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9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基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IV-1总DNA和RNA定量检测结果对感染细胞内病毒的转录活性进行区分。方法采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科就诊的HIV-1感染者血液样本,分离PBMCs细胞,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PBMCs细胞内HIV-1总DNA和RNA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两者比值(Ratio)。根据Ratio值筛选出HIV-1转录活跃组样本和相对非活跃组样本,另外选择健康人PBMCs样本作为对照组。对3组样本进行基因转录组表达谱检测以及人口特征差异性检验,并对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验证对3组样本病毒转录活性区分的准确性。结果从60例感染HIV-1患者的PBMCs样本中筛选出HIV-1转录活跃组样本(10例)和相对非活跃组样本(11例),另外选择6例健康人PBMCs样本作为对照组。其中转录活跃组样本Ratio值为165.2~738.93,平均为(339.27±189.68);相对非活跃组Ratio值为4.67~42.39,平均为(17.65±11.78)。转录活跃组和相对非活跃组样本间的CD4+T细胞计数(P=0.049)和Ratio值(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样本年龄(P=0.989)和性别(P=0.650)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3组样本的PBMCs基因表达谱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HIV-1感染者(包括转录活跃组和相对非活跃组)间区分明显。转录活跃组和相对非活跃组间有部分样本重合,同时结果也显示当HIV-1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时,其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健康人接近。结论基于HIV-1总DNA和RNA定量检测结果及两者间比值可以较好地区分PBMCs内病毒转录活性。HIV-1感染细胞内部病毒的不同转录激活状况可导致其基因表达谱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省3起寄宿制学校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分子溯源分析,为科学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陕西省3起寄宿制学校感染性腹泻事件开展现场调查,描述疫情三间分布,分析流行特征.采集病例肛拭子标本、剩余食物、环境及水源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选择代表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单核苷酸多态(SNP)分析,预测毒力基因谱及耐药基因谱.结果 2017年8-9月报告的3起疫情共发病282例,以发热、腹泻为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症状不明显,均为学生群体,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肛拭宋内志贺菌检出率为62.22% (56/90),肛拭ipaH基因检测阳性率为69.70% (46/66),环境样本阳性率为12.31% (8/65);PFGE,全基因组MLST,SNP分析表明,3起疫情代表菌株不同源.毒力基因预测共有12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预测有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的耐药基因.结论 陕西省3起寄宿制学校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之间无直接关联,病原菌毒力基因谱与国内常见宋内志贺菌特征一致,存在多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3.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肿瘤坏死因子α是介导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效应因子,许多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在OL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肿瘤坏死因子α与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的关系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应用RT-PCR和基因重组技术,从湖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中克隆了HCV包膜蛋白基因片段(E1,E2/NS1),经与已知基因型的HCV-1,HCV-J,HCV-J6和HCV-J8进行核苷酸序列的比较分析,这些基因片段属1b型HCV基因。将克隆基因重组于表达质粒PMAL-CRI中,在大肠杆菌内进行高效表达,获得了融合蛋白MBP-E1,MBP-E2/NS1,经WesternBlot分析证实这些融合蛋白具有HCV的特异抗原活性,提示这些融合蛋白可用于HC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急性期禁食、全胃肠外营养 (TPN)治疗后血清瘦素的表达 ,以及营养评价指标对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危重病患者血清瘦素 ,同时检测相关营养评价指标。结果 危重病患者急性期瘦素变化不明显 ,TPN治疗后迅速上升 ,第 3天达高峰 ,治疗后 5d仍高于正常。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危重病患者急性期禁食血清瘦素无显著性改变 ,但对TPN治疗反应迅速 ,血清瘦素有可能用来作为危重病患者急性期营养评价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淋巴细胞计数对危重病患者急性期营养状况无评价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加复合抗惊在重度毒鼠强中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  倪海滨  朱进  张铮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57-858
毒鼠强中毒病死率高达20%,已成为我国常见严重中毒事件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院急诊ICU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加复合抗惊治疗抢救7例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南京SARS病人及疑似SARS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  张铮 《临床检验杂志》2003,21(5):302-302
自 2 0 0 3年 4月 2 8日至 5月 15日 ,南京市共收治 16例病人 ,按照卫生部 4月 14日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试行 )》 ,确诊SARS病人 2例 ,疑似 3例 ,排除 11例。 5例病人从发热至入院时间 1~ 9d ,平均 5 3d ,均无吸烟和基础疾病史。其中发热 5例 ,咳嗽 4例 ,胸闷气急 2例 ,头痛、肌肉酸痛、咳痰、畏寒各 1例 ,恶心呕吐伴腹泻 1例。肝功能ALT升高 2例 ,CK升高 2例 ,LD升高 2例 ,ESR升高 2例 ,CRP升高 2例。胸片异常 5例 ,其中 2例伴少量胸水。所有病人均予利巴韦林 ,日达仙 ,丙种球蛋白 ,抗菌药物 (阿奇霉素 ,帮…  相似文献   
8.
张铮  芦涛 《北方药学》2015,(11):191-191
目的:阐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和总胆汁酸的关系,为原发性肝癌的准确诊断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确诊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血清AFP浓度分为三组,分析各组间总胆汁酸升高率和升高均值差别。结果:AFP≥400μg/L组总胆汁酸升高均值明显低于20μg/L<AFP<400μg/L组和AFP≤20μg/L组。结论:总胆汁酸也是与AFP相关的因素之一,具体机制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徐英  张铮  秦海东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4):2851-285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12例,作为序贯治疗组,早期拔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口)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选择同样病例12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有创通气,间断撤机,观察两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气管造口的例数、好转出院例数等.结果: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0.05),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2.1±0.7)d和(7.9±3.7)d(P<0.01),VAP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6例(P<0.01),气管造口例数分别为0和4例(P<0.01),好转出院例数分别为11和8例(P>0.05).结论: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及早采取从有创到无创的序贯通气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肠癌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因素与大肠癌的高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大肠癌的动物模型,观察膳食纤维与肌醇六磷酸(植酸)对大肠癌发生的作用。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3/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研究所进行。将86只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区组分为纤维素组(14只)、果胶组(14只)、植酸组(15只)、纤维素 植酸组(14只)、果胶 植酸组(14只)和对照组(15只)6组。方法:对照组:无膳食纤维的基础饲料;果胶组:添加10%的果胶;纤维素组:添加10%的纤维素;植酸组:添加2%的植酸钠饮水;果胶 植酸组:添加10%的果胶和2%的植酸钠饮水;纤维素 植酸组:添加10%的纤维素和2%的植酸钠饮水。对86只大鼠用1,2-二甲肼皮下注射诱发大肠癌,观察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肿瘤的数量及体积;测定大鼠大肠粘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计数的细胞核总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和肿瘤体积变化。②大鼠大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①各组大鼠多死于喂养20周前。果胶组、果胶 植酸组及对照组各有1只大鼠死于喂养20周后。②各组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植酸组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和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数量:(1.1±0.2),(4.1±1.2)个/只,P<0.01;体积:(176.1±65.5),(1046.7±469.0)mm3,P<0.05,果胶组、果胶 植酸组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5±1.9),(7.2±1.0)个/只,P<0.05。③植酸组大鼠大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果胶组大鼠大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比对照组升高(41.8±4.7)%,(83.6±2.9)%,(66.7±7.8)%,P<0.01和0.05。结论:膳食中添加果胶能增加诱癌大鼠患大肠肿瘤的危险,而饮水中添加2%的植酸可降低诱癌大鼠患大肠肿瘤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