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补脾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及管球反馈机制的影响。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余75只应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补脾益肾组、氯沙坦组、补脾益肾组予补脾益肾方23.4 g·kg-1灌胃,氯沙坦组予氯沙坦片9 mg·kg-1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治疗11周,每2周测1次随机血糖,第11周结束后取材进行指标检测,各组大鼠放入代谢笼,记录24 h尿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4 h UAER)、肾小管损伤相关蛋白和尿肌酐,取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糖原(PAS)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肾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GLT1),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NKCC2)、缝隙连接蛋白40(CX40)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腺苷Ⅰ型受体(A1AR)在肾脏定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肾脏组织SGLT1、SGLT2、NKCC2、CX40、A1AR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病理显示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与模型组比较,补脾益肾组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同时间点随机血糖、24 h UAER、肾小管损伤相关蛋白均升高(P<0.01),肾组织SGLT1、SGLT2表达均增强(P<0.01),NKCC2、CX40、A1AR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脾益肾组随机血糖、24 h UAER、肾小管损伤相关蛋白均下降(P<0.01),SGLT1、SGLT2表达下调,NKCC2、CX40、A1AR表达升高(P<0.05)。结论 补脾益肾方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减轻早期高滤过,其对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与调节管球反馈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知柏地黄汤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病变的作用及其对大鼠肾脏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T2D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格列净组(DAPA组)和知柏地黄汤组(ZBDH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DAPA组给予达格列净10 mg/(kg·d)灌胃,ZBDH组给予知柏地黄汤5.2 g生药/( 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治疗12周,每周称重1次,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给药剂量。于第12周,将各组大鼠放代谢笼中,检测24 h尿量、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糖(UG)、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12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HE、PAS、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肾小管上皮SGLT2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SGLT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结果显示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给药组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TG、TC、ALT、AST、ACR、UAER、UG水平升高,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SGLT2表达及肾组织SGLT2蛋白表达增强(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DAPA和ZBDH组大鼠FBG、TG、UAER、ACR,ALT、AST水平下降,大鼠肾小管上皮SGLT2表达减弱,肾组织SGLT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达格列净和知柏地黄汤均能改善T2DM糖脂代谢、肾功能和肾脏的病理改变。知柏地黄汤对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与抑制SGLT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芪六一汤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肾小管上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的作用,探讨该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7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15 g·kg~(-1)),黄芪六一汤低、中、高剂量组(3.15,6.30,12.60 g·kg~(-1));糖尿病模型复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喂养28 d后,40 mg·kg~(-1)体重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STZ注射后第7天开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药物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同法灌胃相应体积的水。连续灌胃给药治疗6周,每周1次,禁食6 h后尾静脉取血测血糖,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后,给大鼠进行尾静脉取血测血糖,然后麻醉大鼠,腹腔静脉取血,处死动物后留取取肾、胰腺做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查。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体重、进食量、肾组织SGLT2蛋白表达等指标。结果:各造模组的血糖均高于正常组(P0.01),血糖13.0 mmol·L~(-1)。经过6周自行恢复后,模型组血糖仍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二甲双胍组、黄芪六一汤中、高剂量组血糖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黄芪六一汤高剂量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组大鼠胰腺病理切片HE染色可见胰岛结构完整,说明本实验中并未造成胰岛的完全破坏。肾脏病理切片可见,各组大鼠肾脏肾小球、集合小管、近端及远端小管的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病理损害。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SGLT2蛋白表达均有所降低(P0.05,P0.01)。结论:高糖高脂饮食合并腹腔注射STZ致糖尿病大鼠模型肾组织SGLT2蛋白表达增高,黄芪六一汤能降低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降低模型大鼠肾组织中SGLT2蛋白表达的作用。部分抑制肾小管上皮葡萄糖重吸收可能是黄芪六一汤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芪对脾虚证大鼠模型小肠黏膜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皮下连续注射利血平注射液(0.5 mg·kg~(-1))14 d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组(6.0 g·kg~(-1)),连续给药21 d。每日记录大鼠体质量;分别于造模结束和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尿液,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采用大鼠在体空肠灌流实验及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吸收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钠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1)和2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的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测定SGLT1/GLUT2的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及模型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葡萄糖吸收量、SGLT1/GLUT2蛋白相对表达量、SGLT1/GLUT2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葡萄糖吸收量、SGLT1/GLUT2蛋白相对表达量、SGLT1/GLUT2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黄芪能够改善利血平致脾虚证大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GLT1/GLUT2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发酵虫草菌粉及泼尼松对急性马兜铃酸肾病(acute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A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otch2/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发酵虫草菌粉组(CS组)、泼尼松组及CS加泼尼松组,每组10只。