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测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近年认为炎症反应与粥样斑块的发生、演进密切相关。CR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本文将CRP对ACS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治疗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80例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2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中任何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1次造影减少30.4mm者)将其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41.9%比18.4%R0.05);斑块进展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hs—CRP:0.25(0.00~8.00)mg/L比0.01(0.00-4.50)mg/L,P〈0.01;ACS发生率:77.4%比46.3%R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2.63,95%CI为1.45-110.29;OR为2.99,95%CI为1.04-8.631。结论:女性、高水平hs-CRP和ACS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明显相关,而高浓度hs—CRP和ACS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8例和健康对照组48例超敏CRP。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RP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S—CRP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报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病因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而诱发血栓形成,冠脉粥样斑块的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重要机制。血清G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应进行性系统炎症的敏感标志物,其浓度的升高往往伴随着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加。作者通过超敏G反应蛋白(HS-CRP)测定,探讨ACS危险分层的意义,并对部分ACS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随访观察HSCRP含量的变化,为临床ACS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12例SAP患者、182例ACS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18水平,应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ACS组与SAP组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S组的血清IL-18和hs—CRP水平又显著高于SAP组,SAP组和ACS组的IL-18和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IL-18和hs—CRP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监测指标,对鉴别SAP和AC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炎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源性猝死 ]危害甚大。人们发现粥样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机制 ,所以预防和诊治ACS就是要预防斑块破裂和稳定斑块 ,如何早期预测斑块破裂是多年来悬而未解的问题 ,病理和临床大量研究显示 ,炎症与ACS密切相关 ,故有人提出冠心病 (尤其ACS)是一种炎症过程。可见炎症在ACS斑块破裂中的地位 ,从而认为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等为ACS的危险因子[1~ 2 ] 。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CRP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被广为重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粥样斑块破裂和微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FIB在血栓形成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病灶内FIB的代谢、降解与血浆纤维蛋白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旨在探讨CRP、FI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以期对心脏事件的发生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名,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将斑块组按回声强弱分为强回声组、弱回声组及混合回声组,比较各组间的CRP及胆红素。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回声增强,血清CRP水平增高,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斑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斑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行冠脉造影的ACS、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组比较,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预测ACS敏感性68.3%,特异性85.6%,诊断符合率83.0%。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其颈动脉病变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一致,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ACS。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相关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临床最危重的临床综合征之一,病情的发生发展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最近研究显示,急性炎症过程对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影响,并可能是ACS最重要的始动环节。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外周血IL-10、IL-6、hs-CRP和PON-1水平的变化,旨在寻找一种可用监测ACS发生发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识别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28例ACS患者和13例SA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应用IVUS观察59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数量,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结果59支冠状动脉共检出151个粥样斑块,平均每支冠状动脉斑块数目为2.56个,其中ACS组61.3%为脂质斑块,SA组40.0%为脂质斑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与SA组比较,ACS组斑块负荷重[(70.71±9.64)%对(59.61±21.58)%,P=0.008];且以正性重构为主(1.06±0.18对0.98±0.11,P=0.013)。结论ACS与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不同,IVUS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动脉粥样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67例,斑块厚度均>2.0 mm,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5例,稳定性冠心病(sCAD)组32例.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 ACS组软斑的例数高于s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S组斑块造影增强比例显著高于sCAD组(P=0.037),ACS组斑块增强强度显著高于sCAD组(P<0.001),ACS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显著高于sCAD组(P=0.026).斑块增强强度预测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和60%,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预测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67%.结论 ACS组斑块造影增强显著高于sCAD组.超声造影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及斑块的危险度分级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明胶酶B(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探讨MMP-9及TIMP-1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评价血清MMP-9及TIMP-1水平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ACS惠者54例,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比较ACS组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MMP-9及TIMD-1水平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而血清TIMP-1水平低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SAP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清TIMP—1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MMP-9水平增高及TIMP-1水平的降低与粥样斑块破裂相关,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P)、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比较,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在ACS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ELISA和硝酸还原比色法测定,对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的166例ACS患者发病72h以内的血浆HS.CRP、OX-LDL、TNF-α、血清NO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S患者的HS-CRP、OX.LDL、TNF-α明显升高,而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相比较而言,HS-CRP敏感性、精确度更高。结论: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方面,HS-CR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精确性,且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快捷,可用于ACS的常规检测及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李方  陈磊  刘新  孟婉玉  罗晓华 《临床荟萃》2009,24(10):887-88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炎症反应的活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增加可能是造成冠状动脉脉粥样斑块破裂的主要因素。MMPs是一类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力的内肽酶家族,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 9,MMP-9)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尤为相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经典的炎症标志物,其浓度的升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临床最危重的临床综合征之一,病情的发生发展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最近研究显示,急性炎症过程对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影响,并可能是ACS最重要的始动环节[1].  相似文献   

17.
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 U A)、急性心肌梗死 ( AMI)和心源性猝死 ,其危害甚大。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ACS的最重要机制。有人提出炎症与 ACS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 ,尤其是 ACS为一种炎症过程 ,故认为炎性因子 C反应蛋白 ( CRP)、白细胞介素 6 ( IL 6 )等为 ACS的危险因子 〔1〕。现就其作用综述如下。1  ACS冠脉内局部炎症存在证据van der Wal等 〔2〕研究死于 AMI患者的斑块 ,其中含有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  相似文献   

18.
全球每年约有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最主要的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主要病理基础[1],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转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目前,应用最广范、最成熟的心脏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心脏肌钙蛋白、CK-MB、CRP以及BNP、Pro-BNP等[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36例ACS患者(ACS组)和12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患者(SAP组),2组行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生化指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炎性因子等相关因素测定,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同将ACS组再分为均质斑块组和非均质斑块组;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临床相关因素间关系。结果ACS组和SAP组年龄、尿酸、炎性因子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非均质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经年龄校正后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31,P=0.04;r=0.81,P=0.01),ACS患者中非均质斑块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均质斑块组(P%0.05);以发生ACS与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年龄外,细胞间黏附因子-1(OR:1.15,95%CI:1.02~1.65,P=0.0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32,95%CI:1.20~1.68,P=0.04)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炎性因子是AC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 ,斑块发生破裂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反应 ,斑块的进展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1] ,尤其是反应急性炎症的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含量在ACS时明显增高 ,有作者认为CRP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2 ] 。为进一步了解ACS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我们测定了正常人群 ,非ACS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 (SAP)、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AMI恢复期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和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