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动态检测甲、乙、戊型肝炎各60例血清甲胎蛋白(AFP)与ALT、SB、白蛋白值的关系。结果:AFP增高率甲、乙戊型肝炎分别为5%、30%、23%,乙、戊型较甲型肝炎高(P〈0.01)。SB值以戊型较甲、乙型肝炎高(P〈0.05,0.01)。ALT值甲、戊型较乙型肝炎高(P〈0.01),甲、戊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戊型乙型肝炎易出现AFP升高,可能与戊肝易产生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所致大量新生杆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2.
动态检测甲、乙、戊型肝炎各60 例血清甲胎蛋白 ( A F P) 与 A L T、 S B、白蛋白值的关系。结果: A F P增高率甲、乙戊型肝炎分别为5 % 、30 % 、23 % , 乙、戊型较甲型肝炎高 ( P< 0 . 01) 。 S B 值以戊型较甲、乙型肝炎高 ( P< 0 . 05 , 0 . 01) 。 A L T 值甲、戊型较乙型肝炎高 ( P< 0 . 01) , 甲、戊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戊型乙型肝炎易出现 A F P 升高, 可能与戊肝易产生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所致大量新生肝细胞增多, 乙肝肝组织反复迁延性的炎症、肝细胞过度增生有关, 应与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3.
慢性惭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乙肝加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慢乙肝加戊肝(20例)与单纯急性戊肝(20例)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结果:慢乙肝加戊肝后黄疸的发生率、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显著下降等均较单纯急性戊肝组显著(P〈0.05~P〈0.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急性戊肝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散发性戊型肝炎(HE)和散发性甲型肝炎(HA)的差别。方法:对42例HE和70例HA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HE与HA相比,其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P〈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高(P〈0.01),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长(P〈0.01),重型肝炎发生率高(P〈0.05)。结论:HE未成年患者发病少见,肝细胞损害较HA明显,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蚌埠地区戊肝的及戊肝重叠感染乙肝的情况。方法:用ELISA法用405例乙肝患者血清抗-HEVIgG进行检测。结果:在405例乙肝患者中,检出49例抗-HEVIgG(+)阳性率为12.1%,同时可见戊肝的合并感染在急慢性肝炎组中及男女组中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在黄疸型肝炎中,抗-HEVIgG阳性率与无黄疸型肝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结论:HEV与乙肝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肝炎的病原学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 用ELISA法 检测老年人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并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肝炎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 老年人肝炎病毒感染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戊(50.85%)、乙(23.73%)、丙(3.39%)、甲(3.39%);老年组肝炎临床表现及转归与中青年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P〈0.01)。结论 戊肝病毒是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戊肝与慢性乙肝重叠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散发性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减少重叠感染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诊断为急性戊肝患者115例,将慢性乙肝重叠HEV感染(简称戊乙肝)与单纯HEV感染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15例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42±15)岁,其中戊乙肝44例,单纯戊肝71例;男女比例2.83:1。戊乙肝组入院时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00μmol/L)、重度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40%)、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90%,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8.64%,病死率为35.29%,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内科综合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P〈0.05)。结论海鲜食用史是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肝重叠HEV急性感染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ALSS可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林培国  肖振兴 《吉林医学》1999,20(6):323-324
本文对15例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β-M、性激素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检测结果表明: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β2-M、LH、E2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T的含量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肝功检测TBIL、DBIL、ALP、GGT、LCDH、AST、ALT均显著高于人(P〈0.01),而CHE显著低于健康人(P〈0.05)。实验证明,戊型肝炎病毒不但  相似文献   

9.
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高黄疸型肝炎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8例高黄疸型肝炎住院病人用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并与甘露消毒丹组对照,结果: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黄疸消退天数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8.1天±11.2天,49.8天±13.9天;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8.1%(P<0.05);凉血解毒化瘀汤和甘露消毒丹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瘀胆型肝炎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33例戊型肝炎和48例甲型肝炎进行临床比较,结果表明:戊肝发病年龄偏大,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发病率远较女性高,男女之比为3.71:1,戊肝发热,恶心呕吐症状明显低于甲肝,而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高于甲肝,两者病情转归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类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176例人类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用常规方法检测112例甲-戊型肝炎标志物,排除嗜肝病毒感染。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柯萨奇病毒(CoxV)等病毒的IgM、IgG型抗体和自身抗体(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随访6个月,并将其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与同期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结果  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病原体以CMV感染最多(34.7%),其次分别为EB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24.4%、9.6%),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的乏力、纳差、厌油、恶心、肝肿大、皮肤黄染发生率较同期急性病毒性肝炎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较同期急性病毒性肝炎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肝功能的ALT、AST、TBIL值较同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值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值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的单一感染的ALT、AST、TBIL较复合感染时间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为非嗜肝病毒肝炎的常见病原体,临床表现为急性肝损伤,但较急性病毒性肝炎轻,单一感染较复合感染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Ruan B  Zhuang H  Ma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98-500
