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总结27例骶管内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是否合并脊髓栓系、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囊肿完整切除18例,部分切除9例;囊肿切除后,空腔填塞脂肪18例;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后治愈。结论 MRI检查是确诊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有力手段,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严密结扎漏口为主,术中填塞脂肪、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及术后合理体位可以有效防止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鞘囊肿(Tarlov囊中)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3例病人均有疼痛,2例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1例有运动障碍,MRI显示S2水平长T1长T2信号,Gd—DTPA增强囊肿无强化,3例病人均行骶部椎板切除减压,囊肿壁加固缝合。结果 3例病人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例病人术后肋力无明显改变,1例病人术后麻木仍存在。结论 骶部椎板切除减压并重叠缝合囊壁的方法是治疗骶神经根鞘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骶管Tarlov 囊肿(骶管囊肿)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后早期25例中21例症状缓解。24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月),囊肿未见复发。19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5例仍存在疼痛及麻木不适感,不影响生活及工作。结论对有明确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应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骶管囊肿的不同类型,采取囊肿交通孔结扎囊壁切除,或囊肿大部切除神经袖套塑形的方法,并采取带蒂脂肪填塞囊肿切除后遗留的残腔。  相似文献   

4.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诊断与外科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的两类 ,前者常需要手术治疗。有关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报道[1~ 9] 。笔者亦总结了 2 3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 ,现就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讨论。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经MRI诊断和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共 2 3例并随访 ,男性 8例 ,女性 15例 ;年龄 2 1~ 6 6岁 ,平均4 1.2岁。病史 2个月至 9年 ,平均 2 1.4个月。临床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以及间歇性跛行为主 2 1例 ,其中 12例有会阴部灼烧感或疼痛 ;9例有排尿障碍 ;1例以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骶管内终丝脊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3月显微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骶管内终丝脊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鞍区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显示骶管内长T1、长T2囊性信号,囊内可见终丝信号,囊壁无强化,11例均合并脊髓低位。手术行囊壁切除,终丝切断,脊髓拴系松解。手术将囊壁全切或次切切除,术后患者鞍区疼痛消失,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从术前的(5.23±1.42)分降到术后的(2.03±1.32)分;运动障碍者手术后肌力提高1~2级;JOA括约肌评分从(2.10±0.98)分上升到(2.75±0.53)分。无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3.8年,平均1.35年,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完好,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骶管内终丝脊膜囊肿罕见,临床上以局部疼痛及脊髓牵拉神经功能障碍为表现。在MRI表现为囊肿内脑脊液信号,囊内可见终丝结构,脊髓圆锥低位。手术应在显微镜下剥离囊壁,切断终丝行脊髓拴系松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症状性骶管囊肿32例,均在术中监护下手术,采取囊壁大部分切除+漏口缩窄+自体脂肪瓣填塞术17例,囊壁切除+交通孔缝扎+自体脂肪瓣填塞术8例,囊壁部分切除+神经袖套重建+自体脂肪瓣填塞术7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功能状态及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个月,无复发;29例症状改善,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 依据骶管囊肿的分型,采取相应手术,可缓解患者疼痛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镜下操作,行囊壁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漏口结扎,囊内有神经根者,则行神经袖套重建,所有囊肿切除后残腔均行自体脂肪瓣填塞。结果 23例完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9个月;22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自觉症状减轻,1例性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复查腰骶椎MRI示无囊肿复发。结论 症状性骶管囊肿行显微手术治疗,漏口结扎,脂肪瓣填塞囊腔,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2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式包括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等。结果17例获得良好疗效,6例癫痫患者5例症状消失。结论对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是首选的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7例骶管囊肿伴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临床资料。采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及大部分切除、肌肉填塞交通孔处理骶管囊肿。结果 术后随访10~3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 囊肿压迫所致神经根症状和突出椎间盘压迫所致运动感觉症状觉缓慢恢复,1例性功能障碍术后部分恢复,2例排尿困难术后恢复。结论 手术摘除突 出的髓核及同期修补骶管囊肿交通孔是有效治疗骶管囊肿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骶前脊膜膨出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骶前脊髓膨出囊腔-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2例骶前脊膜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骶前脊膜膨出患者均行囊腔-腹腔分流术治疗,术后3个月~3年随访,MRI或CT显示囊肿明显缩小,临床上慢性便秘、腹胀、腹部包块、痛经、尿路感染、排尿不畅、背痛及腿痛等症状明显改善9例.有改善2例,无变化1例。