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例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病人1例体检发现,8例因上腹部不适就诊;8例术前疑为肝癌,其中1例合并肝硬化,1例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9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难以与肝癌鉴别,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14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79例采用血管瘤剜除术 (其中 1例合并有Kasabach -Merritt综合症 ) ,2 9例肝叶或肝段切除术 ,5例多发性血管瘤行联合肝段切除术、血管瘤剥离和缝扎术 ,1例采用酒精注射法。结论 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直径 >6cm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或患者精神负担较重 ,或合并需手术的其他上腹部外科疾病者选择手术切除 ;直径≥ 10cm随访中有增大或术前与AFP阴性的肝癌鉴别困难者应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3.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肝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小的肝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对较大的肝血管瘤和有临床症状者,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89—1996年共收治肝血管瘤129例,分别进行手术切除、缝扎治疗、肝动脉栓塞及放射治疗,现将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29例中男59例,女70例。年龄23~68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下降等就诊者62例,以上腹区包块就诊者28例,查体时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就诊者39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其中98例行CT检查,59例行MRI检查,除6例诊断为肝癌,l例诊断为多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4.
AFP阴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肝脏占位性病变以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血管瘤较为多见。由于AFP检测方法的应用,使历来被视为最难诊断的癌症之一的肝癌,变成易诊断的癌症之一。但在临床实践中,对AFP阴性的肝癌要作出最早期的诊断仍较为困难,特别是AFP阴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的临床鉴别更为不易。据我院过去统计,AFP阴性肝癌和肝血管瘤及其他肝脏疾病相混淆者,误诊率约为10%。以至于少数早期肝癌患者延误了早期手术时机。今就我院肝胆外科自1984年6月至1985年6月经过B超定位诊断,手术证实之AFP阴性肝癌和肝血管瘤,无选择性地抽取60例(其中肝癌组40例,肝血管瘤组20例)做一对比研究,对AFP阴性肝癌和肝血管瘤进行鉴别,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990~1994年2月我科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61例,肿瘤平均直径97cm,最大40cm,其中位于Ⅷ段或累及Ⅷ段者9例,位于尾状叶或累及尾状叶者2例,手术切除率98.5%,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本文就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肝癌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选择,介入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详细介绍手术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这一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了2012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中心确诊的4例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历资料,对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易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常见肝脏肿瘤混淆而导致术前诊断错误。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唯一有效方法,研究收纳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应提高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的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情况.方法 对10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或(和)下腔静脉造影和肝静脉造影确诊布加综合征:Ⅰ a型4例,Ⅱ型3例,Ⅲ a型3例.肝细胞癌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螺旋CT和病理检测诊断;肝癌单发8例,多发2例.8例均成功开腹进行肝癌切除术,3例并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反C型分流术(肠-腔分流术);5例开腹手术前2~3 d介入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或(和)(副)肝静脉扩张成形术.2例多发肝癌合并布加综合征病人行介入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或(和)(副)肝静脉扩张成形术.结果 1例行肠-腔分流术+肝癌切除术病人术后5 d死于肝衰竭;1例行肠-腔分流术病人术后4 d出现乳糜漏,治疗15 d后好转.随访9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半年至5年;2例多发肝癌病人介入术后1年和半年死于肝衰竭;2例病人在术后1年和2年死于肝癌复发转移.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病人预后不良,在解除布加综合征病人肝脏淤血的状态的同时尽早并尽可能的切除肝癌病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提高和应用增加,肝脏良性肿瘤检出率逐年升高.主要包括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等实质肿瘤及单纯肝囊肿、多发性肝囊肿、多囊肝及囊腺瘤等囊性病变.但相对于肝癌来说,肝脏良性肿瘤比较少见,大约占肝脏原发肿瘤的5%~10%.正因如此,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如何获得正确诊断和及时恰当治疗,也日益受到临床肝脏外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特点、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是一种少见的肝细胞源性良性肿瘤 ,极易与肝腺瘤、肝血管瘤、肝细胞癌混淆。现结合 10余年来经治的 9例病人及文献 ,分析FNH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临床资料本组女 3例 ,男 6例 ,年龄 2 1~ 6 2岁 ,平均4 1 4岁 ,无肝炎及口服避孕药物史。常规行肝功、肝炎指标、肿瘤系列及肝脏B超、CT、核素扫描等检查 ,细针穿刺活检并注射无水酒精 1例 ,血管造影并行明胶海绵栓塞 1例。全部为单个结节 ,其中 1例合并有肝多发血管瘤。 8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术后进行了随访。另 1例行密切观察。结  果2例有上…  相似文献   

10.
