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星曲  余得水  孙广运 《重庆医学》2021,50(7):1125-1129,1135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BIS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BIS组手术全程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并且维持BIS数值40~60;对照组手术全程使用屏幕被遮挡的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根据经验调节麻醉深度.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3、7天,出院时、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POCD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中指标、麻醉恢复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动态血压(MABP)、输液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剂量、瑞芬太尼剂量、舒芬太尼剂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式阿曲库铵剂量、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入ICU率、住院时间、麻醉满意度、术后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POCD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除了术后6个月外,其余时间点POCD患者和非POCD患者发生深麻醉(BIS<40)和浅麻醉(BIS> 60)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中POCD患者较非POCD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经历深麻醉的时间长(P<0.05).结论 BIS监测和POCD的发生并无明显相关性,通过避免深麻醉状态可以有效减少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麻下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实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术中调整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用量,维持BIS值40~59.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整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七氟烷、瑞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测定患者手术前1 d(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后第1天(T2)和手术后第3天(T3)血浆S100β浓度,并在T0、T2、T3时点完成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记录POCD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毕S100β水平高于其他时点(P<0.05),观察组术毕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在BIS监测下实施麻醉,可降低血清S100β水平,减少POCD和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行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手术予以硬膜外麻醉,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 h、24 h及术后72 h MMSE评分,POCD发生率,麻醉药用量,术后疾病恢复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MMSE评分麻醉前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h、24h及72h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且两组术后各时段较麻醉前均降低,其中观察组术后6 h、24 h同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段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POCD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药用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疾病恢复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较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轻,POCD发生率低,有益于患者康复,是一适合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甄宇  田鸣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43-1344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中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中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组和全麻组各60例,分别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术前、术后采用MMSE评分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无一中止研究,两组手术血压、出血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1天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组术后3h、6h、24h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MMSE评分基本恢复,全麻组术后各时段MMSE均显著低于基线得分(P<0.05),术后3h、6h、24h、72h硬膜外麻醉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麻组(P<0.05)。术后3h、6h、24h和72h硬膜外麻组POCD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中老年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效果良好,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小,可减少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07-211
目的探讨不同深度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根据麻醉深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采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观察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30~39,对照组患者术中BIS维持在50~59。记录2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气管插管后5 min(T_1)、开腹时(T_2)、关腹时(T_3)、气管插管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并统计POCD发生率;分别于术前、术毕及术后第1、3天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S-100β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剔除5、6例,最终观察组39例、对照组40例患者获得评估。2组患者T1和T2时MAP显著低于T_0时(P<0.05),T_3及T_4时MAP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组内各时间点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3天MMSE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P<0.05),2组患者术后第7天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观察组患者POCD发生率分别为28.21%(11/39)、15.38%(6/39)和7.69%(3/39),对照组患者POCD发生率分别为50.00%(20/40)、37.50%(15/40)和20.00%(8/40);术后第1、3天,观察组患者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34、4.949,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6,P>0.05)。2组患者术前血清IL-6及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及术后第1、3天时2组患者血清IL-6及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毕及术后第1、3天,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及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度麻醉(BIS维持在30~39)可降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和POCD发生率,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七氟醚在两种不同麻醉深度下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0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行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麻醉较深组(Ⅰ组)和麻醉较浅组(Ⅱ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全身麻醉,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Ⅰ组维持BIS值35~45,Ⅱ组维持BIS值50~60,其余麻醉处理相同。