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一些内、外科疾患伴有败血症及微循环障碍时,常导致多系统脏器功能衰弱(MOSF)死亡。在MOSF中伴有肾上腺出血者,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多在尸检时发现。本文报道我院确诊的11例伴有急性肾上腺出血的MOSF临床病理资料,旨在探讨肾上腺出血与MOSF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ICU病人的营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颈松 《医学文选》2001,20(5):704-705
ICU (Inetnsive Care U nit)病人多处于创伤和 /或感染的重度应激反应状态 ,严重创伤和感染导致代谢亢进 ,从而引起营养状态的迅速恶化 ,并发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使重症病人病情缓解、病程缩短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1 ]。对危重病人来说 ,营养支持是各种综合治疗措施的一个部分。1  ICU病人的代谢特点   ICU病人多为严重创伤、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SIR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MOSF)病人 ,其处于应激状态 ,代谢反应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分解代谢反应阶段 ,在创伤或手术后 2~ 4d最为剧烈 ,但在极度严重应激反应后 ,短…  相似文献   

3.
对24例外科ICU病人机械通气治疗和护理的观察,总结机械通气治疗的ICU患者呼吸道管理的要点,并强调ICU患者临床监护、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对外科ICU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41例外科术后并发PICS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入ICU第1天及第14天...  相似文献   

5.
张文贤 《医学综述》2005,11(12):1151-1152
创伤后急性肾衰竭(ARF)是战时威胁生命的主要病症。创伤后ARF患者出现多脏器衰竭(MOSF)时,其病死率更高[1]。因此,研究创伤后ARF患者出现MOSF的临床特点及积极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总结了近12年的创伤后ARF合并MOSF患者,并以同期创伤后ARF非出现多脏器衰竭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近12年均为住院的创伤后ARF合并MOSF患者共66例(A组),男/女为52/14,同期创伤后ARF非出现多脏器衰竭患者19例(B组),男/女13/6。临床资料由病例记录及透析记录中获得,分别记录其年龄、性别、创伤病…  相似文献   

6.
陈帅 《中外医疗》2013,32(15):95-96
目的对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中采取救治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进行分析,探讨ICU在多发伤监护及治疗上的作用。方法总结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该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4例,其中进入ICU监护和治疗112例,非ICU监护和治疗22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严重多发伤在ICU处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复苏、外科病情变化的监护及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及相关分析。比较严重多发伤患者在ICU监护和治疗与非ICU监护和治疗两者之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为2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为11.6%,应激性溃疡伴出血发生率为15.2%;其治愈率分别为56.5%、76.9%、82.4%。进入ICU监护和治疗患者病死率为10.7%,致残率为18.8%;非ICU监护和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27.3%,致残率为31.8%。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在监护和治疗严重多发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起重要作用,应积极运用ICU处理急性重症病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直接动脉压监测是加强医疗病房(ICU)血液动力学监测中一项基本而重要的项目,我院外科(ICU)自1986.7~1996.7期间,进行直接动脉压监测242例,尽管直接动脉血压监测起到了袖带血压监测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应用中也发现直接动脉血压监测并非是临床测量血压的“金标准”,以往因缺乏对不同病人直接动脉血压与袖带血压数值上差异的足够认识,在部分病人身上引起了治疗上的误导,甚至加重病人的病情,重新评价直接动脉压在危重病人监测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颈总动脉峰流速随正压通气的周期性变异率(ΔVpeak-CCA)用于评估外科ICU病人容量状态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外科ICU病人50例为观察对象,对所有病人实施容量负荷试验,根据评估容量反应性金标准每搏量增加值(ΔSV)分为反应组28例(补液扩容有反应,ΔSV≥15%)和无反应组22例(补液扩容无反应,ΔSV < 15%)。对所有病人实施床旁超声监测,比较2组病人ΔVpeak-CCA,并分析ΔVpeak-CCA与ΔSV的相关性。结果2组病人扩容前后每搏输出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病人ΔSV、ΔVpeak-CCA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P < 0.01),一个呼吸周期内颈总动脉峰流速的最大值、最小值均低于无反应组(P < 0.05)。外科ICU病人ΔSV与ΔVpeak-CCA呈正相关关系(r=0.862,P < 0.05)。ΔVpeak-C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ΔVpeak-CCA的诊断阈值为12.36%,敏感度为93.48%,特异度为81.09%。结论床旁超声监测ΔVpeak-CCA应用于外科ICU病人容量状态评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为临床准确分析病人病情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ICU幸存者转出后的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8月住院期间我院普通外科和血管外科进入ICU治疗48 h并从ICU转出者为研究对象,分析73例ICU幸存者中ASD情况,分析AS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外科ICU患者转出ICU后1周内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的阳性率为39.7%,Logistic回归发现:高年龄与Barthel指数低是外科ICU患者转出ICU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外科ICU幸存者ASD的发生率高达39.7%,与患者年龄和转出ICU时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临床研究表明,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治疗心源性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功能不全及COPD患者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有确切的疗效。但其用于治疗外科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报道却很少。我院ICU对临床上腹部外科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采用了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以探讨其用于治疗腹部外科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危重病人的数目日益增加,许多高难度手术的开展,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使重症监测病房(Intensive CareUnite,ICU)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不少综合性医院拥有多个不同病种的ICU,ICU已成为现代医院设施完善的标志。在400张床位以上的大医院,ICU且向专业方向发展,内科分设心脏病(CCU)和呼吸系统疾病监测病房(RCU),外科除设总的ICU(SICU)外,还可分设烧伤、创伤、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专科ICU。  相似文献   