肝切除术术中出血是肝脏外科的难点问题 ,临床上常需大量输入库存血。近年来 ,由于一些肝脏外科新技术的应用 ,术中出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在此基础上 ,我们成功实施了 5 1例不输血的大型肝切除术 ,病人无手术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率明显降低。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997年 8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们进行不输血的大型肝切除术 5 1例 (临床研究组 ) ,男 4 0例 ,女 11例。年龄 2 4~ 77岁 ,平均 4 6 5岁。临床诊断 :原发性肝癌 2 9例 ,肝转移癌 6例 ,肝血管瘤 10例 ,肝良性增生 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TNM分期为 :Ⅱ期 15例 ,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2008年经手术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77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5~9cm42例,〉10cm24例,≤15cm11例。手术前确诊7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确诊率94.8%;4例误诊,误诊率5.2%,分别误诊原发性肝癌2例,巨大肝囊肿癌变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1例。3例腹腔出血、休克,急诊剖腹探查均死于术中;4例肿瘤巨大,经剖腹探查未能切除。70例均皆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率90.9%,肝叶切除术38例(4914%),剥除术21例(27.3%),局部切除术11例(14.3%)。70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手段;手术剥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量少,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小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9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AFP阴性小肝细胞癌42例,肿瘤大小为1.24-4.8cm,中位直径3.3cm。术前经B超和CT检查42例,MRI检查32例,DSA检查6例,穿刺病理8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4例,诊断符合率为57%,术前诊断为肝脏局灶结节增生8例,炎性假瘤4例,肝腺瘤4例,肝硬化结节1例,肝血管瘤1例。血AFP均为阴性。病人均经手术根治性切除。结果42例中1年生存者38例(占90.4%),2年生存者31例(占73.8%),3年生存者22例(占52.3%),4年生存者18例(占42.8%),失去联系4人。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肿瘤9例。结论依据有无肝炎和肝硬化病史以及B超、CT或MRI、DSA等影像学特点综合考虑诊断,局部介入等有创治疗选择应慎重,手术根治件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在极量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处理系统(AMIPS)在极量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32例肝肿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数据,男性1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岁.其中巨大肝肿瘤(直径≥10 cm)9例,包括肝血管瘤2例、原发性肝癌7例.运用AMIPS对9例巨大肝肿瘤患者进行极量肝切除分析.根据计算出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结果 在AMIPS中,三维模型能直观显示肿瘤与肝内血管树的毗邻关系及肿瘤的血供类型,数字化肝脏分段实现了对肝肿瘤的个体化准确定位诊断.巨大肝脏占位模型中各个肝段相对体积的计算,实现了肝段切除及极量肝切除的分析.9例巨大肝肿瘤患者中,右半肝切除术2例,肝脏6、7段切除术5例,肝脏5、6、7段、部分8段肝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均未见切缘有瘤细胞,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21 d.结论 AMIPS有助于巨大肝肿瘤的个体化病灶定位及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可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SSX基因mRNA作为肿瘤标志物检测循环中的肝癌细胞;不同干预手段对大鼠供肝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硬变40例临床分析;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靶向治疗肝癌;大肝癌手术切除的体会;肝脏脉管立体构筑解剖研究及其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剥离切除术中的应用;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在高难度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肝脏外科;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良性肿瘤;小儿肝外伤非手术治疗32例体会;腹腔镜用于闭合性肝损伤诊疗34例;合并有肝硬化的中央型肝癌的外科治疗;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TAE)联合CT导引经皮经肝肿瘤射频消融术(CT-RFA)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患者均经CT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共46个肝血管瘤。