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于术前1 d、术后1、3、7 d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评分;手术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手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 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1),且Ⅱ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MMSE评分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Ⅱ组MMSE评分低于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术后POCD的发生率比较[术后1 d:28.3%比36.7%;术后3 d:1.7%比21.7%;术后7d:1.7%比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的均较麻醉前1 d明显升高(P<0.05),且Ⅱ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7 d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中,与较浅麻醉(BIS值50~60)比较,较深麻醉(BIS值35~45)可减少老年患者术后早期MMSE评分下降、抑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永康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全凭静脉麻醉,根据麻醉深度不同分为D组(30≤BIS≤45,n=50)和L组(45≤BIS≤60,n=50)。观察两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水平、术中用药情况及麻醉苏醒时间、疼痛情况、认知功能及POCD发生情况。结果 D组有2例、L组有3例因手术时长>2h未纳入,最终D组纳入48例,L组纳入47例。两组围手术期不同时间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水平比较,入室即刻(T0)、插管后即刻(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30min(T3)、60min(T4)、术毕(T5)、拔管后即刻(T6)时间点,两组MAP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T2~T6时间点L组MAP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显著多于L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长于L组(P<0.05);D组术后6h、12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显著低于L组低(P<0.05);L组术后1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显著高于D组,连线实验(trail making test,TMT)时间显著低于D组(P<0.05),术前1d及术后3d、7d、1个月,两组MMSE评分和TMT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术后1d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0.05),术后3d、7d、1个月两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麻醉深度BIS值控制在45~60范围内能稳定围手术期血流动力,缩短麻醉苏醒时间,改善术后早期(术后1d)认知功能和降低早期(术后1d)POC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的麻醉深度的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POCD)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L组(术中BIS值维持50~60)、M组(术中BIS值维持40~50)和D组(术中BIS值维持30~40),每组50例。分别在术前1 d、术后3、5 d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在术前1 d和术后3 d进行痕迹连线测试(TMT)和数字广度测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结果:L组和D组患者术后三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评分与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全麻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有影响,术中BIS值维持在40~50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行前列腺汽化术的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量表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术后6和24h,两组MMSE评分均低于麻醉前(P0.05),硬膜外麻醉组MMSE评分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后6h,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POCD发生率为42.5%和20.0%(P0.05);术后6d,POCD发生率为22.5%和15.0%(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POCD发生率低,是老年患者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16-119+123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方式麻醉对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和河北省深州市医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A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椎管内麻醉方法,B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术前1 d(T0)和术后第7天(T1)的MMSE评分和MoCA评分,记录两组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T0、T1的IL-10和TNF-α水平及镇痛需求情况比较。结果 术后A组的MoCA评分和MMSE评分相比B组明显增加(P0.05),A组术后白介素10(IL-10)水平较B组有明显增加(P0.05),而A组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较B组有明显降低(P0.05),A组和B组术后POCD发生率分别为26.67%和32.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中椎管内麻醉方法和全身麻醉方法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发生POCD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海泉  陈佳儒  黄泽艺 《海南医学》2016,(23):3906-390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0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分,术后下降≥4分判断为发生POCD,调查术后POCD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POCD将患者分为POCD组、非POC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0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POCD 63例,发生率为15.75%;POCD组患者受教育年限为(3.2±1.2)年,短于非POCD组的(4.1±1.7)年,高血压、全麻比例,麻醉时间>200 min者比例分别为46.03%(29/63)、60.32%(38/63)、50.79%(32/63),均高于非POCD组的32.64%(110/337)、42.73%(144/337)、32.64%(110/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CD是老年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受教育年限短、术前合并高血压以及全麻、麻醉时间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胃肠手术、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法随机分成全麻组及腰硬联合组各40例,于手术前后分别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POCD发生情况,分析导致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麻醉前、术后1 d及3 d的MMSE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组在术后6 h及术后12 h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全麻组,POCD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OCD的患者受教育年限明显少于未发生POCD者,接受胃肠手术的比例明显多于未发生POCD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教育年限短及胃肠外科手术均为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选择腰硬联合麻醉能够降低POCD发生率,临床上应关注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0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0.8μg/kg静脉输注,给予对照组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BIS值及MMSE评分,并对3组患者的POCD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前相比,三组患者的BIS值、MMSE评分情况均发生明显的改变,且低剂量组POCD发生率15.0%和高剂量组POCD发生率10.0%均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有利于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年龄≥65岁,ASA Ⅰ~Ⅲ级,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根据所采用的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2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用药相同,并于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术后48 h (T3)、术后72 h (T4)各时点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记录各时点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和POCD的发生率;同时观察2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术中麻黄碱用量、舒芬太尼追加剂量。 