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目的]应用"重返类"指标评价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胃管非计划重置的影响因素,规范胃管管理,降低胃管非计划重置率。[方法]设计制订胃管非计划脱管及重置登记表,回顾性分析2011年NICU留置胃管患儿的记录资料,系统评估胃管重置原因,提出护理对策,对2012年留置胃管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胃管非计划重置率。[结果]2011年胃管非计划重置14例,非计划重置率为10.77%,2012年胃管非计划重置5例,非计划重置率为3.60%,两年度胃管非计划重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重返类"指标评价胃管非计划重置问题,并实施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胃管非计划重置率,提高留置胃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返类"指标管理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脱管和重置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我科收治的留置胃管患儿244例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儿120例为对照组。以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患儿12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护理。观察组采用"重返类"指标管理干预。比较两组非计划脱管率、非计划重置率。结果观察组非计划脱管率、重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重返类"指标对留置胃管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非计划脱管率和重置率,是一种较好的护理管理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并分析小儿后颅窝肿瘤术后留置胃管拔管后再置管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后颅窝肿瘤术后留置胃管62例,拔管后再置管21例,研究其胃管再置的影响因素包括胃管重置评估、多元化健康教育、术后卧位、术后镇痛、术后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拔管指征选择、非计划性脱管。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管重置评估、多元化健康教育、术后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拔管指征选择、非计划性脱管与发生小儿后颅窝肿瘤术后胃管重置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管重置评估、多元化健康教育、早期吞咽功能训练、非计划性脱管是发生小儿后颅窝肿瘤术后胃管重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明确小儿后颅窝肿瘤术后留置胃管拔除后再置管的风险因素,严格对相关因素进行监测,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胃管重置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儿科发生胃管非计划拔管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索其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4—9月上海市某3级甲等儿科医院留置胃管的患儿,采用自制的非计划拨管登记表进行登记。结果共收集249例有效记录,其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9例,占7.6%;按置管日计算的拔管率为1.03次/100个置管日;重新置管率为63.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类型和患儿有无肢体约束是非计划拨管的影响因素。结论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增加对高危管道的预见管理和恰当的肢体约束可以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留置导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情况。方法:由病区护士长或护士收集住院病人的导管留置资料,共调查住院病人2783例。结果:①住院病人应用导管共41种,2278根,有12例导管发生非计划拔除,占0.52%。存在非计划性拔除的导管分别为:胃管、气管切开管、静脉留置针和PICC置管,脱落率分别为5.10%、3.60%、0.28%、0.50%。②有关管道脱落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病人自己拔管比例较高,所占比例高达同类管道总数的5.10%,非人为原因脱落3例,占同类管道总数的1.91%。③脱落后果分别为:病房护士置管6例,占66.67%,再次手术置管和重新静脉穿刺各1例,分别占所有处理方法的11.11%,另有1例无须处置,3例脱落后果缺失。④各科室导管非计划性脱落比较:神经外科的胃管、静脉留置针的脱落率和脱落密度均较高。结论:与国际相关报道相比,该院非计划性导管脱落率处于较低水平,需加强对留置胃管和神经外科病人留置管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留置方法,在提高鼻中隔偏曲患者留置胃管成功率和减少置管后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将需留置胃管的鼻中隔偏曲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方法留置胃管,实验组43例采用改良方法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失败率和留置胃管后呼吸不畅发生率、鼻出血发生率。结果留置胃管失败率比较,对照组为23.25%,实验组为2.32%,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置管后通气不畅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为48.84%,实验组为11.63%,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1,P〈0.05);置管后患者鼻出血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为9.30%,实验组为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结论改良胃管留置方法可应用于为鼻中隔偏曲患者置管,明显增加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非计划拔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入住我院NICU置管的患儿765例为试验组,采用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充分循证,制定预防非计划拔管的集束化管理策略,运用3 T安抚镇静,使用安全护理评估表评估管道危险因素,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培训所有护士,经考核合格后参与实施集束化护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置管的患儿598例为对照组,采用各种管道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共1167例次,非计划拔管发生66例次(5.66%);对照组置管共940例次,非计划拔管发生164例次(17.45%),两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5.65,P<0.01)。结论实施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预防NICU患儿非计划拔管率,保证了患儿治疗效果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非计划性拔管(UEX)在新生儿留置胃管中的发生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索其对策.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用自制非计划性拔管登记表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科医院留置胃管的新生儿进行登记.结果 共收集220例有效记录,其中非计划性拔管41例(18.6%),按置管日计算的拔管率为1.86次/100个置管日,重新置管率为8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有无肢体约束和胃管的固定方式是UEX的影响因素.