其中5例经活检病理证实。患者先经导管动脉超液化碘油及明胶海绵超选择栓塞治疗,然后行CT-RFA治疗129例次。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查肝脏CT扫描,39个肝血管瘤完全坏死,46个瘤体积缩小(80.41±10.26)%,与治疗前相比,P0.01。对4个有部分存活的血管瘤再次行CT-RFA治疗5次;6个月复查肝脏CT扫描,4个肿瘤完全坏死,肿瘤体积缩小(89.21±7.17)%,与治疗前相比,P0.01。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CT导引经皮经肝肿瘤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可使肿瘤完全坏死,是治疗肝血管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 1990年 11月至 1995年 5月 ,我们对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 85例病人 ,于术中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IDDS) ,用以术后化疗与栓塞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照同期未行埋泵术的 2 9例肝癌手术病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 85例 ,男 76例 ,女 9例。年龄平均 49岁 ( 2 4~73岁 )。全部病例均为肝细胞癌。单发肿瘤 75例 ,肿瘤位于肝脏某一段或有数段同时累及。多发肿瘤 ( 2处病灶 ) 10例 ,肿瘤分别位于左右肝或不相邻的两个肝段。肿瘤大小1 8~ 2 7cm不等。对照组 2 9例 ,男 2 5例 ,女 4例。年龄平均 45岁 ( 2 2~ 6 9岁 )。肿瘤…  相似文献   

17.
自1984年10月至1994年10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甲胎蛋白、B超、CT、肝血管造影,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但不能鉴别病变性质.拟为原发性肝癌(下简称肝癌)。行手术探查95例,与病理不符,误诊为肝癌者34例,误诊率为35.8%。涉及肝良恶性疾病21种。术前修正诊断8例,修正后误诊率为27.38%。 为减少误诊率,笔者认为除作肝定性、定位及各种辅助诊断检查外,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查和肝穿刺可排除肝血管瘤、肝脓肿,并作病理活检,可增加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仍是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临床所遇的肝癌大多为中晚期的肝癌,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以便提高生存率是临床医生多年研究的课题。我科自1993年5月至1999年5月利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大肝癌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影像学检查B超、CT动脉造影、碘油CT、AFP确诊的中晚期肝癌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最大68岁,最小43岁,平均52岁。肿瘤部位:肝右叶8例,肝左叶2例,尾叶1例。单个巨块型9例,弥漫型2例。肿块最大12cm,最小6cm,平均8cm。全部病人HBsAg阳性,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9例。A…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的外科治疗(附7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1993年1月至1999年9月共收治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病人78例。术前以Child分级、ICG及BCAA/AAA评价肝脏功能,重点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先行脾动脉结扎,再根据肿瘤大小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案,其中行肝切除术者33例,肝癌冷冻术45例。结果 78例病人术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1.0%,83.3%,60.3%,34.6%,28.2%。手术并发症为腹水及一过性黄疸。结论 原发性肝癌合并重度肝硬化病人在重视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的同时行脾动脉结扎,应根据肿瘤大小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肿瘤,避免严重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机遇性肝脏肿瘤是指由医学影像技术意外发现的一组肝脏占位性病变。本文报告31例机遇性肝脏肿瘤。其中肝血管瘤19例,原发性肝癌7例,其它少见肝脏病变5例。根据病变的性质,可将机遇性肝脏肿瘤分为完全良性(64.5%)、恶性((22.6%)及具有潜在恶变(12.9%)三大类。我们认为详细的病史追询和体格检查、影像检查及甲胎蛋白测定对本病的进一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机遇性肝脏肿瘤的手术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