结果 2组患者T1时POCD发生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2、T3和T4时点观察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和T2时点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0时(P<0.05),而对照组T1~T4各时点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T0时(P<0.05)。观察组苏醒期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黄碱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剂量明显多/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直肠癌根治术时,可减少全麻药物使用剂量,降低早期POCD的发生率,提高了麻醉质量,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对预测早期POCD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全身麻醉对患者胃肠激素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探讨TEAS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杭州市中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A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处理,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TEAS处理。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中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胃肠激素水平、中枢神经特异性(S100β)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POCD发生情况。  结果  B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低于A组(P < 0.05)。B组中心静脉压(CVP)水平明显高于A组(P < 0.05)。2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 < 0.05),且B组明显高于A组(P < 0.05)。机体S100β蛋白水平先升高后降低(P < 0.05)、BDNF水平及MMSE评分先降低后升高(均P < 0.05),且B组术后1、3、7 d时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A组(均P < 0.05),BDNF水平及MMSE评分均高于A组(均P < 0.05)。术后1、3 d,B组POCD发生率低于A组(37.78% vs. 68.89%,24.44% vs. 51.11%,均P < 0.05)。  结论  TEAS联合全身麻醉可减轻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手术及麻醉对胃肠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
能障碍(POCD)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年龄60岁以上择期行骨科手术的全麻
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右美托咪定组、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
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前,氯胺酮组患者给予0.5 mg/kg
氯胺酮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首先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随后
以0.5 μg/kg/h的速度输注至术毕前30 min;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同时静脉输
注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7 d使用简易智能精神
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记录POCD发病率;并分别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术后24 h
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
者清醒睁眼至拔管时间(T2)明显延长(P<0.05)。各组患者术后1和7 d POCD发病率,对照组为26.7%、13.3%,氯胺酮组为6.7%、0%,右美托咪定组为20.0%、10.0%,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为13.3%、3.3%;与对照组比较,氯胺酮组患者术后1和7 d POCD发病
率明显降低(P<0.05),右美托咪定组及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术后1和7 d POCD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单独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以减少骨科全麻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发病率,右美托咪定或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复合应用不能降低术后早期POCD的发病率,且POCD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身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对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CVR-CO2)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择期行胸科手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喉罩全身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对照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单肺机械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1)、建立人工气胸后10 min(T2)、关胸前5 min(T3)、手术结束时(T4)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VMCA),同时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相关公式计算CVR-CO2。并在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记录两组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Narcotrend值无差异(P>0.05),但在不同时间和变化趋势方面有差异(P<0.05)。试验组与...  相似文献   

18.
异氟醚和异丙酚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异氟醚和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将ASAⅠ~Ⅱ麻醉下行腹部外科手的7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异氟烷组(I组n=35)和异丙酚组两组(P组n=35)。两组麻醉诱导方式相同:咪达唑伦0.03mg/kg,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0.2m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插管,分别以1.5~2MAC的异氟醚和3~6mg/kg.h异丙酚维持麻醉,使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24、48h认知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MMSE评分在术后12、24、48h均较术前降低(P〈0.05),在术后12h、24h异丙酚组MMSE评分较异氟醚高(P〈0.05),异丙酚组认知功能的发生率在术后24h较异氟醚低(P〈0.05),术后12、48h无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比异氟醚全身麻醉能提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MMES值,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术前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2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和氯胺酮组(n=30).全麻诱导后,氯胺酮组肌肉注射氯胺酮1.0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然后插管.术后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3 d,维持良好镇痛效果.于术前1 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并记录作为基线数据;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24,48,72 h抽取外周静脉血样3 ml,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24,48,72 h采用MMSE评分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MMSE基础评分和麻醉药物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术后血浆IL-1β、IL-6和TNF-α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1 d相比,氯胺酮组血浆IL-1β、IL-6和TNF-α轻微升高(P>0.05),对照组则升高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24,48,72 h POCD发生率分别为33.3%,23.3%,10.0%;氯胺酮组分别为20.0%,13.0%,6.6%;对照组在第1,2天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POCD发生率,推测可能与氯胺酮的抗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