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及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PCI术后口服100 mg阿司匹林,每日1次,75 mg氯吡格雷,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术前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及180 mg替格瑞洛口服,PCI术后口服100 mg阿司匹林,每日1次,90 mg替格瑞洛,每日1次,经TEG观察2组患者术后花生四烯酸(AA)及腺苷二磷酸(ADP)途径下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最大波幅及角度等TEG参数值及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AA及ADP途径下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长于对照组,最大波幅低于对照组,角度小于对照组,血小板抑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EG监测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其可监测冠心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利于临床监测结果指导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华刚  贾若飞  孟帅  李响  杨铎  金泽宁 《河北医学》2014,(10):1631-1634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 TEG)评价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术后患者中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入北京安贞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复杂病变患者34例。所有患者经改良TEG法证实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负荷量180mg,随后改为90mg每天2次。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TEG。结果:服用替格瑞洛后TEG显示ADP 抑制率从(21.5±5.0)%增加至(56.6±16.7)%(P<0.001),有85.3%(29例)的患者 ADP 抑制率>30%。结论:替格瑞洛能够有效提高氯吡格雷抵抗复杂PCI患者ADP诱导血小板聚合抑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CI(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利用血栓弹力图(TEG)各指标变化评价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收治我院的90例PCI患者病历,患者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入选资料治疗前后均使用血栓弹力图(TEG)进行检测,对TEG检测数据分析。结果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前后,R、K值及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上升,α角及MA值明显下降,患者TEG各参数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值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结论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对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因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PCI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方法:人选2013年3月~6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行PCI术的患者103例,根据病情分为UA组及SA组。其中UA58例,SA45例。2组患者在糖尿病、PCI支架置人个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CI术前24h口服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PCI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术后24h测定血栓弹力图,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UA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66.41±17.24)%,阿司匹林(79.36±14.61)%;SA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74.65±16.24)%,阿司匹林(84.71±11.44)%。UA组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低于SA组(P〈0.05)。结论:PCI术围手术期,UA患者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低于SA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检测拟行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寻找术前最佳抗血小板给药时间,为手术时机把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55例2012年12月- 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拟行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既往无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为A组(146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达1周以上为B组(109例),两组均于入院当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血栓弹力图检测服药后第1、3、5、7天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A组,与第1天相比,第3天的AA、ADP血小板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5天的AA、ADP血小板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服药后第1天AA%为70.43%±15.32%,ADP%为36.52%±19.38%,已达到较好的抑制水平,与第3、5、7天相比,AA、ADP的血小板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既往无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延长至5 d后有较好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既往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周以上的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服药后第1天即有较好的血小板抑制效果.血栓弹力图可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诊治的12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B组患者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C组患者给予两者联用。三组均治疗28 d,采用TEG检测三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均有所升高,且C组患者治疗后AA、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A组、B组;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 86%,显著高于A组76. 19%和B组71.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TEG对于评估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具有指导作用,单用阿司匹林血小板抑制作用强于单用氯吡格雷,而二者联合用药抗血小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ACS合并DM患者160例,安装药物涂层支架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二联组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术后1年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卒中史、心肌梗死史、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的构成比、术后空腹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联组、二联组术后6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8.9%(4/45)、12.8%(6/47),三联组略低于二联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两组心源性死亡、卒中、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三联组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6.25%,5/80)显著低于二联组(16.26%,13/80,P=0.045).结论 ACS合并DM患者安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降低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有降低再狭窄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血栓弹力图观察我院老年患者服用血小板后抑制率情况。方法检测我院住院和门诊48例老年人血栓弹力图测得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并将病人分成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与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对照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阿司匹林组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86.6±21.2%,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平均值为49.3±23.8%,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A诱导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分别91.8±12.8%和54.2±22.7%,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稍差,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阮家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66-67,70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疗效对比。方法将13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三联组,双联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12个月),三联组患者在双联用药基础上再加用西洛他唑100 mg/d(6个月),随访对比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双联组对比,三联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明显降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双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联组最小腔内径(MLD)和晚期管腔丢失与双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晚期管腔丢失减少,再狭窄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疗效的监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的36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资料,并根据介入治疗术后24h磁共振检查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术后24h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测定血栓形成的最大振幅MA_(AA)和MA_(ADP)。