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第1、7和14天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发病第14天的NIHSS评分作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依据评分进行分组(发病第14天NIHSS评分≥7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7分为预后良好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发病第1、7和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发病第14天的血瘀证(比值比为2.924,95%置信区间为1.231~6.946,P=0.015)和发病第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值比为1.956,95%置信区间为1.701~2.250,P=0.000)是预测缺血性中风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从重复测量均数变化趋势图可看出,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重,且其NIHSS分值在疾病过程中持续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近期预后。本研究还为实施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动态证候干预提供了循证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ing,CM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脑微出血亚临床状态与中风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探索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方法:共收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3例,记录患者症状及舌脉象,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对入组患者行头颅MRI的GRE-T2*WI扫描,分成合并及不合并CMB组,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对比分析。结果 :183例急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最多见的证型为痰证、火热证及血瘀证(35.5%、31.1%及30.1%)。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一证独见或二证相兼(54.0%及41%)。中风合并CMB与无CMB组相比,血瘀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其它证候两组之间无差异。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40.4%及39.4%),而无CMB组出现痰证及风证频率最高(29.8%及28.6%)。合并CMB的中风患者与性别的关系,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较高。结论: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单一证候或二证相兼多见,以实证为主,痰证与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CMB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CMB患者中,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高,建议对于合并CMB的缺血中风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减少中风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起病时的证候特点。[方法]采用量表法,按标准操作规程搜集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缺血、出血性中风起病时各证型的构成比例分别是风痰瘀阻证58.8%、41.2%,气虚血瘀证26.0%、29.0%,痰热腑实证21.1%、26.0%,阴虚风动证11.8%、16.9%,痰热内闭证6.2%、16.8%,痰湿蒙神证1.7%、9.9%。[结论]缺血性中风以风痰瘀阻证起病为多,出血性中风以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起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符合出血性中风较缺血性中风病情凶险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辨方症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辨方症论治体系"是与现行"辨证论治体系"截然不同的一种特殊的辨治方法.该方法强调从患者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见微知著地抓住与某一方症特征性表现相一致的关键症状而确定诊断,即着眼于识"方症",而不是辨"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中方症相关的内容是"辨方症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石.提出并确立"辨方症论治体系"的概念,不仅有利于抓住中医辨治学的精髓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究在中医发展历程中中风方剂蕴含的症药规律,深度挖掘历史时间线上中风的症状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对中医古籍中中风症药关系的认识.方法 以中医古籍中中风方剂的症药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通过筛选中风相关方剂,对症状和中药进行提取,形成标准化数据,自编R语言程序实现症状、中药的形态相似距离(MS...  相似文献   

6.
名中医牙痛医案63例中药配伍及方证对应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牙痛治疗的中药配伍及方证对应规律。方法:收集已出版发行的名中医牙痛医案,采用关联规则和链接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在SAS9.1.3软件上进行。结果:四诊信息与中药、病因与中药、证候与中药之间有对应规律,中药链接分析显示牙痛治疗有两个核心组方,以浙贝母、赤芍、连翘、金银花、蒲公英、菊花为第一核心中药组方,石膏、知母、生地黄、牛膝、牡丹皮为第二核心中药组方,两组方与牙痛的中医治疗理论非常吻合。结论:采用关联规则、链接分析能较好的挖掘牙痛医案中的中药配伍规律和方证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节气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中4 8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频数分布统计法对其性别、年龄、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患者的发病日期对应的发病节气,然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节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用圆形分布统计法探究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的高峰点。结果 4 838例患者中,男性3 233例(66.8%),女性1 605例(33.2%);60~69岁有1 814例(37.5%),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阴虚动风证2 268例(46.9%),风痰阻络证1 231例(25.4%),两者为最常见的证型;清明为发病率最高的节气,总体发病节气无绝对高峰期,惊蛰为阴虚动风证发病高峰,小满为风痰阻络证发病高峰。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6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整体发病不存在绝对高峰节气,阴虚动风、风痰阻络两种证型的发病存在高峰期,阴虚动风证的发病高峰节气是惊蛰,风痰阻络证的发病高峰节气为小满,提示二十四节气内均可发病,重点人群要积极且持续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刘筱翼  王保爱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9):3607-3615
醒后卒中(WUS)是指睡前无新发卒中症状,在醒后或睡眠过程中出现新发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急性脑血管病,症状开始时间未知,多属缺血性卒中。近年来,随着对WUS发病机制的探究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可以对缺血半暗带及脑灌注进行探索,判断是否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WU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构建缺血性卒中"气虚生风"病机假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搜集益气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安全有效,且统计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气虚证可发生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气虚是其病机变化之一,据此提出缺血性卒中"气虚生风"的病机假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对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4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不同相应时间点的血液进行D-dimer和hs-CRP水平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对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斯堪地那维亚量表(SSS)评分。结果进展组的D-dimer水平顺序依次为:发病第7天〉3天〉24h内〉14天,在发病1周内,进展组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进展组的hs-CRP水平顺序依次为:发病第3天〉7天〉24h内〉14天,发病第3天和7天,进展组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进展组发病3周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非进展组为差(P〈0.01)。结论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的升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TXB。及6-keto—PGFlot之间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筛选出能反映中医证候客观化的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TXB:和6-keto—PGFlc~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型组TXB2与6-keto~PGFla值均成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风痰瘀血闭阻脉络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B2)。