荟大黄素(9),蒲公英甾醇乙酸酯(10),没食子酸(11),没食子酸甲酯(12).结论 化合物10和12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7,8,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大黄药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W.Smith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黄药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7-甲氧基白杨素(1)、5,7,8-三甲氧基二氢黄酮(2)、阿魏酸(3)、白桦酸(4)、木犀草素(5)、咖啡酸(6)、3β-O-乙酰熊果酸(7)、山香二烯酸(8)、蔷薇酸(9).结论:化合物2,7~9首次从香薷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 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 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海南草珊瑚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草珊瑚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南草珊瑚全草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花生酸(2),β-谷甾醇(3),硬脂酸(4),大黄素(5),大黄酚(6),2',3'-二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7),2'-羟基4',6'-二甲氧基查耳酮(8),cardamonin(9).结论:化合物1~9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9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薄叶山柑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薄叶山柑Capparis tener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现代光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薄叶山柑共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erigeside C(1),glu-cosuringic acid(2),vanillic acid 4-O-β-D-glucoside(3-methoxy 4-glucosyl-benzoic acid)(3),4-O-β-D-glucopyranosyl-benzoate(4),3′,5′-dimethoxy-4-O-β-D-glucopyranosyl-cinnamic acid(5),tachioside(6),2,3-dihydroxy-1-(4-hydroxyl-3,5-dimethoxypheny1)-1-propanone(7)和acacetin 7-rutinoside(8)。结论:化合物1~8均为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雪松松针二氯甲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XF  Bai ZH  Liu DY  Li S 《中药材》2012,35(3):404-406
目的: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二氯甲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雪松松针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齐墩果酸(2)、对羟基苯甲醛(3)、β-谷甾醇(4)、丁香脂素(5)、胡萝卜苷(6)、对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甲酯(8)、没食子酸(9)。结论:除了化合物4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泥胡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泥胡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泥胡菜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络石苷(2),尿嘧啶(3),8-羧甲基-对羟基肉桂酸(4),3-O-p-香豆酰奎尼酸(5)。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鼓槌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鼓槌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a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syringare sinol(1),5α,8-αepidioxy-24(R)-methycholesta-6,22-dien-3-βol(2),trans-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ic acid octacosyl ester(3),defusin(4),3,4-dihydroxy-benzoic acid(5),3,4-dimethoxy-benzoic acid(6),vanillic acid(7),3,4-dimethoxy-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8),3,5-dibromo-2-amino-benzaldehyde(9),hepta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10)。结论:化合物1,2及6~10均为首次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肿节风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中药肿节风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Lipophilic 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肿节风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苷类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槲皮素-3-O-α-D-葡萄糖醛酸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3),5,7,4′-三羟基-8-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4),新落新妇苷(5),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异秦皮啶(8)。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其中1~3为该属中首次发现的葡萄糖醛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