结果: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均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A_(AA)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的MA_(ADP)平均值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能够及时有效检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根据血小板功能测试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个体化治疗,可能降低术后血管内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240例院行PCI治疗且术后均采用TE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监制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80例急性心梗组(AMI)、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在PCI术实行TEG检测方案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结果 UAP组和SAP组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I组的值要高(P0.05);SAP组的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比UAP组和AMI组明显要低(P0.05);AMI、UAP和SAP组3组间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D-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反应时间和血凝块形成时间明显比AMI和UAP组时间长(P0.05),SAP组的最大振幅和角度明显比AMI和UAP组要低(P0.05);240例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89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引诱的血小板抑制率比抗血小板反应正常(151例)明显要低(P0.05)。结论在TEG表示中AMI和UAP组患者的血凝形态比SAP组患者要高,说明TEG能够作为冠心病术后引导抗凝治疗和疾病发展情况的检测,且更加适用于AMI和UAP组,其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高对氯吡格雷敏感度低会增高患者的缺血发生率,依据TEG能有有效的检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指导临床上的降低Fbg的治疗,进而减少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朴金善 《吉林医学》2012,33(33):7257
目的:探讨注口服奥美拉唑对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并对比通过血栓弹力图中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随访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途径,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途径,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奥美拉唑可减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是对择期PCI者,短期应用奥美拉唑时,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9月的急性期冠心病行PCI住院患者150例,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三组;所有患者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通路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在血小板抑制率和临床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在性别、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及肥胖因素与阿司匹林的药物敏感性有关(P<0.05)。氯吡格雷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在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抽烟、高脂血症及超重等因素与氯吡格雷药物敏感性有关(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抗阿司匹林发生率、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效果。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共收集冠心病患者300例,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结果统计抗阿司匹林发生率。同时抗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分别行氯吡格雷治疗(计为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计为联合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中发生抗阿司匹林者60例(20.0%)。2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ADP、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ADP、AA分别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为(30.5±11.5)%、(18.4±12.3)%,显著低于联合组的(54.4±12.1)%、(3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治疗后PT、TT、a PTT、Fb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冠心病患者抗阿司匹林发生率较高,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均能明显降低抗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后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PCI术后采取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者均服药治疗1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服药2 h、24 h、48 h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均低于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率(P 0. 05)。(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死亡以及大出血事件,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率高于对照组(P 0. 05);(3)两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指标均明显上升,Fbg指标均下降(P 0. 05)。结论替格瑞洛对于CHD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疗效优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就CHD患者PCI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而言,替格瑞洛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高岭土-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观察组97例,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22例,未服此二药。检测两组患者的高岭土-血栓弹力图;并检测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两组患者高岭土-血栓弹力图K时间、α角、MA和TMA均无差别(P〉0.05),观察组R时间较短(P〈0.01);两组患者K时间、α角、MA异常患者的发生率相似(P〉0.05);根据观察组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做3分位亚组,低、中、高分位亚组的R时间、K时间、α角、MA和TMA值均无差别(P〉0.05);ADP受体抑制率也有类似情况,但高分位亚组TMA较长(P=0.017)。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和ADP受体抑制率呈直线性正相关(r=0.486,P〈0.001)。结论高岭土-血栓弹力图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价值有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抑制率存在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n=57)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51).比较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超声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2 h、1 d、3 d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 3级比重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8~20 h CK-MB水平和CK-MB达峰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4周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随访6个月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糖尿病(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对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AMI患者80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5例。入院后均给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抑制率低于20%定义为氯吡格雷反应不良,20%~50%为反应低下,大于50%为反应良好。根据是否合并DM,将患者分为DM组和非DM组,比较两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结果:80例AMI患者中合并DM患者28例,非DM患者52例,前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40.5±14.2)%,后者(61.7±21.6)%,两者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DM的患者氯吡格雷反应不良比例高于非DM患者(28.6%v 19.2%),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M降低AMI患者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血栓弹力图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应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6人,其中51人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为观察组,另45人没有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纯用药(阿司匹林组22人、氯吡格雷组23人)。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烯酸与磷酸腺苷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控制率大于单纯药物组(P0.05),观察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P0.01),比较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速率(P0.05)。结论 TEG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评价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