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主治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证),是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致病机理为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从而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尤其在临证时针对“项背冷痛”这一明显症状具有突出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亚娟  石珺 《环球中医药》2013,(12):934-936
本文总结了马淑然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妇科带下病、月经病、月经前后诸证等疾病的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经解表之功,《伤寒论》原用于治疗太少两感之证。马淑然教授抓住太少两感之证"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基本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的基本理念,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推广应用于阳虚感寒的妇科病证,效如桴鼓。临床中,马教授对于阳虚感寒的妇科疾患,常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完带汤以温经健脾、燥湿止带,加四物汤以温经养血、活血调经,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温经解表、疏风止痒以治经行瘾疹,加苓桂术甘汤温经散寒、宣肺利水以治经行肿胀等,开拓了妇科疾病的诊疗思路,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 家父李古松老中医,业医五十年,学验俱丰。今爰其对脱疽的诊治经验,以飨同道。一、病变之初,明寒盛阳虚家父常喻,外感寒邪,客于四末,阻塞血络,为病因之标,然究其病本,则必俱阳气内弱,不达四末,血络空虚。倘若素体阳气充盛,则可拒邪于外。临床中,寒盛阳虚,标本虚实,何为主次,当需辨别。调治中于其形成之初,必须兼顾内外二因,施以散寒温阳之法。如为寒盛,则治以疏散寒邪为主,如主阳虚,则治以益气温阳为要,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等为常用之方剂。家父常将麻黄与附子,  相似文献   

5.
王玉明  李贺 《新中医》2015,47(11):257-258
<正>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即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适用于风寒在表,少阴阳虚在里之病机。阳虚之体,本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发汗或虽得汗,则阳随液脱也。治当助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的附子汤证,大都以阳虚寒盛或阳虚寒湿作解,笔者以为不够确切,尚欠明朗。少阴病阳虚寒盛的临床特点多是身踡欲寐,下利脉微,四肢逆冷,甚则格阳戴阳,治用四逆汤辈,附子生用,意在破阴回阳,而附子汤证与此绝然不同,且附子炮用,显见其区别于一般的阳虚寒盛。但其也并非阳虚寒湿,有关阳虚兼有寒湿者,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自是的对之方,无须再以附子汤充数。不能因症见身疼骨节疼,方用苓术,就认为有寒湿。那么附子汤证到底属于何证呢?笔者认为此证当是少阴经表寒化证。 所谓少阴经表寒化证,是指少阴邪从标化寒,移寒于太阳,而见类似太阳伤寒之表证而言。少阴之寒,移于太阳,由于太阳行于背及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该方配伍严谨、用量精当,主治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证),是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通过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理论基础,探讨其温肾助阳、解表散寒的主要功用特点,从而论证了其重点在于"温散宣通"。基于对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物进行的文献研究,分析其在治疗癥瘕积聚方面的作用,阐述了肺癌寒凝痰聚、阳虚为本的发病机制;最后结合王中奇老师临床治疗肺癌的验案,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宣通治疗肺癌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痛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痹病因病机为阳气虚弱,风寒湿邪侵袭.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阴袁证,主治阳虚感寒之轻证.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独活寄生汤合用治疗痛痹疗效显著,使寒邪借助细辛,独活、防风等药物之透散,使风寒湿邪居无定所,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阳虚感寒型疾病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大多数医家因没能真正认识到附子、细辛的功用,以及不能准确把握伤寒方的剂量,而弃之不用。今从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古今医家对伤寒剂量的误解与质疑探索伤寒之精髓。  相似文献   

13.
寒热错杂证,此处“错杂”作“互见”之意,即寒与热证错杂互见,是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类证候。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伤寒论》对此不乏简记,散见于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学习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提高辨证施治、临床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1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  相似文献   

14.
论中能治“背恶寒”症的方剂,有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其病机可分水饮内停、阳虚寒湿与邪热灼伤气阴三个方面,分述如下。小青龙汤和苓桂术甘汤的“背恶寒”为水饮停胸,困阻胸阳,阳气不能转行施布于背所致(诸阳受气于胸,转行于背)。论中小青龙汤证  相似文献   

15.
从临床角度研究经方辨治不孕症,发现仅用一个经方辨治不孕症尚有一定局限性,若能将2个或3个经方合方应用,常常能取得预期最佳治疗效果,如茵陈蒿汤与当归四逆汤合方辨治肝经湿热,血虚阳虚证不孕症;天雄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与桂枝人参汤合方辨治阳虚夹热,寒湿浸淫证不孕症;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右归丸合方阳虚夹痰湿证不孕症;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与四妙丸合方辨治湿热瘀阻血虚证不孕症;四逆散与二仙戟蚣汤合方辨治阳虚肝郁证不孕症,温经汤与栀子豉汤合方辨治寒瘀血虚夹热证不孕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通汤治疗阳虚表证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白通汤的药物配伍意义,结合历代医家对方中葱白的论述及临床运用,探讨白通汤的具体应用范围。结果:白通汤不仅专用于虚阳外越,还可视为治疗阳虚表证的重要方剂,对于阳虚外寒而又不耐麻黄发散的患者有明显的疗效。结论:白通汤可以治疗阳虚表证。  相似文献   

17.
咳嗽发热是疾病过程,其症状、病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发展变化,初期邪气进犯太阳,外寒里饮偏重,用药干预后疾病痊愈或转归传变,入里化热与饮相结或者转入少阴,阳虚水泛冲逆。针对由外寒内饮病机引起的咳嗽发热性外感病,其治疗及转归在于寒之多少,饮之多寡以及是否化热损及正气。风寒侵袭太阳,表寒束表则予麻黄汤或甘草麻黄汤;寒束饮停则用小青龙汤;若寒饮冲逆较重则用射干麻黄汤;风寒束表、郁久化热,其证轻者用越婢汤或麻杏石甘汤,其证重者则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治疗;若水饮郁热伤及正气则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及泽漆汤治疗。若风寒邪气侵犯太阳与少阴,两感相传,则以大青龙汤加附子、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若阳气虚损,表寒不重,里饮弥散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外感病末期,阳气虚损,水湿泛滥,冲逆射肺则予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方治疗,若阳虚水饮上泛严重,则用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治疗。  相似文献   

18.
仲景辨治尪痹立法严谨,化裁灵活,用之得当,可收桴鼓之效。运用仲景经方桂枝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治疗尪痹,疗效卓著,并附临证治验四则。  相似文献   

19.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0.
湿邪可分内生与外感且内生者多。《伤寒杂病论》中治湿方法疗效显著,附子配伍白术为其代表药对。本文通过结合历代本草之注解,归纳分析二药之特性,总结提出附子配伍白术尤擅于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临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流注肢节,代表方剂为真武汤和附子汤,此药对配伍巧妙,可为临床治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