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是治疗骶前脊膜膨出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骶管内硬膜囊末端脊膜囊肿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确诊为骶管内硬膜囊末端脊膜囊肿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囊肿分为Ⅰ型和Ⅱ型,所有病变均在神经电生理检测下进行显微切除,对比不同类型病变的临床特征、手术策略以及预后。结果研究对象23例,其中Ⅰ型15例,Ⅱ型8例。症状包括疼痛,下肢麻木,下肢肌力下降,会阴区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93.3%的I型患者和12.5%的Ⅱ型患者合并脊髓圆锥低位,93.3%的Ⅰ型患者和12.5%的Ⅱ型患者合并内终丝脂肪浸润。病变均完全切除,2例Ⅰ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随访时间为(25.5±17.8)个月,1例Ⅰ型患者病变复发。改良JOA评分由术前(14.5±1.8)分变为术后(18.2±1.6)分,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t=-3.21,P=0.001)。Ⅰ型症状改善率为80.0%,Ⅱ型为87.5%。结论骶管内硬膜囊末端脊膜囊肿分为两型,Ⅰ型较Ⅱ更多伴有脊髓拴系综合征和脊髓圆锥低位,治疗时不仅要切除病变、封闭瘘口,还要切断终丝、解除脊髓拴系。总体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囊性病变的手术技巧、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神经内镜治疗56例脑室内囊性病变,其中颅咽管瘤18例,胶样囊肿2例,第三脑室内蛛网膜囊肿20例,侧脑室内蛛网膜囊肿16例.根据囊性肿瘤的性质采用抽吸囊液后切除囊壁或直接切除囊壁;蛛网膜囊肿病例则切开囊壁放出囊液后,对囊壁进行切除或烧灼.结果 颅咽管瘤囊壁均部分切除,囊腔内分隔穿通;2例胶样囊肿全切除;三脑室蛛网膜囊肿14例近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侧脑室囊肿7例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全部病例无明显并发症,远期效果良好.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囊性病变是神经内镜较好的适应证,能嘎显减少对脑组织的切开、牵拉和重要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行显微镜下囊壁切除+脑池交通术,7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5例行内镜下囊壁切除+脑池交通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28例影像学复查显示:13例囊肿完全消失,46例囊肿体积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明显变化的有9例。结论显微镜下囊壁切除+脑池交通术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微通道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症状性单发骶管囊肿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采用微通道牵开进行个体化骶管后壁切除(宽度≤1.5 cm),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囊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囊肿有无复发。结果4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7.0±12.6)min(75~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1)d(5~9 d)。45例患者中,41例骶管囊肿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远端囊壁旷置)。所有患者的术后病理学结果均提示为单纯囊肿。除4例术后出现骶尾部麻木感外,其余41例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45例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中位时间为15个月),4例出现骶尾部麻木感者均恢复正常,未见囊肿复发。末次随访VAS为0~3分(中位数为0分),与术前的1~10分(中位数为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66,P<0.001);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28.7±1.1)分(22~29分)]较术前[(21.6±3.9)分(14~2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26,P<0.001)。结论应用微通道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1年1月-2000年10月共收台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患21例,均施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颅中窝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实施囊壁大部分切除-脑池交通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囊壁切除加囊腔屏蔽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术前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并进行显微镜下囊肿大部切除加囊腔屏蔽术。结果6例病人中有1例术后24h内发生急性脑肿胀,并出现癫痫发作,经脱水及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半年后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结论显微镜下囊壁大部切除并囊腔屏蔽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因病例少,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病例并对此手术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单纯神经内镜下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囊肿,囊肿-脑室和囊肿-脑池造瘘等方法治疗颅内囊性肿瘤、颅内蛛网膜囊肿、透明隔囊肿、侧脑室内囊肿等囊性病变51。结果:囊性肿瘤全切9例,囊肿切除6例,蛛网膜囊肿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脑池造瘘23例,囊肿脑室造瘘13例,25例于术后3个月复诊,疗效较好。结论:应用神经内镜可以通过颅骨钻孔或小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手术副损伤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收集63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方法;该囊肿症状多样,CT和MRI有特征性表现,手术以囊壁大部分切除 脑室脑池沟通术为主。结果:手术51例,症状明显改善47例;余12例无特殊治疗,临床观察随访无特殊变化。结论:颅内蛛网膜囊肿症状隐匿,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中应充分建立囊腔和脑池之间的交通。  相似文献   

19.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报道2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25例,其中囊肿全切除3例,囊壁大部分切除15例,囊肿加癫痫灶切除5例,囊肿与腹腔内分流1例。术后随访24例,症状缓解20例,症状减轻4例,CT或MRI检查囊肿消失18例,囊肿缩小6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骶前脊膜膨出患者手术方法。 方法对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收治的1例骶前脊膜膨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骶前脊膜膨出的诊断、治疗方法。 结果采用骶后入路吸出囊液,结扎囊颈,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功能改善。3个月随访MRI,可见盆腔内、骶前区病变液性暗区消失,囊肿无复发。 结论单纯骶前脊膜膨出采用骶后入路手术安全便捷,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