以马兜铃酸A纯品100 mg/(kg·d)连续灌胃3天建立AAAN模型。CS组予发酵虫草菌粉5.0 g/(kg·d)灌胃,泼尼松组予泼尼松0.5 mg/(kg·d)灌胃,CS加泼尼松组予两药联合灌胃,连续3周。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Notch2、Hes-1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肾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出现肾小管坏死改变;泼尼松组、CS组及CS加泼尼松组肾小管病理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UN和SCr水平、肾小管间质半定量评分、凋亡细胞比例以及Notch2、Hes-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S组、泼尼松组及CS加泼尼松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以CS加泼尼松组降低更明显(P<0.05, P<0.01)。结论 Notch2/hes-1信号通路活化可能参与AAAN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CS及泼尼松对AAAN有肾保护作用,但联合干预疗效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Notch2/hes-1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片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雄性清洁级SD大鼠4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34只。正常组予以正常饲料喂养,造模组采用高脂高糖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建立DN大鼠模型,除去造模过程中死亡及失败,选取造模成功的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雷公藤多苷片(TGT)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缬沙坦组予缬沙坦胶囊,TGT组予TGT。灌胃6周后收集大鼠尿液,腹主动脉取血后处死取材,生化检测血清中的BUN、Scr、FBG及尿液中的24h尿蛋白总量(24h-UTP),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Nrf2、HO-1、Keap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PCR法检测肾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GT组大鼠24h-UTP、BUN、Scr、FBG均明显下降(P<0.01),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肾小管扩张减轻,血清中的Nrf2、HO-1表达增多(P<0.01)、Keap1表达减少(P<0.01),肾组织中的Nrf2、HO-...  相似文献   

7.
探讨渴络欣胶囊对db/db小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改善作用。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8周龄雄性(45~55 g)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每周称取体质量和空腹血糖1次,根据体质量灌胃给药。渴络欣低、中、高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780,1 560,3 120 mg·kg~(-1)·d~(-1);羟苯磺酸钙组灌胃剂量为195 mg·kg~(-1)·d~(-1);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相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给药20周。灌胃结束后,进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网膜电图。小鼠摘取眼球,分离视网膜,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渴络欣胶囊对db/db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并无显著调节作用。相干断层实验结果表明,渴络欣胶囊能够显著改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层和内丛状层的厚度;眼底荧光造影结果表明,渴络欣胶囊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微血管数量;ERG实验表明渴络欣胶囊能够改善DR早期视网膜功能。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证实渴络欣胶囊能够一定程度改善各层细胞排列不规则、水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视网膜组织并未出现明显的胶质化。该研究结果表明,渴络欣胶囊能够显著降低db/db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节层和内丛状层的厚度;改善DR早期视网膜功能;改善视网膜各层水肿、排列紊乱等。提示渴络欣胶囊能够防治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这为临床上渴络欣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对脾虚证模型大鼠小肠粘膜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通过调控SGLT1/GLUT2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注射利血平方法建立脾虚症模型大鼠,用在体灌流技术观察黄芪对大鼠小肠粘膜的葡萄糖吸收影响并收集小肠粘膜,检测钠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1)和2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转运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及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降低(P<0.01),同时葡萄糖吸收量、SGLT1和GLUT2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通过黄芪水煎液的干预治疗,各指标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黄芪能够改善利血平致气虚的模型大鼠小肠对葡萄糖吸收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IGF-1/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50只。造模组采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联合不规律高脂高糖饮食法4周构建大鼠DGP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红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红芪多糖200、100、50 mg·kg-1灌胃,莫沙必利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1.35 mg·kg-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每2周测定大鼠随机血糖及体质量,检测胃排空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窦组织平滑肌病理形态;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IGF-1、磷酸化(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窦组织平滑肌中IGF-1、p-PI3K/PI3K、p-Akt/Akt、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和益生菌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予改良夹尾激惹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柴胡疏肝散组予柴胡疏肝散水煎液9.6 g/(kg·d)灌胃,益生菌组予益生菌水溶液0.945 g/(kg·d)灌胃,每天2次,连续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大鼠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变化,16s rDNA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并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十二指肠带状闭合蛋白1(ZO-1)和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并对肠道菌群与ZO-1、Occludin蛋白表达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结构层次清晰,腺体结构规整,胃组织黏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组织肠绒毛明显减少或萎缩,杯状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十二指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