691.79+0.56X(6-keto—PGFld),(R=O.417,P---0.003〈0.01,回归方程成立);风痰上扰痰热腑实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t32)。401.51+0.58X(6一keto—PGF1a),(R=O.491,P=0.000〈0.01,回归方程成立);气虚血瘀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t32)。150.10+1.1lX(6-keto—PGFl01),(R=0.638,P=O.001〈O.01,回归方程成立);阴虚风动组直线回归方程为Y(TXB2)。184.19+0.91X(6-keto—PGPld).(R=0.638,P=0.000〈0.01,回归方程成立)。结论:TXB:及6-keto—PGFlo~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依据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所建立的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的辨证效果。 方法:针刺干预264例发病30d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制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患者发病的0~3d、4~10d和11~30d各时间段任一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研究中风病基本证型的动态多时点评价结果及相关因素。建立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4个证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分别计算4个证型判别函数式的误判概率,检验其判别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病6个基本证型30d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证80.7%、痰证68.9%、火热证52.7%、气虚证50.8%、血瘀证29.2%和阴虚阳亢证25.0%。3个时点内各证型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血瘀证发生概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型表现以二证、三证、四证的组合形式为主,其中三证组合最多。发病3d内没有单证形式的病例。两两复合证主要表现为风痰证54.5%、风火证42.8%、气虚中风证40.9%、气虚痰阻证39.4%和痰热证35.6%,血瘀合并阴虚阳亢证的发生率最低,仅为3.8%。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高年龄组痰证和气虚证得分均值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气虚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痰证得分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的21项中风病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建立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白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条目的判别函数式,精简后的判别函数式判别效能基本与精简前相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以风证、痰证贯穿始终,证的组合形式复杂,以三证组合为多。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积累,风、痰、火热、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候要素均逐渐减少,证的组合形式由复杂趋向简单。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自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证候要素条目,在辨证过程中对于区分阴证或阳证、实证或虚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水平对预后的影响,了解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lb、TG水平的因素。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6例,均在入院后次晨检测Alb、TG水平。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score,NIHS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定,并在发病1、3、5个月时进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BI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低Alb组发病1个月和3个月时BI值低于正常Alb组;高TG患者组发病1个月和3个月BI值明显高于正常/降低TG患者组。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Alb、TG水平的因素有意识障碍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意识障碍和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患者入院时Alb、TG水平;入院时Alb、TG水平可能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1个月、3个月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构建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搜集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安全有效,统计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气虚血瘀证可发生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气虚血瘀是其病机变化之一,据此提出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证候演变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14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在住院第1、2、3、7、14天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研究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IHSS在不同时点与多个证候要素呈正相关,证候要素可以解释约60%NIHSS的变化。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要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其相关程度、证候要素在预测NIHSS中的权重均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分析目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出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应当根据其功能主治来研究有效组分的作用,从而确定复方某一药效的主要有效组分,然后开展有效组分配伍研究,研制有效组分配伍复方。作者进一步强调重视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加强复方功能组分与有效组分关系的研究及多环节、多靶点开展复方有效组分作用的研究是深化中药复方有效物质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与汉方医学的"气血水"说的异同为出发点,比较中医学与汉方医学合方的思维与处方特点。中医学合方多针对病机复杂的疾病,且对原方用药与剂量有所调整,呈现出"复方多法"的思维;日本汉方医学重视"方证相对",以此辨别具有针对性的证候与腹证,合方运用以数个方证并存为主要依据,对用药剂量与比例有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观察缺血中风急性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要素相关性。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对6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各时点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CGRP、ET的含量,同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确定其证候要素。结果 各时点患者血浆ET的动态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逐步下降趋势;第1、2时点患者血浆CGR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3时点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各时点血瘀证患者CGRP含量高于其他证型组,而ET含量低于其他证型组,并符合血浆CGRP、ET的动态变化。结论 CGRP和ET参与缺血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可能对缺血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急性期火热证与西医诊察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风病中医证候与西医诊察指标的相关性,以提升中医对中风病的诊疗效能.方法本研究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加以辨证,并与西医在病患住院期间和出院时的诊察指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方式,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中风病六大基本证候之一的火热证与中风病危险因子项目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与中风病住院过程出现并发症、中风病出院时的康复情形、神经学状态与日常生活功能状态评估的严重度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若在发病72 h内出现火热证,住院期间易出现并发症,神经学状态与日常生活功能状态评估也会较严重,出院时的康复情形较易变差.所以正确地诊治火热证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中风证候要素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3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根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提取证候要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 火、痰、气虚得分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随着证候要素相兼数的增多,NIHSS评分逐渐增高,两者的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