目的研究戊型肝炎病人抗戊型肝炎病毒(HEV)开放读码框架2(ORF2)和3(ORF3)及IgM和IgG抗体的消长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EVORF2、ORF3合成多肽单独和联合酶联免疫法,动态检测52例病人血清抗HEV。结果起病初期ORF2抗体和ORF3抗体水平均较高,随病程的延长两者均下降,ORF3抗体尤为明显。联合检测ORF2和ORF3抗体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血清抗HEVIgM和抗HEVIgG阳性率于起病半个月内分别为71.1%(32/45)和97.8%(44/45),随病程的延长抗HEVIgM较早阴转。结论HEV抗体诊断试剂盒至少应含有ORF2和ORF3两种抗原。抗HEVIgM的特异性好而抗HEVIgG的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别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单纯戊型肝炎与重叠感染组生化指标。结果戊型肝炎呈全年散在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6:1,年龄分布在11-79岁,以青壮年高发;老年组患者与其他两组非老年组患者比较,TBIL峰值、ALT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低值、AST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GGT峰值与11-40岁年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1-60岁年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戊型肝炎与重叠乙肝感染组比较,TBIL峰值、GGT峰值、ALB低值、ALT峰值、AST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型67例(94.4%),重型肝炎5例,其中3例重叠乙肝感染,死亡1例,病危出院1例,转院3例。结论戊型病毒性肝炎呈全年散在发病,以青壮年和男性多见,以急性黄疸型为主,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部分患者病情较重,重叠乙型肝炎感染及老年患者是造成戊型重型肝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抗-HEV检测对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HEVIgG和IgM阳性对急性戊型肝炎(急性戊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非肝炎住院患者血清抗-HEVIgG。结果:在369例非肝炎患者中,阳性33例(8.9%),再经不同批号的试剂复测,此33例血清仍阳性者28例,符合率85%,检测其抗-HEVIgM,阳性者4例。而确诊为急性戊肝的20例患者,复检血清抗-HEVIgG阳性率仍100%,抗-HEVIgM阳性率80%。结论:(1)急性戊肝早期抗-HEVIgG和IgM均可阳性。若IgM阴性时,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感染标志检测,抗-HEVIgG阳性对急性戊肝仍有早期诊断意义;(2)在非肝炎患者或健康人中,可以出现抗-HEVIgG和IgM阳性,前者为既往隐性感染,后者为近期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戊型肝炎患者肝炎临床特征、病程经过及可能反映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方法91例戊型肝炎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n=22)、中年组(n=48)、老年组(n=21),比较各组间肝功能水平和住院时间的差别。根据肝功能各指标异常程度分组,比较各组间患者住院时间的差异,同时分析肝功能指标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老年组血胆红素水平高于青壮年组和中年组(P〈0.05),血白蛋白水平低于青壮年、中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青壮年组和中年组(P〈0.05)。血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及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P〈0.05)。结论戊型肝炎发病年龄高峰在46—65岁。戊型肝炎住院患者胆红素升高显著,胆红素水平是反映患者预后的较重要指标。戊型肝炎患者的年龄、血白蛋白水平是与肝炎轻重程度以及预后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8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的分型、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及影像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叠感染27例(25.0%);临床表现乏力(90.7%)、黄染(86.1%);60岁以上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60岁以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血清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酸转肽酶(GGT)与单纯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影像学肝脏弥漫性改变者68例(72.4%).结论 散发性戊型肝炎可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表现类似甲肝,老年患者、重叠感染者黄疸深、肝功能损害重,影像学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似.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慢性乙肝患者重叠感染HCV后,对乙肝病毒复制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对23例重叠HCV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A组)和50例单独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B组),分析其HBeAg,HBV-DNA,抗-HBcIgM及其临床表现、临床体征、ALT、TBIL、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结果:A组HBeAg阳性率26.1%低于B组56%(P<0.05),DNA阳性率A组30.4%低于B组62%(P<0.05),抗-HBcIgM阳性率A组17.4%低于B组46%(P<0.05)。A组引起重度肝损害的阳性率为34.8%,B组为14%(P<0.05),提示慢性乙型肝炎重HCV感染,HCV对HBV复制有抑制作用,重叠感染发生重度肝损害的机会大。  相似文献   

18.
在24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中发现肝炎病毒多重感染者77例(31.69%),包括HAV+HBV双重感染65例,HBV+HDV协同感染4例,HAV+HBV+HDV三重感染7例,HBV+CMV重叠感染1例。多重或单一病毒感染组其SB和SGPT升高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肝炎病毒多重感染与甲或乙型急性肝炎相比,其黄疸消退和SGPT恢复时间均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9.
报告经血清免疫学抗HAVIgM、抗-HBcIgM、HBV-DNA、HBsAg/IgM复合物以及乙肝三种抗原抗体系统检测48例重型肝炎中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31例为HBV感染,1例为HAV感染,1例未定型,15例(31.25%)为甲、乙型合并感染(混合感染7例、重叠感染8例)。15例中亚急性10例、慢性5例;死亡或恶化10例,与同期“单纯”感染的重肝比较,包括主要临床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有7例患者病程中有近期出现“急黄肝”症状的历史,随后病情突然加重;1例发生在住院期间,且血清抗-HAVIgM转阳,最后死亡。认为合并感染可使部分急、慢性肝炎病情加重,甚至发展成重型。应注意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