12.
<正>重症监护病房(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把医院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的特殊科室。ICU的患者由于病情不同于普通患者基本无自理能力也没有家属陪护,护士除了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外还要全部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等~([1,2])。ICU护士多来自于外科、麻醉科、急诊科和内科,因此ICU护士不仅要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机械通气可以纠正外科危重病人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减少呼吸做功,纠正病人的氧供和氧耗失衡状态,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机械通气已经成为外科ICU给予危重病人实施救治的基本方法之一,因缺氧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加重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老年危重患者在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乌司他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毅  刘俊  于亮  赵勤  刘育健 《上海医学》2005,28(2):113-11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外科老年危重患者手术后早期应用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将 30 例术后收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老年患者(>60 岁)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外科 ICU的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入 ICU后第1天加用40万U乌司他丁,第2、3、4 天分别加用 20 万 U乌司他丁。比较两组术后7 d内的临床症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改善情况和营养、免疫情况。结果 乌司他丁组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SIRS症状以及减少蛋白分解的能力优于对照组。结论 乌司他丁对老年危重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治疗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晓芳  黄寨 《广西医学》2006,28(3):377-379
目的探讨外科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在外科ICU住院超过48h的85例术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外科ICU院内感染与患者的住ICU时间长短、疾病种类、手术部位有关,但与病人年龄无明鼢显关系.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要降低外科ICU的院内感染,就要尽量缩短住ICU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相似文献   

16.
张振 《医学文选》2005,24(3):323-324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按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和有关各项检查,对在ICU治疗的38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ICU中,发生医院感染87例(22.89%)。380例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最高。结论ICU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基地,在积极救治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探讨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黄应梦 《大家健康》2013,(24):165-166
目的:探讨并分析镇静镇痛药物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临床作用,探寻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痛苦、使ICU患者安静、减轻疼痛、促进睡眠以及消除病人与呼吸机对抗等的一些临床药物。方法:选取ICU中的33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单纯镇静组)16例患者给以咪达唑仑进行镇静,B组(镇痛镇静组)17例患者给以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合并进行镇痛镇静。采用NRS疼痛评分法和Ramsay镇静评分法相关指标对患者进行打分观察,并分析两组镇静和镇痛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在效果满意程度上,镇痛水平中无痛的患者例数和镇静Ⅲ级患者例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镇痛基础上,同等镇静措施可以达到更好的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慢性肾功不全死亡的前3位原发疾病依次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与高血压肾病。直接死亡原因主要有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OSF)、心衰、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等。结论对慢性肾功不全患者应早期诊断治疗原发疾病,防治MOSF,积极抗感染,控制心衰呼衰,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充分透析。  相似文献   

19.
刘志江  陈展泽 《医学文选》2004,23(2):147-148
目的 了解 ICU重症病人血中总钙与离子钙的浓度的变化 ,并比较 ICU重症病人中输血和未输血病人的差异。方法 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方法测定 1 0 0例 ICU重症病人血中离子钙及总钙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ICU重症病人血中总钙与离子钙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1 ) ,曾输过血与未输过血的 ICU病人中 ,离子钙的浓度变化 ,输血病人比未输过血的病人低 ( P <0 .0 1 )。结论  ICU重症病人由于生理和病理原因都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钙 ,且曾输血病人较未输血病人明显 ,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Ⅲ (APACHEⅢ )系统评估监护病房 (ICU)中病人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疾病的危重程度 ,以及入住ICU的时间和预后。方法 对比观察入住ICU且合并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 (PA)感染的 115例患者和对照组 116例ICU病人 ,按Knaus法进行APACHEⅢ评分 ,并进行临床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共死亡 49例 ,APACHEⅢ分值为 (55 2 9±15 83 )分 ;存活 182例 ,APACHE分值为 (2 5 97± 14 3 9)分 ,两者差异显著 (t =12 3 9,P <0 0 1)。PA感染组和非PA感染组的APACHEⅢ评分、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差异显著。合并感染者较未合并感染者APACHEⅢ评分高 ,且随APACHEⅢ分值的升高 ,重症肺炎例数增多 ,住ICU时间延长 ,病死率升高。在PA感染组内 ,重症肺炎较非重症肺炎患者APACHEⅢ评分高 ,预后差。结论 在ICU病人尤其PA下呼吸道感染病人中 ,APACHEⅢ评分系统有助于预测患者的感染 ,评估病情的严重性、住ICU时间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