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麦璧连  黄志毅  张志斌 《新中医》2017,49(11):107-109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特定穴输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治疗,治疗组采用肩三针配合特定穴输穴治疗,2组均治疗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90.00%,治疗组9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肩关节活动度从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各方面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特定穴输穴治疗肩周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更好地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痛苦,且选穴精而少,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阴陵泉穴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阴陵泉穴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只单独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每疗程6 d),治疗组治愈22例,愈显率为90.0%;对照组治愈13例,愈显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肩关节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内旋以及疼痛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对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阴陵泉穴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能够有效地干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促进其临床痊愈。  相似文献   

3.
针刺完骨穴治疗近视眼1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晓娟 《河北中医》2008,30(12):1310-1312
目的观察针刺完骨穴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3例针刺完骨为主穴,配太冲或三阴交;对照组121例针刺太阳、四白为主穴,配太冲或三阴交。2组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第1次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6.11%,对照组为46.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54%,对照组为74.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程≤2年与病程〉2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视力〈0.4与视力0.5~0.9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屈光度〈-2.99D与屈光度-3.00~-6.00D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完骨穴治疗近视眼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FIM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阳性筋结点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取阳性筋结点、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肩三针、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针刺治疗,10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从症状总体恢复和疼痛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阳性筋结点可明显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颈夹脊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肩三针配合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肩三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式Mcgil疼痛量表(MPQ)感觉痛量表和MPQ情感类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2.0%,对照组为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Q感觉痛量表及MPQ情感类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配合颈夹脊穴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乾  刘武军  邓成明 《天津中医药》2022,39(8):1032-1036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肩三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喙肱韧带厚度对冻结期肩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诊断为冻结期肩周炎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夹脊穴联合肩三针治疗组40例和传统针灸对照组40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喙肱韧带厚度(CHL)。[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喙肱韧带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联合肩三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对照组愈显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愈显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4例颈源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8例。A组采用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B组采用针刺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C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VAS评分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差值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总有效率为100.0%,B组为87.5%,C组为83.3%,A组总有效率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是一种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刮痧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以探索刮痧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机制。方法:将20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刮痧疗法,对照组100例采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其安全性。结果:刮痧疗法疗效明显优于手法治疗组(P〈0.05),刮痧疗法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手法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其中刮痧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7%,手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0%,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两组疗法对比观察,发现刮痧疗法在疗效上明显优于手法治疗组,对于改善肩关节周围炎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有明显作用,临床使用安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督脉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薛媛  付玮  杨继若  卢荣 《西部中医药》2013,(12):107-109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44例,观察组主要以焦氏头针区为主,参考靳三针,结合电针治疗;体针组主要采用传统针刺法。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52%,对照组为82.6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7采用头电针治疗中风效果显著,且具有取穴少而精、方便实用、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收治的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精选穴位,火针、泻血治疗组和传统电针治疗组,以临床症状改善作为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取得满意的效果。采用火针、泻血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电针治疗组(P〈0.05)。结论:肩周炎一证,采取精选穴位,火针、泻血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矩阵针法联合针刺三阴穴治疗l陵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舍尼通片,1片/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0天后评估治疗结果。观察组采用矩阵针法联合针刺三阴穴治疗,10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接续下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NIH—CPSI症状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和卵磷脂小体计数改善情况及I临床疗效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矩阵针法联合针刺三阴穴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子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电子灸)34例与对照组(温针灸)30例,疗程结束后(23 d)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肩痛评分比较,两组均可缓解肩痛,但治疗第1~14天,观察组治疗肩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第21天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两组均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治疗第1~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第21天后观察组对于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灸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都有较好疗效,但电子灸较温针灸更具安全、环保、能量化和便于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米文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2,(10):1379-1381
目的:探讨"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六穴九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有效率为77.59%,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六穴九针"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结论:"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胆道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灸联合组和对照组,3组均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其中针刺组、针灸联合组分别给予针刺治疗,针灸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结果:症状积分3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针灸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联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针刺组、针灸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沪〈0.05),针灸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胆道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