结论 加强巡视、有效的肢体约束、恰当的胃管固定、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可减少新生儿UEX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氧氯普胺在危重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留置胃管的危重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留置胃管前使用甲氧氯普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7%,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6%,40.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57,7.94;P〈0.05);两组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胃管中应用甲氧氯普胺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式鼻胃管固定在置管期间预防非计划性脱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期间留置鼻胃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胶布固定。实验组采用改良式绷带折返固定。观察两组置管期间非计划性脱管情况。结果两组非计划性脱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绷带折返固定鼻胃管能有效防止非计划性脱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PDCA的步骤,通过确立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况,设定目标,分析原因,进行对策的拟定实施及检讨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由改善前的82.50%降至改善后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活动后每个患儿在胃管使用方面成本节约了3.36元。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减轻患儿痛苦,并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胃管留置期间发生意外脱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留置胃管的469例患儿进行观察,统计意外脱管发生率并分析脱管原因。结果:469例患儿中发生意外脱管58例,占12.37%。意外脱管主要原因:导管固定不妥,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强及患儿自身的原因。结论:对于留置胃管的患儿,护理过程中需要妥善固定胃管、有效约束患儿、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增强责任心等预防意外脱管的发生,保证患儿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预防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1月消化内科初次留置胃管患者217例分为对照组105例和干预组112例。对照组采用胃管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制定并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内容包括妥善固定胃管、适当有效约束肢体、有效镇静和镇痛、规范高风险护理操作、加强舒适护理、强化患者防脱管意识等。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后,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提高。结论集束化护理策略应用于留置胃管的住院患者,可有效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为降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社区居家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并进行要因分析及真因验证,并拟定实施护理对策:及时上门宣教,建立导管安全意识;强化落实胃管固定技能;正确评估患者意识,有效落实正确约束方法。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社区居家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16.49%降至3.06%(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社区居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管理措施对降低老年痴呆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保健四科诊断为老年痴呆留置胃管的102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7月—2016年7月的118例老年痴呆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纳入同期两组患者照护者,观察组照护者102名,对照组照护者118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用普通胶布固定胃管,使用普通腕式约束带进行约束。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用3M弹力胶布固定胃管,使用手部乒乓球拍式约束具;使用胃管观察巡视签字表督促护士巡视和签字;制定标准留置胃管健康教育文档;加强护士培训,提升护士综合能力。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胃管管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5例,观察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1,P=0.038)。两组照顾者在留置过程满意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照顾者在固定约束方法及管理过程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改进固定、约束方法和提高护士综合护理能力,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同时提高照护者对管理老年痴呆留置胃管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减少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理论分析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护理方案。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85例患者为FMEA组,选择FMEA实施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管路常规护理方法,FMEA组在此基础上进行FMEA。比较实施FMEA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差异。结果FMEA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总发生率为1.48%(21/1417),低于对照组的5.11%(72/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EA组的胃管、尿管、手术相关引流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置管和深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能够明显降低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在ICU的应用,对护理主要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12月ICU收治的105例前10位疾病种类患者随机单盲分组,对照组50例以单体输注泵为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组55例以贝朗输液治疗系统为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时间、非计划拔管率,血管活性药物差错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输液治疗时间、非计划拔管率、血管活性药物差错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5.3±21.4)h,7.3%,7.3%,92.7%,均优于对照组的(99.4±27.8)h,16.0%,14.0%,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2.63,7.25,5.38,8.68;P<0.05)。结论贝朗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在ICU的应用,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率及血管活性药物差错率,提升了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